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P11

  ..续本文上一页」有「静」态,既「无」有「生」,亦复「无灭」,既「无」有「去」,亦「无」有「来」,既「无」有「是」,亦「无」有「非」,既「无」所「住」,亦「无」所「往」。对于这样重要道理,深「恐汝等」仍然「心迷,不」能领「会吾」的旨「意」,「今」特「再嘱汝」等,欲「令汝」等「见」自本「性」。其他没有什麽再对你们说的,到「吾灭度」之「后」,只要「依此」现在我所说的言教,如法「修行」,那就「如吾」仍然「在」世之「日」一样;「若」是「违」于「吾」的「教」法,不能如实奉行,「纵」然「吾」仍住「世间」,那对你们「亦无」什麽利「益」,岂不是虽存世间好像入灭一样?佛言祖教现仍流行世间,汝等修习之馀,应当弘此正法,普令世间一切众生皆得正见,如法进修方得实益。

  

  

入灭瑞相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祖在上面已说应当明心见性,最后「复说」一「偈」嘱「曰:兀兀不修善」,兀兀是不动的意思,显示性体虽是如如不动,不复修诸善法,诸善自然圆成。「腾腾不造恶」,腾腾是自在无为的意思,显示性体虽然不动,而能任运自在的不造诸恶。「寂寂断见闻」,寂寂是安静的意思,显示在心安意静中,不论见闻什麽,不为见闻所惑,任何见闻妄念,于不断中自断。「荡荡心无着」,荡荡是坦坦平平的意思,显示荡荡然的无诸罣碍,外境既寂,内情亦空,中心自然无所执着,佛祖到了寂寂示灭时,见闻似乎已断,而心实荡荡然的不着寂灭妙境,既不同凡夫外道断见闻,亦不同二乘耽着于寂灭,所以色身虽灭法身犹存。祖「师说」此「偈已」,就「端」然安「坐」在那儿直「至三更」时分,由于入灭时间到了,「忽」对诸「门人曰」:现在「吾行」了,「奄然迁化」,既无什麽痛苦,亦无什麽留恋,自自然然的而去,像这样的寂灭,又有什麽悲哀?真可说是自在解脱!「于」祖示现寂灭「时」,奇「异」妙「香」充「满室」中,为诸徒从未过的清净妙香。天空中的「白虹」彩晕,连「属」于整个「地」面,亦是诸徒众从未见过的异象。虹是太阳光线与空中水气相映现于空际的特殊境界。至于树「林」草「木」亦皆「变」为「白」色。涅槃经中说佛涅槃时:『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槃,入涅槃已,惨然变白,犹如白鹤』。「禽兽哀鸣」,是说飞禽走兽,也都发出哀鸣,感伤祖师的离世!想见有益世间的佛祖,一旦离世入灭,情与无情都会感到极大的悲恸,没有离欲的佛弟子自亦难免!

  

  

争迎舍利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併所传衣

  而回。

  到了开元元年「十一月」时,「广」州、「韶」州、「新」州「三郡」的「官僚,以及门人」,诸如出家「僧」尼,在家道「俗」,皆来「争迎」六祖「真身」供养,这要请到这儿供养,那要请到那儿供养,各方争相供奉,一时「莫」能「决」定「所」往「之」处。没有办法,「乃焚香祷」告「曰」:谁也不要争,看所焚「香烟指」向什麽地方,就是「师所归」的地方,不必为此争执,相争有伤和气!「时」所燃的「香烟」,一「直贯」向「曹溪」。全体看了无有异议。是年「十一月十三日」,乃「迁」六祖坐化的「神龛併」六祖当初「所」承「传」的「衣钵」,从新州国恩寺,恭送至曹溪宝林寺供养。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六祖真身恭送曹溪宝林寺受人供养,乃于「次年」亦即开元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奉六祖的真身「出龛」,其「弟子」中有名「方辩」者,特「以」檀「香泥」抹涂在六祖真身「上」。「门」下其他「弟子」,忽然「忆念」祖曾有「取首」悬「记」,于是「遂先以铁叶」和「漆布」,巩「固」保「护」祖「师」的「颈」项,然后送「入塔」内用作永恒供养。当真身入塔时,「忽于塔内」有道「白光出现」,其光「直上冲天」,经过「三日」时间,「始」渐渐的「散」去。能说不是一种不思议现象?如果祖师没有胜德,怎会有此瑞相出现?

  

  

奉敕立碑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髮。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纳宝,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此段共有二百二十五字,是记载六祖迁化以后的事,为全部六祖坛经的总结,但这不是六祖亲口所说。

  祖师龛入塔后,「韶州」刺史,为了对此向上有一交代,特将六祖生平事蹟,具表「奏闻」朝庭,皇上得此佳音,立刻「奉」诏「敕」令「立碑,纪」念祖「师」高洁的「道行」。碑中记载师之「略历:六祖降诞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时,示寂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中经太宗、高宗、则天、睿宗、玄宗六帝。「师」世寿「春秋七十有六」岁,「年二十四岁」时,得五祖「传」授「衣」法,「三十九」岁时,于广州光孝寺「祝髮」。「说法利生」共有「三十七载,得」传心宗「旨嗣」其大「法者四十三人」,至于闻法开「悟」真「道」而得「超凡」入圣「者,莫」有办法「知其」详「数」,亦即是说很多很多。「达摩」初祖「所传」以为证「信」的法「衣」,唐「中宗」所「赐磨衲」袈裟,水晶「宝鉢」,还有「方辩」禅师所「塑」祖「师真相,併」同一切「道具」等,都由主塔的侍者负责保管,「永镇宝林」寺「道场」,以资纪念。至师所说大法结为坛经,应当「流」通弘「传」法宝「坛经,以显」扬顿门禅的「宗旨」。如祖前说:『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唯有像这样的自行化他,方是真正「兴隆三宝」,得以「普」徧的「利」益一切「群生」。

  文中所说奉敕立碑,是只指王摩诘所撰『六祖能禅师碑铭』,且没有全部录出。此后,还有柳子厚宗元所撰『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刘梦得禹锡所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在时间上稍后,为令韬、法海二师未见,有人不知竟将其碑插在原文当中,实是一大错误!

  

《六祖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