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四集) 2009/5/8 臺灣高雄 檔名:12-47-2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我們還是從倒數第叁行最後一句念起:
【華嚴經雲。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衆生亦無限。施戒忍進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我們就念到這裏。昨天我們講到此地說的十波羅蜜的布施、持戒,今天我們要講「忍辱」。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這個一切法包含的範圍非常廣大,無論是世間一切法,或者是出世間的一切法,可以說沒有一樣不是因忍度而得成就。這一種是自然現象,佛門裏面所說的法爾如是,那就是性德。小事要有小的耐心才能成就,愈是大的事情,愈要有大的忍力才能成就。我們看看大乘教裏面怎麼說的,「梵語羼提,華言忍辱」,實在講它是忍耐的意思,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忍。早年翻經的這些法師,看到中國人跟西方人不一樣,中國人對于辱看得太重,堅固的執著。我們講執著,執就是固執,著就是著相,對于這個現象有堅固的執著,所以用執著這個名詞,就是堅固的著相,著相已經是錯了。執什麼相?就是辱。中國古人常說「士可殺不可辱」,士是一個讀書人,我們現在講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殺頭沒有關系,不在乎,侮辱不行,決定不能夠接受侮辱。翻經的法師說,中國人對侮辱這樣嚴重執著,忍就是忍辱,辱能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所以翻經這些大德們,刻意就取了這個字,提醒中國人,沒有一樣不能忍,忍才能成就。
下面說,「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有這麼兩種。什麼叫生忍?「謂于恭敬供養中不生憍逸」,這是一類;第二,「于瞋罵打害中不生怨恨」,這都屬于人事方面。我們先說這一方面,這個很難忍。恭敬供養,我們常講遇到善緣,環境好,稱心如意,順境善緣,善緣是講好人,都是你喜歡的人,環境好,一切稱心如意,你在這裏頭不生驕慢。逸是放逸,憍是驕慢。與貪戀有密切的關系,能不能在這麼好環境當中不起貪戀?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在順境善緣起貪戀,麻煩可就大了,大在什麼地方?你離不開這個環境,你喜歡這個環境、貪愛這個環境。可是你的壽命有限,死了以後,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有輪回,死了之後到哪裏去?到什麼地方去絕對不是閻羅王把你送去的。閻羅王有沒有?有,是有這麼回事情,閻羅王根據你自己的意思,他憑什麼判你到哪一道?你喜歡哪一道,他就把你判到那一道去。喜歡什麼?喜歡貪戀,舍不得離開。舍不得離開這個家,你自己一生的行業還不錯,沒有造什麼大罪業,來生又得人身。到哪裏去?又到你家來了,做你的孫子、做你孫子的兒子,又變成一家人。爲什麼?他對這個家貪戀。如果是出家人可麻煩了,出家人住在寺廟裏面,寺廟裏面沒有男女婚配,怎麼辦?他離不開這個地方,寺廟裏頭有老鼠、有蟑螂、有螞蟻,他就投這個胎,他舍不得離開這個地方,所以麻煩大!
佛陀時時刻刻警惕我們,順境善緣決定不能有貪戀的心。這個地方是講憍逸,我講貪戀好懂,貪戀的行爲就是驕慢放逸。無論在什麼環境,家庭也好、對你的事業也好,在順心的時候要有高度的警覺。要知道,人在這個世間,這一生真正是緣聚緣散,大家能夠相聚在一起是緣分,緣聚,這個場面就現前;緣散,這場面就沒有了。像我們在此地一起學習《妄盡還源觀》,這兩個小時,你看我們這麼多同學從四面八方到這個講堂來,這是聚;這一會講完,兩個小時講完,我們就散掉了,緣聚緣散。聚的時候沒有貪戀,散的時候也沒有悲傷,永遠保持你的平常心,平是平等,不起波浪,常是永恒保持你那個平靜的心,清淨心,不起波浪。這叫功夫,在佛門裏面有個名詞叫叁昧,也叫禅定。所以禅定不一定是盤腿面壁,真正的禅定就是時時刻刻都保持著清淨心、平等心,那是真定,所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契入這個境界,在佛法裏就稱爲聖人,那是佛菩薩,那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總是有心思,心思總是免不了貪瞋癡慢這些煩惱在作祟。
反過來,如果是在逆境,這環境非常不好,你很不喜歡,又逢到惡緣,惡緣是人事環境,遇到那些人都是你自己厭惡的,跟你不能好好相處的,這時候怎麼辦?于瞋罵打害中不生怨恨。知道這也是緣聚,這什麼緣?這是不善的緣,順境善緣那是好緣,這反過來是個不好的緣。可是那也得聚,「因緣遇會時,果報還自受」。別人以瞋恚心對我們,以惡口、绮語對待我們,甚至打罵、陷害,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不生怨恨。爲什麼?中國大乘教中,祖師大德常常堪驗學人,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考試,考考你,常常提醒你,你「會麼」?這兩個字的意思非常之深,這一句話裏面包含著深義,是看破、是放下,你會麼?你看破了嗎?你放下了嗎?看破是什麼?事實真相,所謂冤家聚頭,不是冤家不會在一起,冤家聚會就免不了瞋恚、報複。我們在這種環境裏面,別人瞋罵我們,我們會不會生氣?特別是無緣無故,或者是他對我們有誤會,我們會感到很委屈,感到委屈就有怨恨在裏頭,從怨恨裏面産生了報複。這個事就麻煩大了,往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一世比一世強烈。所以不是冤家不聚頭。佛告訴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你覺悟了。我們對于這些冤家對頭,最重要要懂得什麼?化解,不能再結怨,希望在這一生遇到,這個帳到這一生就結掉,這是聰明,這是真實智慧。所以我們要是遇到,一定要曉得忍辱,他侮辱我,我要能忍受,把這個怨結化開。
真正修行人,不但是沒有怨恨心、沒有報複心,還生什麼心?感恩的心,很感謝他。爲什麼會感謝他?因爲他這種態度、行爲對待我,我能歡喜忍受,自己忍辱的功夫提升了。沒有這個忍辱功夫是做不到的,證明你忍辱到一定的程度了,等于說他來考一考你,你通過了,你對這個老師要不要感激他?所以祖師大德這一句「會麼」,你看意思多深。如果你會的時候,不但順境不生貪戀,逆境不生瞋恚,你的煩惱習氣慢慢就真放下了。你要不通過這個試驗,你怎麼知道你功夫成熟了?我們記得,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裏面記了一段故事,那是真人真事。有一位修行人在深山裏面,應該有二、叁十年不下山,修得很不錯,信徒對他尊敬供養,禮請他下山去講經弘法。他去了,下山了。這一下山遇到信徒恭敬供養,他就生起憍逸,就是此地所講的,功夫就退轉了,我們講禁不起考驗。深山裏頭與外界隔絕,心行很清淨,一進入花花世界,禁不起考驗,心就動了。蓮池大師跟他也很熟,遇到的時候他就講著,他說有這麼一個人,深山修行很多年,一入紅塵之後一敗塗地,他是來紅塵度衆生的,最後是被衆生度走了。那個人就問,是哪一個?蓮池大師說,我說的就是老兄。一句話點醒他了。像這樣的事情自古以來就很多。所以現在修行成功難,幾個人能禁得起名聞利養的考驗?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不動心,能有幾個人?又有幾個人在逆境裏面被冤枉、被侮辱,沒有瞋恚心,不生怨恨,沒有報複,有幾個人能做到?
所以真的會,他心地永遠清淨,在順境裏面清淨,逆境裏頭還是清淨。他生一個什麼心?永遠生一個感恩、報恩的心。爲什麼?學生在學校念書,我在年輕的時候念中學,我們的老師天天一上課就考試,天天來考你,看你有沒有進步。那我們修道人是不是這樣的?是的,從早到晚,你看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不都在考你嗎?順境,你起了貪戀,你的考試不及格;逆境,遭人家罵你幾句,給你一點侮辱,你就生氣、你就怨恨,你都是得了個零分回去。天天考,天天沒進步,不但沒進步而且還退步,大幅度的退步,生起貪戀、生起怨恨,縱然是持戒持得很嚴,有沒有功夫?沒功夫,哪有嚴持淨戒的人會起貪心、會起瞋恚心!自己戒律持得很不錯,好像很如法,看到這個不持戒、那個破戒,心裏面就很不高興,隨意的批評。這種態度說明他那個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持戒的人,這個世間一切善惡他有沒有見到?如果說見不到,見不到那他眼睛有問題,他見到了。他見到怎麼樣?他不放在心上,這叫不見世間過。見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放在心上,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所以對一切衆生,善緣也好、惡緣也好,都是平等的禮敬、贊歎。贊歎裏面,善的言行贊歎,不善的言行不說,頂多笑笑就完了。這裏面意味深長,我們總得要明了,要知道怎樣去學習。
在《諸經要集》裏有講叁種的忍行,就是忍辱的修行。第一個跟這一條後面的意思是相同,遇到一些惡緣,遭受人毒打,甚至于割截,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佛在經上引用這個故事很多,說得最詳細的在《大涅槃經》,這個故事詳詳細細的說出來了,《金剛經》上只略略的提一提。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釋迦牟尼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沒成佛,修忍辱波羅蜜,忍人之所不能忍,一般人忍受不了的他都能忍。實際上是諸佛如來示現這種形相給我們看的,來啓發我們,讓我們看到他們這種行持,我們自己深深去反省、去覺悟,要向他們學習,難忍能忍。沒有不能忍的,只要你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看淡一點,不要那麼認真。在經上,在我們這篇文章上,總的題目是「法界圓明自在用」,那是說的誰?說的法身大士。他對于宇宙實相完全明白、覺悟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他執不執著?不執著;他分不分別?不分別。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也沒有了,所以他十波羅蜜圓滿。
衆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感應道交那個樣子很像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一樣。水沒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有感,它就有應;我們一個善念,你看它的結晶那麼美,我們一個惡…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