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经》里面就不像从前那么严格。所以老师教给我一定要依古时候的版本,宋朝的版本、明朝的版本、清朝《龙藏》的版本,这个可靠,决定没问题。

  经教,实实在在讲,学经教的秘诀、修行的秘诀,净宗提出三个字「信、愿、行」,这叫修净土的三资粮。对释迦牟尼佛相信,决定不怀疑,对阿弥陀佛相信,对净土三经相信,现在是五经一论,没有问题。为什么?五经的第四部经是「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的;第五部经是《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没问题;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也没有问题。净宗五经一论是真经,这决定不是假的。经没有问题,经看不懂,我们业障深重看不懂,还得找老师帮忙。老师到哪里找?过去李老师也教我去找古人,我们学《弥陀经》,李老师给我介绍两个帮手,两个助教,一个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一个是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好!你就得两个帮手。我们现在这些年来学《华严经》,也找了两个帮手,第一个帮手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另外一个帮手李通玄长者《华严经合论》,有这两个指导,我们学《华严经》就没问题。

  《无量寿经》最新的本子,这个本子没有入藏,是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们对于夏老有信心,这个本子前面有一篇很长的序文,梅光羲居士写的,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这两位大德的成就不是泛泛,从佛法理论上来讲可能是佛菩萨再来,在这个时代示现,以居士身出现,讲得通不是讲不通。黄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莲居老居士传法的学生,我们也算是在晚年才遇到,见过多少次面。他在中国弘扬《无量寿经》会集本,只有他一个人,那个时候我在国外也是弘扬这个本子,我们两个碰头,志同道合。会集本是李老师传给我的,他老人家早年在台中讲过一遍,那个时候他才六十多岁,李老师六十多岁。我在台中求学,他把这个本子给我,就是他讲经用的底本,他做了眉注,是以毛笔写的,写得很规矩,写得很好。我当时看到这个本子我就欢喜,因为他注得很清楚,段落勾得也很明晰,我能看得懂,我能讲得出来。可是那个时候他不让我讲,我也不懂什么原因,以后明白了,这个本子有争议。所以李老师讲过一遍,他就没有讲第二遍,很多人不服。真好!这不是假的,我们可以仔细的去做比较,跟过去的版本,五种原译本,两种会集本,一种节校本。所以《无量寿经》现在是九种版本,你跟其它的八种比,真好。

  所以老师交给我,我什么时候才拿出来?李老师圆寂之后,我想了一想,老师交给我这样东西,再打开来一看,真好,我就开讲,第一次讲的在美国,听的人都欢喜。所以我们把它印了一万册,第一版印了一万册,李老师的眉注本。这一流通,大家看到了,没有一个不欢喜,《无量寿经》的缘成熟了。虽然在这些年当中有不少人有争议,现在平息了,在中国,中国国家宗教局肯定,他们提倡的净土五经,《无量寿经》就是选夏老的会集本,这肯定了。所以它有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成熟,不能够勉强,那个时候我们年轻不懂,现在明白了。当年老师交给我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才四十多岁,四十出头,老师不准我讲,告诉我「要有耐心等待,等缘成熟」。没想到我们的缘是先在国外成熟,然后才国内。前后我讲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是细讲没讲完,讲了一半,我记得讲到第二十四品「三辈往生」,刚刚好讲到一半。等什么时候再有时间,再去接着讲不太好讲,重头重新把它讲一遍,现在讲,那跟过去境界不相同。经有无量义,一定要认真去学习,就是依教奉行。修净土,真正发往生西方亲近阿弥陀佛的心,这个心要是真,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真正发心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住在这个世间,你觉得什么?暂时的,像住旅馆一样,这不是我的老家,这旅馆。

  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确确实实可以做到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不执着,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你们说好,都好,只要没有严重的问题,没有严重违反性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严重违反性德的时候提醒你一下,你接受、你明白,好,你不接受、不明白也好,没有一样不好。能接受,依教奉行,好,你这一生成就,永远脱离六道;不能接受也好,你还在六道里头再轮回几次,下一次再遇缘的时候再得度。这事情怎么能勉强?所以菩萨住世,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常生欢喜心,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常生烦恼不生欢喜心,为什么生烦恼?斤斤计较,成见很深,这就造业,所以就很辛苦,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今天帮助别人成就,不如帮助自己成就;请别人作佛住世,不如请自己作佛住世,诸位冷静想想就晓得。

  我们再回到现实环境,就是培养人才比什么都重要。早年,我还没出家,出家之后方东美先生我也常常去看他老人家,也每次提醒我,所以我这印象就很深刻,这个话至少他说过十几次,「中国佛教要复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这个话我听到耳熟,什么叫丛林制度?丛林是大学;换句话说,今后佛教要复兴一定要办佛教大学。丛林的主席是方丈或者称住持,就是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就是总务长,名称虽然不一样,他们的执事完全相同。所以中国丛林的组织跟现在的大学是一样的,用这个来培养人才。现在办学的很多,风气也挺盛,能不能成就?还是难。难在哪里?难在没有老师。早年,我离开佛光山就到华冈文化学院去教书,那时候叫文化学院,张晓峰先生办的。我在那个地方教了五年,教哲学系,好像教三年级跟四年级,佛经哲学。张先生办这个文化学院,现在是文化大学,给我很大的启示。办学院要老师,所以他先办研究所,招的学生是什么资格?硕士。他这个研究所是博士班,研究所学生毕业出来之后再办学院,他们就做老师,学院里面的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学校办起来。所以今天要办佛教大学得走他这个路子,先办研究所,培养佛门的研究生。可以办两个班,硕士班、博士班,招收大学毕业生,出家、在家都可以。有了这批师资再办学院,由学院再扩大就佛教大学,如果不是这样的,就很难收到效果。

  所以我当年在文化学院这个五年,自己很有受用,体会也很多,将来佛教怎么个发展。可是这么多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成就了自己,非常想帮助别人,不容易,因为学佛这一门学问跟世间学术不一样。学佛的条件,我常常讲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才能学佛,你才能入门。如果这十六个字沾一个,你就入不了门,这是佛法跟一般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今天无论你是在家、出家,你能真把这十六个字放下,入佛门了,这十六个字没放下,没入门,这个自己不能不知道。在讲堂里面,我还说得更贴切、更真实的话,我说我这十六个字你统统放下,你是不是真的入门?用《华严经》的标准,只在门口没进去。要怎么样才能进去?必须是佛陀在经教里面给我们讲的标准,你真的入门。那个标准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你入门了。在《华严经》里面是初信位的菩萨,你证得了,在小乘里面是须陀洹果,你证得了初果,这才叫真的入门。所以我讲的放下十六个字,带你到门口,差一步,没进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们这十六个字还没有放下的话,你距离门口还有相当的距离,远之远矣,你怎么能讲经?

  所以佛法难,难在这个地方,就是要把世间名闻利养舍掉,要把自私自利舍掉,然后进一步,真的符合世尊所说的条件,放下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入门了,真入门了。在大乘里面,你就是《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好比是小学,你就真正进入小学一年级,不是凡人,是圣人,小小果,非常可贵。为什么?证得这个果位,三不退里面你就得到一种,位不退。你没有离开六道,但是保证不堕三恶道,你在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是第七信的位次。七次往返,真的好像是一次往返提升一级,七次往返的时候证阿罗汉。证阿罗汉,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还到不到六道来?肯定会来,但是来不是受报的,不是受果报的。来干什么?来度众生的,来行菩萨道的。阿罗汉有这个能力与一切众生,与六道里面众生感应道交,六道里头有缘众生他心有感,阿罗汉有应,他以应化身到这个世间来,很多,也不是少数。从前李老师告诉我,在中国过去译场,就是翻译经典的场所,这里面从事于翻译工作的人,许多都是三果以上,所以他没有把经翻错,他不是凡夫。三果圣人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罗汉,这个阶级的人见惑断了,见惑的习气都没有了。思惑他们正在断,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的思惑还没断尽,断尽就证阿罗汉果,这是真正入佛门。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然后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八万四千法门不容易修。那怎么办?诸佛如来慈悲,无一不是教导我们指归净土,特别是在末法,你走这条路肯定走得通。

  持戒念佛,把《弟子规》学好、把《弟子规》真正落实就是持戒。要真正做好,我们的业障习气太重,自私自利这个念头太强,想断断不了,怎么办?先求因果的教育。从哪里入门?我自己入门是从《了凡四训》,我得受用。云谷禅师传给袁了凡的功过格是什么?是《太上感应篇》。因果搞清楚了,依《太上感应篇》或者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认真的学习,学忏悔,明因果,忏除业障,我们才能够与佛法相应。真心学佛,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要记住,这个世间逢场作戏,人生是一场戏,人生是一场梦,不要再计较!没有一样不好,跟什么人都能够和睦相处,为什么?我过几天到极乐世界去。我也希望大家都去,你不去我也不能勉强你,你说你的心多清净,你的心多么广阔,多么自在,多么欢喜。从今而后,再…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