..續本文上一頁不把別人的事情放在心上,別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是傷害自己,傷什麼?把自己的清淨心變得不清淨。自己的事情都不能放在心上,何況是別人的!心要怎麼樣?心要清淨,心要無一物。
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沒有。我們從這一份《還源觀》裏面讀到,自性清淨圓明體,裏頭什麼都沒有,這是真心,這是本性。見性成佛,我們見不了性,就是因爲心裏東西太多太多。說東西你不能體會,換個名詞,你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妄想,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它是和諧的。真正和諧,對一切人和諧,對一切萬物和諧,對整個宇宙和諧,裏面找不到對立、找不到沖突,這是自性清淨心,學佛不是學別的,就是學這個。心淨則佛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憑什麼到那邊去?憑清淨心。不想自己,也不想別人,這就恢複到清淨。在這個世間,人還沒走,我們可以隨緣盡分做一樁事情,這樁事情就是爲正法培養繼起的人才。找誰?找自己,真正發心。我們盡心盡力來營造這個緣分,這就是建一個小型的道場,不必富麗堂皇,不必很大。也就是凡是能夠引發我們煩惱習氣的這種緣,我們要把它斷掉。所以古人爲什麼要住茅蓬、爲什麼住山洞,有道理,這樣的場所把引誘你煩惱的緣斷掉。
說實在話,我們現代的人福報好像是比古人強,細心去對比一下,我們比不上古人。古人煩惱比我們少,也就是妄念我們超過古人太多太多,真的可以說不止十倍,至少也是百倍,可能到千倍,你說我們活得多辛苦!古人妄念少,生活簡單,身體好,他們可以在樹下休息,晚上在樹下盤腿打坐休息,不怕風吹雨打日頭曬。我們現在行嗎?晚上在外面露天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加護病房去了,不行!這就是說我們的福報比不上人家,人家每天晚上都露天,他能受得了。從這個地方看,我們現在物質生活條件好,身體差太多了,這什麼?業障!從前的物質條件不好,他有個金剛不壞身。我們現在想想,我們還是羨慕從前那個,身體好才真好,能禁得起鍛煉。所以我們要幫助真正發心的人,我們的心發得不夠,他比我發得足,我就全心全力協助他、幫助他、成就他。這一個成就了,他的功德很大,我們的功德跟他一樣大,爲什麼?我們促成他的成就。盡小小的力,也把他的功德分過來,他有沒有損失?沒有損失。像燈光一樣,他那個燈光是明亮,我們也是一盞燈,沒光,沒點燃,我這個燈借他的光,借他的火把我的點燃,我的光跟他的光一樣大,他沒有損失。不是說他的功德分一半給我,他就少了一塊,沒這個事情,圓滿的,這個道理要懂。我們分享他的,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燃起來。所以我們要留意,真正發心有這麼一個方向,有這麼個目標,這一生住世,住在這個世間提升自己的靈性。再說得白一點,提升自己往生的品位,不求別的,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我們要努力爭取品位上升,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
正法久住,弘法利生隨緣隨分,這是什麼?這是我們報恩,知恩報恩。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活在世間,要靠許許多多的人力來幫助我們。你知道每天多少人在幫助我們?單從飲食上來說,你每天喝的茶水、每天吃的飲食,從哪裏來的?你就想想多少人在服務。我穿的這件衣服,衣服從哪來的?這布料是棉製品,棉花是農夫種的,從根源上說,工人采集這棉花才能織成布。再想想織布的這些機器從哪裏來的?如果常常這樣想,你就知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衆生對我有恩德,佛法講報恩四重恩,父母恩,身體是從父母來的;老師的恩,智慧是老師教導的;國家的恩,國家保障你生活安全;衆生恩,無量無邊的衆生在支持你,讓你衣食住行得到這樣的便利。誰沒有恩德!你真的明白這裏頭的因果,你對于任何一個人不敢輕視,他對我有恩,一點都不假,你才懂得爲什麼要報衆生恩。衆生裏面還包括樹木花草、包括山河大地,因爲那都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我們怎麼能疏忽?
今天我們讀到「請佛住世」,是好事情,往往我們意思看狹、看窄,都認爲請佛、請善知識,沒有想到請自己。自己要真正發心,可以不必改變身分,不必改變我的行業,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知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佛、都是菩薩。可是在世間代表的是出家法師,在家有專門從事于弘揚佛教的這些居士,他也放下世間的行業專門來護持,跟出家人沒有兩樣。民國初年我們所看到的江味農居士,夏蓮居也是居士,梅光羲也是居士。在臺灣早年,我們看到李炳南是居士,在佛光山我看到方倫居士、唐一玄居士,都是佛門大德,自己修得很好,佛學院教學,弘法利生。成就的秘訣是真誠心、忏悔心,成功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所以我們對佛要有信心,對經教有信心,這是遠的;近的,對老師有信心。印光大師在《文鈔》裏說得好,說得很多,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成就,二分誠敬得二分成就,十分誠敬得十分成就」。師生關系要懂這個道理。老師縱然成就不大,真正學習的學生超過老師,中國人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藍是老師,青是學生,學生是老師教的,學生超過老師。什麼原因?學生的誠敬心超過老師,所以他成就就卓著。如果學生輕視老師,學生就一無所成,老師高明你學不到東西,老師不高明你更學不到東西。老師不高明,你對老師十分誠敬,你還是十分成就,這個道理深!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師看學生看什麼?他沒有神通,他不知道你將來有什麼樣成就,但是他能看出你誠敬的心態。你誠敬的心態真具足,老師心裏有數,這個學生將來必定出人頭地,他會有成就。爲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從真誠裏面得來的,真誠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性德。外面那是助緣,裏頭有真因,一得外面的助緣他就豁然貫通,道理在此地。這一條我們就學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條第八「常隨佛學」,這太重要!常是永遠不間斷,要跟佛學,跟佛學你才能成得了佛。學佛的什麼?總的綱領上來講、總的原則上來講,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學佛陀的放下,學佛的看破,看破是什麼?真明了。看破是從放下得來的,你要不放下你怎麼會看破?章嘉大師教我,「看得破、放得下」,這是契入佛道的秘訣,從哪裏下手?從放下下手。你要不放下,你虧可吃大了。你要是放下,你就作佛、作菩薩。佛菩薩跟凡夫沒有兩樣,凡夫執著不肯放下,佛菩薩把它放得幹幹淨淨,知道執著是冤家,執著可不是一樁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它放下。佛教導我們修學的,都是幫助我們漸漸放下,我們真的業障習氣太重放不下,那就要跟佛學。在我們淨宗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是「淨業叁福」,只有十一句,每一句四個字,四十四個字,最高指導原則。第一句「孝養父母」,我們要真做到,諸佛菩薩都是孝子,不孝父母你進不了佛門。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把孝養父母擺在第一。第二「奉事師長」,佛是我們的師長,要怎樣奉事他?依教奉行。他教導我們的,我們都做到,我們都落實,這才叫奉事,不是別的。對老師的供養,經上講得多清楚,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不如學四句偈的供養,這說得多明白。佛要我們什麼?要我們好好的學習,成佛是對他最好的供養。我們在佛法上有成就,那一點成就就是供養佛。
下面才說「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一展開,你智慧開了,你就曉得十善業道,點點滴滴,在六道裏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對人對事對物,處處都不離十善業。十善業展開,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無所不包,整個佛法都包括在其中。我常講,舉的這個例子不是假的,《十善業道經》經文不長,四、五頁而已,薄薄的一本書,我說把它放在天平上,這邊就是一本《十善業道》,這邊是《大藏經》,它兩個分量是相等的。有人聽到感到很訝異,那怎麼能平等?真平等,爲什麼?一部《大藏經》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十善業道》。中國古人所講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那就是《大藏經》,後頭「笃行」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一展開,你就想到這個意思,菩薩的八萬四千細行,豈不是《大藏經》落實在生活上,它怎麼不平等!所以我說《弟子規》,性質跟這個是一樣的,它在天平上,《弟子規》少,一千零八十個字,它的重量跟四書五經十叁經甚至《四庫全書》平等,也是這個道理。你得有智慧靈活運用,字字句句無量義,你智慧一通達,善巧方便用之不盡,無論什麼事情你用十善都能解決,十善就是全部佛法。《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全部的濃縮,這個認知不能沒有,我們才不敢輕視它。
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你去找解決的方法,《十善業道》裏頭有,《感應篇》裏面有,《弟子規》裏面有。所以任何一門東西,佛講得很好,都能幫助你開悟,都能幫助你成無上道。所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的這樁事情。所以我們一門深入,入到什麼程度?入到明心見性。真正一門就是叁昧,叁昧是梵語,直接翻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諸佛、法身菩薩他們才得到正常享受。六道凡夫沒有,六道凡夫的享受佛說了五種,五大類,苦樂憂喜舍叫五種受,不正常;叁昧是正常的,與自性相應,正常。自性裏頭本來無一物,你不能說它沒有。惠能大師告訴我們「本自具足」,那就是說它什麼都有,什麼也沒有,不現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現的時候能生萬法,它什麼都有。現的時候不要執著有,不現的時候不能執著無,你說有、說無都不對。所以我們要學諸佛菩薩的正受,這就對了。佛菩薩教導我們,在淨業叁福裏面第一條,我們要有認知,然後再提升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誨。佛陀教誨,首先就把總的方向、總的目標、總的指導原則告訴我們,這什麼東西?就是叁皈五戒。
就像我們中國老祖宗教人,也是一開頭就把總的方向、目標、原則告訴你,《叁字經》上前面八句話就是!一開頭就告訴你「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性是什麼?就是我們此地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沒有善、沒有惡,沒有善惡也沒有染淨叫真善。人都有本性,本性都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可是我們真的像佛家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把本性變成了習性,習性不善,這是佛講得最清楚了。習性裏面有染淨,習性裏面有善惡,但是習性不是真的是假的,這不可以不知道。雖是假的它起作用,麻煩在此地!作用是什麼?作用是讓我們心境,境是物質環境,心是心理,我們現在講精神現象,它起了變化,這一變就不正常,變成什麼?變成六道輪回,這不正常。正常的是什麼?正常的變化是實報莊嚴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報土,那正常的。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回歸到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能去嗎?能。爲什麼能?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是我自性裏面變現,我怎麼會見不到!這關系多密切。西方極樂世界是心現的,自己心現,也不是外來的,心現識變,自己阿賴耶識裏頭變現的,不是別的,你還有什麼懷疑!這不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那未必求得到。這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反求諸己」。
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變現的,阿彌陀佛也是自己變現出來。中峰國師在《叁時系念》開示裏面,講得很清楚,多麼肯定!我們依著佛的教誨受持叁皈,這是最高指導原則。所以知道本性、習性,因爲習性這才能接受佛菩薩教導,「苟不教,性乃遷」,愈變愈壞。接受教誨呢?「教之道,貴以專」,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一生肯定成就,那就是專修一門,不能雜修。凡是自己吃虧不能成就,就是太雜、太多、太亂了,你的心念不能集中,心散亂,所以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如果心能夠集中的話,很快!惠能大師在一夜之間,聽五祖忍和尚講《金剛經》,講大意,他不認識字,不需要經本,言下大徹大悟,就作佛了,轉凡成聖,你看看多快。有人學的進步很快,你細心去觀察,什麼原因?他專。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確實我學得最快,你問什麼原因?我專,我比別人專心。聽老師的話專一,老師教只能學一門,一門學好了再學一門,一門沒有學好不可以學第二門,一樣一樣的學,速度就快!如果是雜修,課程很多,想著這個又想著那個,什麼都想學,這問題嚴重了。佛法的修學像種樹一樣,你看樹有根、有本,本就是主幹一個,然後再有枝、有條、有葉,你有根有本自然它就發生枝葉花果。你根沒有培好,本沒有完成,哪來的枝葉?現在人枝葉就是很多,現在人一開始學他就在枝葉上,他把根本忘掉,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根本就是「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還是貴以專,你不專心、不專攻,你怎麼會成就?不專,心是散亂的,你心裏面充滿煩惱、充滿浮躁,你怎麼會有成就?所以專一太重要!我們最近看到一個同學胡小林居士,最近五月四號他在青島的講演,光盤我看到歡喜,無量的歡喜。他比我厲害,爲什麼?他比我還專,所以才有這麼殊勝的成就,他成就超過我!他才學兩年半不到叁年,這樣殊勝的成就,沒有別的就專一,他專學《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他問我,我叫他念叁千遍,他念了一千多遍,愈學愈歡喜。《弟子規》完全落實,任何問題他在《弟子規》裏面找答案。聽我講經,我說我講得不好,我介紹他夏蓮居的會集本,他有了。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批注、《無量壽經白話解》,我介紹給他,書他有了沒看,我說爲什麼不看?專聽我講的《無量壽經》。你看他專到這種程度,這個比我強。我在臺中學講經的時候,李老師介紹我的參考書我看!我今天介紹給他他不看,他專看我的《無量壽經》講記,聽我講《無量壽經》的光盤。我聽了之後不能不佩服,他心是定的,他不動,如如不動,定則生慧,智慧就開了。這是給我們學習經教的人做了一個好榜樣,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一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