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二集) 2009/5/17 臺灣高雄 檔名:12-47-3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願波羅蜜」,我們看經文,《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五面最後一行。
菩薩修學的總綱領十波羅蜜,我們也稱爲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智慧,再加上方便、願、力、智。這是文殊菩薩在華藏世界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共同修學的主要科目。我們學到「願」,在願裏面特別提到普賢菩薩的十願,這都是法身菩薩學的。我們學到「請佛住世,常隨佛學」,請佛住世它的本意諸位要知道,華嚴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在我們凡夫這個層次有我們這個層次的講法,就是淺說,我們要請善知識住世。我們要請佛住世,怎麼請法?我們修學大乘這麼多年,雖然沒有證入境界,可以說也有相當程度的認知。就一般而論,這個世間不是真的,不但這個世間不是真的,六道、十法界乃至諸佛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在這個法界裏頭,這麼多衆生出現在一起,這是什麼原因?這是什麼道理?如果我們明白、懂得了,就曉得怎樣請佛住世。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業力受生,像我們這些凡夫到這一道來,能不來嗎?不能不來,爲什麼?業力牽引著你。佛在經教裏面跟我們講得很好,所有一切衆生造業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另外一種叫滿業,滿業是你到那一道去你得的身相、你一生所受用的,像我們講無論是物質的受用或者是精神的受用不同,每個人不一樣。我們的引業相同,地球上六十億人口,這六十億人口引業相同,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投胎,來得人身,我們都是人。但是我們的命不同,有富貴、有貧賤、有聰明、有愚癡,千差萬別,同是人,爲什麼不一樣?滿業不一樣。滿業是什麼?是過去生中修的布施,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引業,引業是我們持戒,譬如到人間來投胎需要什麼條件?五戒十善,這個十善是中品十善。不是佛教,與佛教相通的,其實我們這些年來跟許多宗教交往,看看他們的經典,幾乎沒有一個宗教不具足五戒,叫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相同!有些宗教裏面有飲酒,但是也不許可你喝醉,佛製戒比較謹嚴,實際上它有開緣,跟其它宗教幾乎完全相同。這個叫引業。
我們這一生能做得很好,來生一定得人身。得人身,你在物質生活上的享受具不具足,那就看你的滿業,滿業就是叁種布施。有人賺錢很容易,不費力氣,財源滾滾而來;有人是賺到錢了,賺得很辛苦,這是什麼原因?業因不一樣。賺錢賺得很舒服不費力,無論做什麼行業財源滾滾而來,那是布施的時候歡喜,布施之後沒有後悔,就得這個果報。一樣做生意,也賺錢,賺得很辛苦,賺得很累,那是什麼?布施的時候很勉強,或者布施之後又後悔,就這麼個原因。有因必有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我們也看到這個世間很可憐的人,大家提到這個就會想到非洲,貧窮、落後,每年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你看到那個淒慘的畫面,那也是人,爲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雖然有引業,叁種布施沒有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沒有在這上下功夫,而且還做許多惡業,所以他感受的是惡報。
人到這個世間來,怎麼來的我們曉得了,業力牽引過來的,一生的受用是滿業不同,大富大貴有因緣,不是沒有原因來的,受苦受難也有原因。這就是世尊給我們說了一句話,在經典上講,到這個世間來「人生酬業」,這是從消極方面來說,你來幹什麼?你來就是酬償業報,你過去生中修的善,你來享福;你過去生中造的不善,那你來受罪。所以享福也好,受罪也好,不都是命裏注定的嗎?你怎麼能怪人,怎麼能怨天尤人?所以看到別人富貴不用嫉妒,知道那是善業的果報;看到貧窮下賤也不可以嫌棄,自己要警惕,那是不善業的果報,看到這個情形,就要好好修自己。這些境界擺在我們面前,又何嘗不是教育!真的覺悟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芸芸衆生在示現給我看,業因果報都在眼前。我們覺悟、看清楚了,我們提升自己境界,同時也修福,苦難的衆生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一些,這是修福報。這種福報,如果快的,這一生果報就現前,晚年你會有很多人照顧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佛家叫花報,花報好,晚年很幸福。你會善待大衆,尤其是鳏寡孤獨,真正能夠發心去照顧,盡心盡力去照顧。我們照顧別人,照顧孤獨的老人,晚年肯定享福,來生的果報就殊勝。
在我們凡夫境界,我們知道,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教化衆生,怎麼來的?衆生有感,佛就有應。那我們就懂得怎樣去請佛住世,用我們的心去感,什麼樣的心?真正想學佛,佛菩薩就來了;口裏叫著學佛,心裏沒有佛,這個佛菩薩不會來,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真幹,而且怎麼樣?不爲自己,爲衆生,我很想自己成就,也很想幫助大家都成就,這個願好!可是自己業障深重,沒有智慧,我雖有心,沒有能力教化衆生,我怎麼辦?我求善知識,「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我在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那時候我二十幾歲,一點都不假,真正發心,你就會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善知識可遇不可求,善知識會被你碰到,沒有這個心願的人他遇不到,天天住在一起,他沒有得到利益,太多了。李老師住在臺中叁十八年,有沒有人得利益?有,跟臺中居民人口做個比較,少數,太少了。絕大多數跟老師住在一個城市裏,甚至住在一條街、住在隔壁,都沒有得到利益。認不認識?認識,常常見面,見面都點頭,甚至于也學佛、也來聽經,還是得不到利益。爲什麼?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煩惱習氣放不下,那就不行,那不是真學佛,真學佛才能感動善知識常住世間。
臺中蓮社的蓮友又何嘗不希望李老師常住世間,爲什麼他九十七歲就走了?我跟他老人家在一起,他身體健康的狀況好,八、九十歲都不需要人照顧。我們這些同學們在一起,提起老師都會肯定老師准能活到一百二十歲,這是最保守的。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走的,我想李老師至少是一百二十歲。我們有八個同學,在他晚年的時候,八個同學有我一個,我們聯名向老師請經,就是請老師講經,請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沒講完老師總不能走,這經很長。確實老師也講了不少年,將近一半,十住、十行,好像十回向講到了,十地還沒講到,將近一半。他爲什麼走了?從外緣上來講,他吃東西吃壞了,食物中毒。這是他老人家親自跟我說的,特別警告我,這個話說很多遍,至少有六、七遍,我印象很深刻,每次見面就提醒我,不要到館子吃東西。還有,我們吃素的人、學佛的人講求惜福,老師很有智慧,通權達變。蔬菜,煮好的人請他吃飯,味道有一點不對就不能吃,像豆腐很容易馊,筷子挾到聞一聞,味道不對,我有一次跟老師在一起吃飯,我坐他身邊,正好豆腐擺在面前,他挾一塊覺得不對,他用手輕輕的碰碰我,就暗示告訴我這豆腐不要吃,很小心、很謹慎,尤其年歲大了。
他食物中毒是怎麼回事情?學生好意,都是在家的女居士,煮了一碗面供養老師。老師的習慣,很慈悲,你送來一定當面把它吃完,碗給你,歡喜!老師一向都是這樣的。這碗面他也吃了,他知道不對了,這是什麼?面有問題。這個面條是幹面,一把一把的幹面,幹面它能夠放得很久,裏面都有防腐劑,都有化學東西在裏頭。老師平常不吃這個,他喜歡吃線面,軟的,人工做的,也有機器做的,是軟的,濕的不是幹的。我跟他相處十年,他的飲食起居我了解。尤其是這種幹面如果是過期了,在一般講可以放叁個月,如果四、五個月的話就決定不能吃,可能就是過期了。老師是很好的中醫,所以他吃完之後,他就用解藥,沒事,毒是化解掉了。好像隔了八、九個月又碰到一次,也是這種情形,又碰到一次,他也是吃了,回去用解藥的時候來不及了,毒已經擴散,這下吃了虧。那個時候好像已經是九十多歲的人,年紀輕他能抗得住,年歲太大了,這一病就病了叁個多月,叁、四個月。我去看他二、叁次,他就告訴我食物中毒,從蓮社圖書館回到家裏去的時候,時間來不及了。所以每次見面都提醒我,吃東西小心,爲什麼?現在所吃的東西都不幹淨,飲料不幹淨,礦泉水未必是真的。現在我們過的日子確實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所講的「飲苦食毒」,這佛說的,飲苦食毒不就說我們現前社會嗎?喝的是苦水,苦水裏特別指的是酒,從前酒養身、養人,現在酒是假的、僞造的,不是真的,不知道他用什麼玩意做的,非常可怕。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仿冒的技術也發達,什麼東西是真的?連藥都是假的,怎麼得了!藥物是假的,那真的叫謀財害命,造這個罪業他不知道,他只圖眼前的利益。
什麼都是假的,這還得了,這成什麼世界?這世界太苦了!我們也算是有幸遇到這樣的環境,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是好環境,怎麼是好環境?出離心切。這個世界很美好,在這個世界上多住幾年,不錯,住幾年以後再講往生。現在這個世界讓你看到是這麼個情形,不能住了,早一點往生吧!把這個念頭給你提起,你求願往生的心就懇切了。只要你真信、真願,這種懇切的願望真叫萬修萬人去,頭一個條件是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還沒有去之前,在這個世間隨緣隨分幫助一切衆生,隨喜功德,要做,不能說看到不做,那你哪來的慈悲心,你與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不相應。我們有一天的生命,還有一口氣沒斷,我們都要幫助苦難衆生。妨不妨礙我們自己往生?不妨礙,也就是說決定不妨礙我們的清淨心。往生最重要的條件是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與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如果心不清淨,往生極樂世界就有問題。這個東西不在乎念佛念多少,在乎清淨心,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怎…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