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叁集) 2009/5/18 臺灣高雄 檔名:12-47-3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最後一行:
【施戒忍進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這兩句話是講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文殊師利菩薩爲班首,以這十個科目就是十度(十波羅蜜)勸進這些法身大士。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在法身菩薩的分上,他們已經把根本無明破了,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了。不起心、不動念,還有這十條嗎?還有布施、持戒、忍辱嗎?有這個不就是又起心動念,又有分別執著了嗎?再加上普賢菩薩的十願,有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有,不但是初學,連老修也不免有這些疑慮存在。這事有沒有?有,事上哪裏沒有。究竟果地,無始無明習氣統統都斷幹淨了,不但事上沒有,習氣都沒有了,那是究竟果位,圓滿的佛果。在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就很清楚、很明白,究竟果位裏面,不但是六道、十法界沒有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講華藏世界、講極樂世界,有沒有?也沒有了;習氣沒有了,境界就不會現前。可是習氣還沒有斷盡的這些法身菩薩,無始無明習氣現的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報土,實報莊嚴土。這裏面有沒有究竟果位的諸佛如來?我們現在可以說肯定有,不但有,有很多,爲什麼?感應!衆生有感,如來就有應,感應。實報土有感應,四聖法界有感應,六道裏面也有感應,只要有感,他就有應;只要有應,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度自自然然就顯示出來。
菩薩要不隨順我們衆生,就無法可說,所以今天我們學到的這個科目叫「恒順衆生」,爲什麼?衆生還有分別、還有執著。菩薩到究竟果位的諸佛如來,還是要恒順衆生,要隨順衆生的習氣,要隨順衆生的煩惱。他隨順,這就妙了,他會不會生煩惱?會不會現習氣?不會,真的不會,所以這叫妙用,什麼都能隨順。在這個境界裏面,不但是究竟果地,《華嚴經》初住菩薩以上無明煩惱都斷了,也就是說,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他確實沒有一念不覺,這個決定沒有,這我們要肯定的,決定沒有。我們有,十法界的衆生有,十法界裏面的菩薩、佛都有,都有一念不覺,也就是我們講的起心動念。證得法身之後就沒有了,這個一念不覺是永遠不會起來了,但是他有習氣,在實報莊嚴土裏有習氣。我們前面也做了多次的報告。雖有習氣,不妨礙,習氣再濃,十住菩薩習氣很重,也不妨礙,不妨礙與十法界裏面衆生起感應道交。而且我們知道,十法界絕對不限于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就是娑婆世界,不限于在這個地方起作用。而他起作用範圍太大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他都有能力起感應,只要衆生有感,他就會有應,就會現形。現什麼樣的形?沒有一定,像《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爲什麼?恒順衆生,沒有自己的意思,衆生想什麼樣的樣子,他就現什麼樣子。所以佛在大乘教裏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是對的。諸佛菩薩跟我們感應道交,是從我們的心想生,他沒有心想。這世間裏面的事,無論是依報、正報,我們講環境,依報的環境跟正報的環境;正報環境,實際上就是依報裏面的人事環境,沒有一法不是從心想生。知道從心想生,我們才能夠體會到佛、菩薩,還包括阿羅漢、辟支佛,爲什麼?他們都有能力在六道裏面現身說法,我們明白了他們是如何來幫助衆生、來接引衆生、來成就衆生。這裏面講的衆生,專門指的是六道衆生。
順,這個順字意思太深太廣了,我們這個世間聖人也教我們順。順用在哪裏?用在孝。什麼叫孝?順,順就是孝。這是講我們,我們的範圍講得還窄小,順父母,孝順父母。把孝順父母擴大,引申擴大,孝順一切衆生,爲什麼?這個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沒有智慧、沒有神通,不知道。佛告訴我們,《菩薩戒經》裏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多,「一切衆生」,這講有情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有一切有情衆生,這些有情衆生包括一切動物,這把六道裏頭都講盡了。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這裏面所有的衆生跟我們什麼關系?這講倫常、倫理,跟我們有什麼關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佛經上佛常常講,「孝順父母師僧叁寶」,那這個順的意思範圍太大了,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全含攝在其中。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真正能體會到慈悲,慈悲心、愛心、尊重的心。我們的心生不起來,現在人對父母那個孝心都生不起來,這是什麼原因?這是煩惱、業障把自己的性德障礙、蓋覆起來了,將性德轉變成煩惱。佛告訴我們,這種障礙(就是業障)太多了,無量無邊,佛菩薩把它歸納爲叁大類,這說話就容易了。第一類,根本無明,也叫做無始無明。根本的意思,那就是所有的業障就從這裏出生的,像一棵樹一樣,這是根,這是本,那些枝枝葉葉都是從這根本生的,所以稱之爲根本。無始,這意思就更深,無始是什麼?無始不是說這個理太深、事太雜、時間太長,我們沒有辦法找到它的根源才說無始,這是我們把意思全都會錯了。無始真正的意思,它沒有開始,沒有開始那就不是真的,是假的,這個意思好,沒有開始。世出世間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後果,唯獨無始無明沒有因,它沒有原因,所以它是假的。
無始無明一發生之後,我們的自性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有因,那個因是什麼?就是無始無明,就是一念不覺,那個是因。一變成阿賴耶,就是惠能大師說的「能生萬法」,宇宙出現,宇宙是依報,我出現了。我從哪裏來的?我出現了,我跟宇宙同時出現的。這個我,諸位要記住,不是這個肉身,那我們這個宇宙多少年,我們這個肉身才多少年,不能用這個肉身來代表。就是肉身有生滅,我不生滅,我沒有生滅。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跟我們講得清楚,「何期自性,本無生滅」。自性是我,自性也是整個宇宙,宇宙是自性變的,我也是自性變的,我跟自性是一不是二,宇宙跟自性也是一不是二,我跟宇宙原來是一體。無始無明起了之後,很快的連帶就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阿賴耶這裏頭有叁細相,「無明業相」,業是振動,業就是動,就是一念不覺,就是無始無明,業相。業相才現前,馬上它就有轉變,速度非常快,「轉相」,什麼東西出現?我出現了,正報出現,用現在的話就是精神的現象出現,這就是末那識,第七識。從第七識,也叫見分,這一出現,有見分,見分是能見,所見的現象出現了,所見是物質現象,「境界相」,境界相出現了,這是阿賴耶的叁細相。從叁細相就變現出六粗相,宇宙形成了。
我們是愈迷愈深,不知道回頭。所以從常寂光,要知道自性就是常寂光,變成實報土;實報土裏頭不覺、迷了,就變成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又迷了,就變成六道輪回,愈迷愈深。迷得再深,實際上講關系不大,只要覺悟,只要回頭,回頭是岸。我們今天從很深的業障,來問我們幾時才能夠修成圓滿的佛果?從理上講,一念,一念覺悟就回頭了。諸佛菩薩給我們表演,我們在這一段期間裏面,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這我們中國曆史上記載的,外國是二千五百多年,他做了一次實驗,在菩提樹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回歸自性。像我們這個題目「妄盡還源」,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妄就盡了,盡了就還源,就成佛,一念之間。非常明顯做給我們看。釋迦雖然如是的示現,真正看得懂的人不多,可以說在當時、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人懂。釋迦牟尼佛示現找不到知音,那來怎麼?來的時候就沒意義了,就只有回歸自性,就還源。這個還源的念頭,就是回到常寂光,這還源念頭才動,淨居天人知道了,淨居天是四禅天,那裏頭有修行人,叁果的聖人在那個地方修行。他們聰明,立刻就下來,從淨居天下來,他們有能力變現成我們人的樣子,做代表向釋迦牟尼佛請法,爲我們大衆講經說法,教化我們大衆,幫助大衆回頭。所以佛法要有人啓請,沒有人啓請,佛菩薩就滅度。釋迦牟尼佛恒順衆生,留在這個世間教學,接受啓請開始教學,到七十九歲緣盡了,緣怎麼盡?根熟的衆生都得度,緣最重要就是根熟衆生,根不熟的那個不算數,最重要就是根熟衆生。什麼叫根熟?最低限度有能力證阿羅漢果,佛出世,沒有這個能力,佛不出世。證阿羅漢果,我們曉得,最低限度要把見思煩惱放下。一般講,你真有能力斷見思煩惱,你才能感得諸佛如來應化到這個地方,我們有感,佛就有應。真幹,真放下,這前面講的請佛住世,這是請佛住世的條件,不是口裏隨便說的,那佛請不來的。你真正發這個心,佛菩薩就來了,感應道交,立刻就示現。
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有誰真正放得下?我們常常講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癡慢,這很難!但是,這是只在佛的門口,沒進門,能不能感動佛菩薩應現在這個世間?不能,但是能感動小果聖人,他們教我們就足夠了。所以不發大心怎麼行?一定要發大心,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現前這個階段是亂世,人心反常,起心動念完全違背性德。性德是純善純淨的,中國人的老祖宗說得好,「人性本善」,所以《叁字經》第一句話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那個善都不善,這個善是圓滿的意思,沒有絲毫不善的欠缺,這是說什麼?這就是講自性。我們在這篇文章裏面讀到,前面讀過,「自性清淨圓明體」,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不但沒有善惡、染淨,所有一切對立都沒有。我們現在的人起心動念,倫理、道德、因果全沒有了,倫理、道德、因果都是自性善裏面的東西,與性德相應,就是與本性相應,是自性的性德。這個地方講的恒順,這順是性德,性德雖然恒順衆生,但是性德永遠沒有改變,…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