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P11

  ..續本文上一頁」有「靜」態,既「無」有「生」,亦複「無滅」,既「無」有「去」,亦「無」有「來」,既「無」有「是」,亦「無」有「非」,既「無」所「住」,亦「無」所「往」。對于這樣重要道理,深「恐汝等」仍然「心迷,不」能領「會吾」的旨「意」,「今」特「再囑汝」等,欲「令汝」等「見」自本「性」。其他沒有什麽再對你們說的,到「吾滅度」之「後」,只要「依此」現在我所說的言教,如法「修行」,那就「如吾」仍然「在」世之「日」一樣;「若」是「違」于「吾」的「教」法,不能如實奉行,「縱」然「吾」仍住「世間」,那對你們「亦無」什麽利「益」,豈不是雖存世間好像入滅一樣?佛言祖教現仍流行世間,汝等修習之馀,應當弘此正法,普令世間一切衆生皆得正見,如法進修方得實益。

  

  

入滅瑞相

  複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師說偈已,端坐至叁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祖在上面已說應當明心見性,最後「複說」一「偈」囑「曰:兀兀不修善」,兀兀是不動的意思,顯示性體雖是如如不動,不複修諸善法,諸善自然圓成。「騰騰不造惡」,騰騰是自在無爲的意思,顯示性體雖然不動,而能任運自在的不造諸惡。「寂寂斷見聞」,寂寂是安靜的意思,顯示在心安意靜中,不論見聞什麽,不爲見聞所惑,任何見聞妄念,于不斷中自斷。「蕩蕩心無著」,蕩蕩是坦坦平平的意思,顯示蕩蕩然的無諸罣礙,外境既寂,內情亦空,中心自然無所執著,佛祖到了寂寂示滅時,見聞似乎已斷,而心實蕩蕩然的不著寂滅妙境,既不同凡夫外道斷見聞,亦不同二乘耽著于寂滅,所以色身雖滅法身猶存。祖「師說」此「偈已」,就「端」然安「坐」在那兒直「至叁更」時分,由于入滅時間到了,「忽」對諸「門人曰」:現在「吾行」了,「奄然遷化」,既無什麽痛苦,亦無什麽留戀,自自然然的而去,像這樣的寂滅,又有什麽悲哀?真可說是自在解脫!「于」祖示現寂滅「時」,奇「異」妙「香」充「滿室」中,爲諸徒從未過的清淨妙香。天空中的「白虹」彩暈,連「屬」于整個「地」面,亦是諸徒衆從未見過的異象。虹是太陽光線與空中水氣相映現于空際的特殊境界。至于樹「林」草「木」亦皆「變」爲「白」色。涅槃經中說佛涅槃時:『寂然無聲,于是時頃,便般涅槃,入涅槃已,慘然變白,猶如白鶴』。「禽獸哀鳴」,是說飛禽走獸,也都發出哀鳴,感傷祖師的離世!想見有益世間的佛祖,一旦離世入滅,情與無情都會感到極大的悲恸,沒有離欲的佛弟子自亦難免!

  

  

爭迎舍利

  十一月,廣、韶、新叁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叁日,遷神龛併所傳衣

  而回。

  到了開元元年「十一月」時,「廣」州、「韶」州、「新」州「叁郡」的「官僚,以及門人」,諸如出家「僧」尼,在家道「俗」,皆來「爭迎」六祖「真身」供養,這要請到這兒供養,那要請到那兒供養,各方爭相供奉,一時「莫」能「決」定「所」往「之」處。沒有辦法,「乃焚香禱」告「曰」:誰也不要爭,看所焚「香煙指」向什麽地方,就是「師所歸」的地方,不必爲此爭執,相爭有傷和氣!「時」所燃的「香煙」,一「直貫」向「曹溪」。全體看了無有異議。是年「十一月十叁日」,乃「遷」六祖坐化的「神龛併」六祖當初「所」承「傳」的「衣缽」,從新州國恩寺,恭送至曹溪寶林寺供養。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于塔內白光出現,直上沖天,叁日始散。

  六祖真身恭送曹溪寶林寺受人供養,乃于「次年」亦即開元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奉六祖的真身「出龛」,其「弟子」中有名「方辯」者,特「以」檀「香泥」抹塗在六祖真身「上」。「門」下其他「弟子」,忽然「憶念」祖曾有「取首」懸「記」,于是「遂先以鐵葉」和「漆布」,鞏「固」保「護」祖「師」的「頸」項,然後送「入塔」內用作永恒供養。當真身入塔時,「忽于塔內」有道「白光出現」,其光「直上沖天」,經過「叁日」時間,「始」漸漸的「散」去。能說不是一種不思議現象?如果祖師沒有勝德,怎會有此瑞相出現?

  

  

奉敕立碑

  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叁十九祝髮。說法利生叁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叁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納寶,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等,主塔侍者屍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叁寶,普利群生者。

  此段共有二百二十五字,是記載六祖遷化以後的事,爲全部六祖壇經的總結,但這不是六祖親口所說。

  祖師龛入塔後,「韶州」刺史,爲了對此向上有一交代,特將六祖生平事蹟,具表「奏聞」朝庭,皇上得此佳音,立刻「奉」诏「敕」令「立碑,紀」念祖「師」高潔的「道行」。碑中記載師之「略曆:六祖降誕于唐太宗貞觀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時,示寂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八月叁日。中經太宗、高宗、則天、睿宗、玄宗六帝。「師」世壽「春秋七十有六」歲,「年二十四歲」時,得五祖「傳」授「衣」法,「叁十九」歲時,于廣州光孝寺「祝髮」。「說法利生」共有「叁十七載,得」傳心宗「旨嗣」其大「法者四十叁人」,至于聞法開「悟」真「道」而得「超凡」入聖「者,莫」有辦法「知其」詳「數」,亦即是說很多很多。「達摩」初祖「所傳」以爲證「信」的法「衣」,唐「中宗」所「賜磨衲」袈裟,水晶「寶鉢」,還有「方辯」禅師所「塑」祖「師真相,併」同一切「道具」等,都由主塔的侍者負責保管,「永鎮寶林」寺「道場」,以資紀念。至師所說大法結爲壇經,應當「流」通弘「傳」法寶「壇經,以顯」揚頓門禅的「宗旨」。如祖前說:『汝等于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唯有像這樣的自行化他,方是真正「興隆叁寶」,得以「普」徧的「利」益一切「群生」。

  文中所說奉敕立碑,是只指王摩诘所撰『六祖能禅師碑銘』,且沒有全部錄出。此後,還有柳子厚宗元所撰『曹溪第六祖賜谥大鑒禅師碑』,劉夢得禹錫所撰『曹溪第六祖大鑒禅師第二碑』。在時間上稍後,爲令韬、法海二師未見,有人不知竟將其碑插在原文當中,實是一大錯誤!

  

《六祖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