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2009/5/8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五页,我们还是从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念起:

  【华严经云。严净不可思议剎。供养一切诸如来。放大光明无有边。度脱众生亦无限。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我们就念到这里。昨天我们讲到此地说的十波罗蜜的布施、持戒,今天我们要讲「忍辱」。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一切法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大,无论是世间一切法,或者是出世间的一切法,可以说没有一样不是因忍度而得成就。这一种是自然现象,佛门里面所说的法尔如是,那就是性德。小事要有小的耐心才能成就,愈是大的事情,愈要有大的忍力才能成就。我们看看大乘教里面怎么说的,「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实在讲它是忍耐的意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忍。早年翻经的这些法师,看到中国人跟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对于辱看得太重,坚固的执着。我们讲执着,执就是固执,着就是着相,对于这个现象有坚固的执着,所以用执着这个名词,就是坚固的着相,着相已经是错了。执什么相?就是辱。中国古人常说「士可杀不可辱」,士是一个读书人,我们现在讲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杀头没有关系,不在乎,侮辱不行,决定不能够接受侮辱。翻经的法师说,中国人对侮辱这样严重执着,忍就是忍辱,辱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所以翻经这些大德们,刻意就取了这个字,提醒中国人,没有一样不能忍,忍才能成就。

  下面说,「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有这么两种。什么叫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这是一类;第二,「于瞋骂打害中不生怨恨」,这都属于人事方面。我们先说这一方面,这个很难忍。恭敬供养,我们常讲遇到善缘,环境好,称心如意,顺境善缘,善缘是讲好人,都是你喜欢的人,环境好,一切称心如意,你在这里头不生骄慢。逸是放逸,憍是骄慢。与贪恋有密切的关系,能不能在这么好环境当中不起贪恋?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在顺境善缘起贪恋,麻烦可就大了,大在什么地方?你离不开这个环境,你喜欢这个环境、贪爱这个环境。可是你的寿命有限,死了以后,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有轮回,死了之后到哪里去?到什么地方去绝对不是阎罗王把你送去的。阎罗王有没有?有,是有这么回事情,阎罗王根据你自己的意思,他凭什么判你到哪一道?你喜欢哪一道,他就把你判到那一道去。喜欢什么?喜欢贪恋,舍不得离开。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你自己一生的行业还不错,没有造什么大罪业,来生又得人身。到哪里去?又到你家来了,做你的孙子、做你孙子的儿子,又变成一家人。为什么?他对这个家贪恋。如果是出家人可麻烦了,出家人住在寺庙里面,寺庙里面没有男女婚配,怎么办?他离不开这个地方,寺庙里头有老鼠、有蟑螂、有蚂蚁,他就投这个胎,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所以麻烦大!

  佛陀时时刻刻警惕我们,顺境善缘决定不能有贪恋的心。这个地方是讲憍逸,我讲贪恋好懂,贪恋的行为就是骄慢放逸。无论在什么环境,家庭也好、对你的事业也好,在顺心的时候要有高度的警觉。要知道,人在这个世间,这一生真正是缘聚缘散,大家能够相聚在一起是缘分,缘聚,这个场面就现前;缘散,这场面就没有了。像我们在此地一起学习《妄尽还源观》,这两个小时,你看我们这么多同学从四面八方到这个讲堂来,这是聚;这一会讲完,两个小时讲完,我们就散掉了,缘聚缘散。聚的时候没有贪恋,散的时候也没有悲伤,永远保持你的平常心,平是平等,不起波浪,常是永恒保持你那个平静的心,清净心,不起波浪。这叫功夫,在佛门里面有个名词叫三昧,也叫禅定。所以禅定不一定是盘腿面壁,真正的禅定就是时时刻刻都保持着清净心、平等心,那是真定,所谓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契入这个境界,在佛法里就称为圣人,那是佛菩萨,那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总是有心思,心思总是免不了贪瞋痴慢这些烦恼在作祟。

  反过来,如果是在逆境,这环境非常不好,你很不喜欢,又逢到恶缘,恶缘是人事环境,遇到那些人都是你自己厌恶的,跟你不能好好相处的,这时候怎么办?于瞋骂打害中不生怨恨。知道这也是缘聚,这什么缘?这是不善的缘,顺境善缘那是好缘,这反过来是个不好的缘。可是那也得聚,「因缘遇会时,果报还自受」。别人以瞋恚心对我们,以恶口、绮语对待我们,甚至打骂、陷害,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生怨恨。为什么?中国大乘教中,祖师大德常常堪验学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考试,考考你,常常提醒你,你「会么」?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之深,这一句话里面包含着深义,是看破、是放下,你会么?你看破了吗?你放下了吗?看破是什么?事实真相,所谓冤家聚头,不是冤家不会在一起,冤家聚会就免不了瞋恚、报复。我们在这种环境里面,别人瞋骂我们,我们会不会生气?特别是无缘无故,或者是他对我们有误会,我们会感到很委屈,感到委屈就有怨恨在里头,从怨恨里面产生了报复。这个事就麻烦大了,往后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一世比一世强烈。所以不是冤家不聚头。佛告诉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你觉悟了。我们对于这些冤家对头,最重要要懂得什么?化解,不能再结怨,希望在这一生遇到,这个帐到这一生就结掉,这是聪明,这是真实智慧。所以我们要是遇到,一定要晓得忍辱,他侮辱我,我要能忍受,把这个怨结化开。

  真正修行人,不但是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还生什么心?感恩的心,很感谢他。为什么会感谢他?因为他这种态度、行为对待我,我能欢喜忍受,自己忍辱的功夫提升了。没有这个忍辱功夫是做不到的,证明你忍辱到一定的程度了,等于说他来考一考你,你通过了,你对这个老师要不要感激他?所以祖师大德这一句「会么」,你看意思多深。如果你会的时候,不但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生瞋恚,你的烦恼习气慢慢就真放下了。你要不通过这个试验,你怎么知道你功夫成熟了?我们记得,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记了一段故事,那是真人真事。有一位修行人在深山里面,应该有二、三十年不下山,修得很不错,信徒对他尊敬供养,礼请他下山去讲经弘法。他去了,下山了。这一下山遇到信徒恭敬供养,他就生起憍逸,就是此地所讲的,功夫就退转了,我们讲禁不起考验。深山里头与外界隔绝,心行很清净,一进入花花世界,禁不起考验,心就动了。莲池大师跟他也很熟,遇到的时候他就讲着,他说有这么一个人,深山修行很多年,一入红尘之后一败涂地,他是来红尘度众生的,最后是被众生度走了。那个人就问,是哪一个?莲池大师说,我说的就是老兄。一句话点醒他了。像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所以现在修行成功难,几个人能禁得起名闻利养的考验?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不动心,能有几个人?又有几个人在逆境里面被冤枉、被侮辱,没有瞋恚心,不生怨恨,没有报复,有几个人能做到?

  所以真的会,他心地永远清净,在顺境里面清净,逆境里头还是清净。他生一个什么心?永远生一个感恩、报恩的心。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念书,我在年轻的时候念中学,我们的老师天天一上课就考试,天天来考你,看你有没有进步。那我们修道人是不是这样的?是的,从早到晚,你看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不都在考你吗?顺境,你起了贪恋,你的考试不及格;逆境,遭人家骂你几句,给你一点侮辱,你就生气、你就怨恨,你都是得了个零分回去。天天考,天天没进步,不但没进步而且还退步,大幅度的退步,生起贪恋、生起怨恨,纵然是持戒持得很严,有没有功夫?没功夫,哪有严持净戒的人会起贪心、会起瞋恚心!自己戒律持得很不错,好像很如法,看到这个不持戒、那个破戒,心里面就很不高兴,随意的批评。这种态度说明他那个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持戒的人,这个世间一切善恶他有没有见到?如果说见不到,见不到那他眼睛有问题,他见到了。他见到怎么样?他不放在心上,这叫不见世间过。见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放在心上,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所以对一切众生,善缘也好、恶缘也好,都是平等的礼敬、赞叹。赞叹里面,善的言行赞叹,不善的言行不说,顶多笑笑就完了。这里面意味深长,我们总得要明了,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在《诸经要集》里有讲三种的忍行,就是忍辱的修行。第一个跟这一条后面的意思是相同,遇到一些恶缘,遭受人毒打,甚至于割截,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佛在经上引用这个故事很多,说得最详细的在《大涅槃经》,这个故事详详细细的说出来了,《金刚经》上只略略的提一提。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释迦牟尼佛在修菩萨道的时候,没成佛,修忍辱波罗蜜,忍人之所不能忍,一般人忍受不了的他都能忍。实际上是诸佛如来示现这种形相给我们看的,来启发我们,让我们看到他们这种行持,我们自己深深去反省、去觉悟,要向他们学习,难忍能忍。没有不能忍的,只要你能够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看淡一点,不要那么认真。在经上,在我们这篇文章上,总的题目是「法界圆明自在用」,那是说的谁?说的法身大士。他对于宇宙实相完全明白、觉悟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执不执着?不执着;他分不分别?不分别。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也没有了,所以他十波罗蜜圆满。

  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感应道交那个样子很像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一样。水没起心动念,我们起心动念有感,它就有应;我们一个善念,你看它的结晶那么美,我们一个恶…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