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裏面就不像從前那麼嚴格。所以老師教給我一定要依古時候的版本,宋朝的版本、明朝的版本、清朝《龍藏》的版本,這個可靠,決定沒問題。
經教,實實在在講,學經教的秘訣、修行的秘訣,淨宗提出叁個字「信、願、行」,這叫修淨土的叁資糧。對釋迦牟尼佛相信,決定不懷疑,對阿彌陀佛相信,對淨土叁經相信,現在是五經一論,沒有問題。爲什麼?五經的第四部經是「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的;第五部經是《大佛頂首楞嚴經》裏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沒問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也沒有問題。淨宗五經一論是真經,這決定不是假的。經沒有問題,經看不懂,我們業障深重看不懂,還得找老師幫忙。老師到哪裏找?過去李老師也教我去找古人,我們學《彌陀經》,李老師給我介紹兩個幫手,兩個助教,一個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一個是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好!你就得兩個幫手。我們現在這些年來學《華嚴經》,也找了兩個幫手,第一個幫手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另外一個幫手李通玄長者《華嚴經合論》,有這兩個指導,我們學《華嚴經》就沒問題。
《無量壽經》最新的本子,這個本子沒有入藏,是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對于夏老有信心,這個本子前面有一篇很長的序文,梅光羲居士寫的,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這兩位大德的成就不是泛泛,從佛法理論上來講可能是佛菩薩再來,在這個時代示現,以居士身出現,講得通不是講不通。黃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蓮居老居士傳法的學生,我們也算是在晚年才遇到,見過多少次面。他在中國弘揚《無量壽經》會集本,只有他一個人,那個時候我在國外也是弘揚這個本子,我們兩個碰頭,志同道合。會集本是李老師傳給我的,他老人家早年在臺中講過一遍,那個時候他才六十多歲,李老師六十多歲。我在臺中求學,他把這個本子給我,就是他講經用的底本,他做了眉注,是以毛筆寫的,寫得很規矩,寫得很好。我當時看到這個本子我就歡喜,因爲他注得很清楚,段落勾得也很明晰,我能看得懂,我能講得出來。可是那個時候他不讓我講,我也不懂什麼原因,以後明白了,這個本子有爭議。所以李老師講過一遍,他就沒有講第二遍,很多人不服。真好!這不是假的,我們可以仔細的去做比較,跟過去的版本,五種原譯本,兩種會集本,一種節校本。所以《無量壽經》現在是九種版本,你跟其它的八種比,真好。
所以老師交給我,我什麼時候才拿出來?李老師圓寂之後,我想了一想,老師交給我這樣東西,再打開來一看,真好,我就開講,第一次講的在美國,聽的人都歡喜。所以我們把它印了一萬冊,第一版印了一萬冊,李老師的眉注本。這一流通,大家看到了,沒有一個不歡喜,《無量壽經》的緣成熟了。雖然在這些年當中有不少人有爭議,現在平息了,在中國,中國國家宗教局肯定,他們提倡的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就是選夏老的會集本,這肯定了。所以它有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沒成熟,不能夠勉強,那個時候我們年輕不懂,現在明白了。當年老師交給我的時候,我那個時候才四十多歲,四十出頭,老師不准我講,告訴我「要有耐心等待,等緣成熟」。沒想到我們的緣是先在國外成熟,然後才國內。前後我講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是細講沒講完,講了一半,我記得講到第二十四品「叁輩往生」,剛剛好講到一半。等什麼時候再有時間,再去接著講不太好講,重頭重新把它講一遍,現在講,那跟過去境界不相同。經有無量義,一定要認真去學習,就是依教奉行。修淨土,真正發往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的心,這個心要是真,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真正發心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住在這個世間,你覺得什麼?暫時的,像住旅館一樣,這不是我的老家,這旅館。
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確確實實可以做到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不執著,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們說好,都好,只要沒有嚴重的問題,沒有嚴重違反性德,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嚴重違反性德的時候提醒你一下,你接受、你明白,好,你不接受、不明白也好,沒有一樣不好。能接受,依教奉行,好,你這一生成就,永遠脫離六道;不能接受也好,你還在六道裏頭再輪回幾次,下一次再遇緣的時候再得度。這事情怎麼能勉強?所以菩薩住世,無論在什麼環境裏面,常生歡喜心,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常生煩惱不生歡喜心,爲什麼生煩惱?斤斤計較,成見很深,這就造業,所以就很辛苦,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今天幫助別人成就,不如幫助自己成就;請別人作佛住世,不如請自己作佛住世,諸位冷靜想想就曉得。
我們再回到現實環境,就是培養人才比什麼都重要。早年,我還沒出家,出家之後方東美先生我也常常去看他老人家,也每次提醒我,所以我這印象就很深刻,這個話至少他說過十幾次,「中國佛教要複興,一定要恢複叢林製度。」這個話我聽到耳熟,什麼叫叢林製度?叢林是大學;換句話說,今後佛教要複興一定要辦佛教大學。叢林的主席是方丈或者稱住持,就是校長,首座和尚就是教務長,維那就是訓導長,監院就是總務長,名稱雖然不一樣,他們的執事完全相同。所以中國叢林的組織跟現在的大學是一樣的,用這個來培養人才。現在辦學的很多,風氣也挺盛,能不能成就?還是難。難在哪裏?難在沒有老師。早年,我離開佛光山就到華岡文化學院去教書,那時候叫文化學院,張曉峰先生辦的。我在那個地方教了五年,教哲學系,好像教叁年級跟四年級,佛經哲學。張先生辦這個文化學院,現在是文化大學,給我很大的啓示。辦學院要老師,所以他先辦研究所,招的學生是什麼資格?碩士。他這個研究所是博士班,研究所學生畢業出來之後再辦學院,他們就做老師,學院裏面的講師、副教授、教授,這樣學校辦起來。所以今天要辦佛教大學得走他這個路子,先辦研究所,培養佛門的研究生。可以辦兩個班,碩士班、博士班,招收大學畢業生,出家、在家都可以。有了這批師資再辦學院,由學院再擴大就佛教大學,如果不是這樣的,就很難收到效果。
所以我當年在文化學院這個五年,自己很有受用,體會也很多,將來佛教怎麼個發展。可是這麼多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成就了自己,非常想幫助別人,不容易,因爲學佛這一門學問跟世間學術不一樣。學佛的條件,我常常講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你才能學佛,你才能入門。如果這十六個字沾一個,你就入不了門,這是佛法跟一般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今天無論你是在家、出家,你能真把這十六個字放下,入佛門了,這十六個字沒放下,沒入門,這個自己不能不知道。在講堂裏面,我還說得更貼切、更真實的話,我說我這十六個字你統統放下,你是不是真的入門?用《華嚴經》的標准,只在門口沒進去。要怎麼樣才能進去?必須是佛陀在經教裏面給我們講的標准,你真的入門。那個標准是什麼?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入門了。在《華嚴經》裏面是初信位的菩薩,你證得了,在小乘裏面是須陀洹果,你證得了初果,這才叫真的入門。所以我講的放下十六個字,帶你到門口,差一步,沒進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們這十六個字還沒有放下的話,你距離門口還有相當的距離,遠之遠矣,你怎麼能講經?
所以佛法難,難在這個地方,就是要把世間名聞利養舍掉,要把自私自利舍掉,然後進一步,真的符合世尊所說的條件,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入門了,真入門了。在大乘裏面,你就是《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好比是小學,你就真正進入小學一年級,不是凡人,是聖人,小小果,非常可貴。爲什麼?證得這個果位,叁不退裏面你就得到一種,位不退。你沒有離開六道,但是保證不墮叁惡道,你在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是第七信的位次。七次往返,真的好像是一次往返提升一級,七次往返的時候證阿羅漢。證阿羅漢,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沒有了,還到不到六道來?肯定會來,但是來不是受報的,不是受果報的。來幹什麼?來度衆生的,來行菩薩道的。阿羅漢有這個能力與一切衆生,與六道裏面衆生感應道交,六道裏頭有緣衆生他心有感,阿羅漢有應,他以應化身到這個世間來,很多,也不是少數。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在中國過去譯場,就是翻譯經典的場所,這裏面從事于翻譯工作的人,許多都是叁果以上,所以他沒有把經翻錯,他不是凡夫。叁果聖人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這個階級的人見惑斷了,見惑的習氣都沒有了。思惑他們正在斷,叁界九地八十一品的思惑還沒斷盡,斷盡就證阿羅漢果,這是真正入佛門。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然後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八萬四千法門不容易修。那怎麼辦?諸佛如來慈悲,無一不是教導我們指歸淨土,特別是在末法,你走這條路肯定走得通。
持戒念佛,把《弟子規》學好、把《弟子規》真正落實就是持戒。要真正做好,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太強,想斷斷不了,怎麼辦?先求因果的教育。從哪裏入門?我自己入門是從《了凡四訓》,我得受用。雲谷禅師傳給袁了凡的功過格是什麼?是《太上感應篇》。因果搞清楚了,依《太上感應篇》或者是《文昌帝君陰骘文》,認真的學習,學忏悔,明因果,忏除業障,我們才能夠與佛法相應。真心學佛,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要記住,這個世間逢場作戲,人生是一場戲,人生是一場夢,不要再計較!沒有一樣不好,跟什麼人都能夠和睦相處,爲什麼?我過幾天到極樂世界去。我也希望大家都去,你不去我也不能勉強你,你說你的心多清淨,你的心多麼廣闊,多麼自在,多麼歡喜。從今而後,再…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