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金剛經》裏面講六度,布施講得最多,其次就是忍辱,其它的都是輕描淡寫寫一寫。布施是修福,修福、修慧,法布施是開智慧,財布施是修福報,可是忍辱是能成就、是能保持,你所修的不會失掉。你要能忍,你就能保持;你不能忍,你所修的保不住,到時候它會變質。這個道理我們不可以不懂,但這個道理很深。我們看六波羅蜜的排列,也給我們很大的啓示,你看布施是不是在修?持戒是加上德行,忍辱才能成就,能忍辱才能精進。精進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叫精進。精進才能得定,得定而後才能開智慧,六個門是說的一樁事情,一環扣一環,很清楚、很明顯,它不是獨立的,它是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智慧開了就成佛。所以在修法的忍辱,我們講到佛法的修學,你不忍怎麼能成功?中國古人的教學,小孩從小就教他忍,要修忍耐的功夫,要學穩重,這個小孩在道業、學業、事業他才會有成就。如果心浮氣躁,他怎麼會有成就?那不可能。這一點我們要懂,然後我們才會歡歡喜喜的去學習。

  其實,「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家都是平等的,真的沒有高下。爲什麼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佛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是一念妄動,把自性變成阿賴耶,從阿賴耶裏面出現了宇宙萬法,我們的生命也同時出現,這樣子愈演愈複雜,回不了頭來。其實回頭是很容易的,迷失自性太久了。佛菩薩他們是回頭了,他們是個明白人,回頭之後他來幫助我們,引導我們回歸自性,妄盡還源。還源就成佛,就回歸自性。怎樣還源?那個妄要盡。妄太多了,佛把它歸納爲叁大類,《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叁大類,一般大乘教裏面所講的,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塵沙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分別,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執著,這叁大類,叁大類都是無量無邊。爲什麼會無量無邊?我們到下面一段就學習到,叁種周遍。

  可是我們要真的想學,沒有別的,就是放下;你要不放下,你就回不了頭。放下什麼?妄的放下,沒有一樣不是虛妄。到最後一個階梯,那是連佛法也要放下,爲什麼?自性當中沒這個東西。所以《金剛經》上,世尊把這個消息透給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把它舍掉,假的不是真的。佛說經,佛經自己有比喻叫「黃葉止啼」,小孩哭在鬧,大人在地上撿了一片樹葉,黃黃樹葉,告訴小朋友不要哭,你看這是黃金,可以拿去換糖吃。小孩一聽很歡喜,不哭了,這是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以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妙法是黃葉,這個要知道,你放下,真的就現前,自性就現前。自性是什麼樣子?這一部《華嚴經》就是自性的樣子,說得很詳細。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惠能大師在中國示現成佛,合中國人的口味,說得簡單,只說了二十個字,那二十個字一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妙!自性是什麼樣子?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二十個字說盡了,這二十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的真相。還源之後,你就徹底明白了,你就全都得到了,大方廣佛華嚴全得到了、證得了。在哪裏?原來就是現實生活,你在現實生活裏面得大自在,永遠沒有煩惱,永遠沒有災難,你自己受用,也能夠教化衆生,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回頭。

  所以業障深重的凡夫,佛有方便法,這個方便法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說過。我學佛快到六十年了,差兩年就六十年了,我深深的體會到,咱們中國古聖先賢真的是佛菩薩再來的,爲什麼會說得那麼好?怎麼樣學習我們才能成就?你看《叁字經》上,《叁字經》是古人說的,古聖先賢講的,「教之道,貴以專」,就六個字,教學之道貴專、貴精。這個跟佛法講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所以說出這些話的人,他不是佛菩薩他是誰!我曾經請教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問他,中國古聖先賢是不是佛菩薩來示現的?他老人家笑著告訴我,他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這真的,事上沒證據,他自己沒說出來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可是理上真的是講得通。那我們就懂得,佛法教學也不例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什麼?這要他能忍辱,你要不能忍辱行嗎?還沒有學成,就想出去講經說法,德行沒有成就,不去講經說法還好、還老實,這一出去講經說法,或者講得好一點,麻煩來了,別人贊歎你、供養你,你那個名聞利養、貪瞋癡慢全起來了,毀掉了。這是什麼?不能忍。

  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那個時候叁十二歲,老師告訴我,四十以後才可以出去講經。我在臺中先後住了十年,多半的時間住在慈光圖書館,這是李老師建立的道場。沒有滿四十歲,學講經在家裏講,家裏面叁個道場,圖書館、臺中蓮社,還有個靈山寺,所以我們這些學生講經都在這叁個地方學習,在老師眼皮下面。四十歲之後,別的地方邀請才可以去,四十歲之前不可以去,防範很嚴,所謂是嚴師出高徒。老師雖然很嚴,我們這些學生也沒有高到哪兒去,這什麼原因?不能夠專精,想學多,想廣學多聞,老師雖然限定我們只能學一部經,我們年輕不懂。老師在臺中住了叁十八年,講了有幾十部經論,教我們、限製我們只能學一樣。我們不服,老師也沒法子,恒順衆生,不堅持自己的原則,恒順我們這些學生。學生想多學他也就開放,但是還是有條件,一門學好了才能學第二門,這是他的原則。要到什麼樣子學好?要到他同意,等于說要經過考試,這個考試就是你學了上臺去講,你講他在臺下聽,聽的他覺得行了、點頭,這樣這部經才算學好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部。那是不可以同時學兩樣,這是他老人家一生堅持的一個原則,決定不准同時學兩樣。

  我們實在講,佛門裏頭依舊沒有把人才培養出來,所以這些原則是一點都不能夠開放的,要嚴守,才真正能培養人才出來。你不學,不學就算了;你要學,那就得守規矩,這樣才能成就。可是老師沒有堅持這個底限,要堅持這個底限的話,臺中蓮社應該是可以出幾個人。這樁事情老師跟我談過,他是非常感慨的說:學生找老師不容易,可遇不可求,到哪裏去找老師?老師又反過來說:老師找學生更難,老師找什麼學生?傳他道的學生,比學生找老師還要困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傳道的人太難太難了,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智慧,第叁還要有福報,沒有福報不行。所以佛教弟子福慧雙修,慧雖然最重要,還把福放在前面。你看古人無論是哪個宗派的道場,學人進入道場,所謂五年學戒,那是什麼?五年修福。修福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做義工,常住裏面做義工做五年。做滿五年之後,你才可以當清衆學習,進入講堂學經教,禅堂去坐禅,念佛堂去念佛。前五年都要當義工,我們侍候別人,以後才有人照顧你,這很公平的。現在這些規矩都沒有了。所以一切都得如理如法,如理如法,沒有忍辱功夫是不能成就。尤其是在現代,佛法衰微,真正有心人,發菩提心的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有這樣的大願,那你沒有大的忍耐,你不會成就。大的忍耐還是要遵守古大德的教訓,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心是定的。

  有許多同學來找我,因爲我們二00六年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做了一次大的活動,這個會議完畢之後,我就順便到倫敦去。從巴黎到倫敦坐火車,它有海底隧道,參觀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在之前我參觀過牛津大學,也有倫敦大學。倫敦大學去過兩次,這是歐洲漢學的中心,我看他們的漢學系,也給他們上了兩堂課,跟他們的教授交流,深深感到我們這一代缺乏頂尖的人才,真正第一流的教授沒有。所以我回來之後就常常想,不要有多,有十個人之內,不超過十個人,志同道合,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閉關十年,十年每個人專攻一樣,天天來做報告,十年專攻一門,決定成就。十年專攻《阿彌陀經》,十年之後他就是《阿彌陀經》的世界權威,就是一尊活的阿彌陀佛。他要不能夠忍耐十年專門搞一樣,他就不能成就。所以修法的忍辱是比什麼都重要,你能不能在道業上成功,全靠忍辱。我這個想法提出來之後,就很多人來找我,這個事情實在講不是容易事,你來找我很容易,住上個半年不高興就走了,道場不就破壞了?十年閉關不出去,你這十年沒有成佛成神經病,那就大錯特錯了,你受不了。所以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不跟著我面前,如果真的想學能學得成,只要你有決心。你看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古來一些祖師大德,哪一個人是經過人培養出來的?沒有,都是自學自成的。現在我們利用科技網絡、衛星在一起學習,就跟在面前一樣,你懂得這個方法。所以我現在提供廬江實際禅寺的同學,我勸導他們,你們現在修學的環境很安定,這是第一個不容易得到的緣分,衣食住行不要操心。怎麼學法?先學忍辱,先打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儒釋道的叁個根,要認真好好的把它落實。也就是《太上感應篇》,因果教育,你要做到;《弟子規》,倫理道德的教育;再《十善業道經》,大乘佛法的根基,這叁樣東西是根、是本,你都把它看作戒律,依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永遠不變的原則。有這個根基,根基可以同時打,怎樣把你的心定下來、收下來?聽《華嚴經》。

  《華嚴經》我們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如果每天聽六個小時,叁年還聽不完。叁年天天聽六個小時的《華嚴經》,不要去想它,只是一直聽下去,不要打妄想,懂也好、不懂也好,反正你天天聽。叁年之後你的心定了,你在教下的基礎已經打下去,然後無論你學哪一門經論,你用十年功,你都會變成頂尖一流的教授。成功與否完全在自己,不在別人。所以有志真正想學,這是真實成功之道。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順境、逆境不被境界所轉,善緣、惡緣都不動心,一心向道,念念都…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