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六祖「大师」,于唐玄宗「先天二年」,亦即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那天,「于」新州「国恩寺」用「斋罢」后,「谓诸」门「徒」大「众曰:汝等」现在不用客气,仍然「各依」座「位坐」下,「吾」今要「与汝」等告「别」,将来没有机会再见。徒众当中「法海」禅师慈悲愍物,特在祖师最后临灭时,代表大众重请遗训「白言:和尚」既要与我们离别,恳留是也留不住的,在这最后之时,师尊当「留」什麽「教法」遗言,使「令后代迷」心之「人」,依法「得」以「见」到「佛性」?法海所以有此请求,深感善知识难遭难遇,现在若不请问,将来没有机会!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法海既然请问,祖「师」一本慈悲,即为答「言」:当我答覆这问题时,「汝等」应当用心「谛听」!「后代」一切「迷」心之「人」,假「若」能清楚的「识」得「众生」各个本具自性,「即是」等于当体见到「佛性」;假「若不」能清楚的「识」得「众生」本具自性,那纵经过「万劫」这麽长的时期,要想「觅佛」是也「难逢」难遇!是以迷人能不能见到佛性,问题还在识不识得众生。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邪险,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祖师又对诸徒众说:「吾今教汝」等如何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意显一切众生都是自心内的,离开自心那里还有众生?吾亦教你们如何「见」到「自」己「心」中的「佛性」,意显一切诸佛皆是自心内的佛,离开自心那里还有佛?任何人「欲求见佛,但」在认「识众生」本心,众生本心当体即佛。可惜「只为众生迷」了自性「佛」,并「非是佛迷」惑「众生」。此即说明众生心即佛性,佛性即众生心。众生与佛,只是一迷一悟。对「自性」本心,「若」能彻底了「悟」,身虽还是「众生」,而实当体即「是佛」。对「自性」本心,「若」犹「迷」惑不解,虽本具有「佛」性,仍然「是」个「众生」。如了解「自性是平等」的,「众生」当下即「是佛;自性」若是落于「邪」见「险」曲,受到惑业苦的缠缚,虽则本具「佛」性,仍然「是」个苦恼「众生」。是以「汝等」自「心」,「若」是「险曲」不正,那「即」等于「佛在众生中」。佛法行者,假定「一念平」等正「直」,那「即」等于「是众生」已经「成佛」。如上所说,就是明众生心即佛心,佛心即众生心,生佛唯是一心。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当知「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唯有「自」性「佛」,方可说「是真佛」。「自」己心中倘「若无」有「佛心」,更到「何处」去「求真佛」?「汝等自心」本性当体就「是佛」,应该坚定的相信,「更莫」要如「狐」狸那样的多「疑」。「心」外实在「无」有「一物而能建立」,因一切物皆无自性,「皆是」从自己「本心生」出「万种法」,万种法皆唯心自性,绝对不可看成有实在诸法。本经全文一一皆是直指见性明心。所以「经」说:「心」中一念「生」起,「种种」诸「法」随之而「生」,由于「心」中一念而「灭,种种」诸「法」也就随之而「灭」。每个闻是法者,对于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坚定不疑,就可直趣无上菩提。
说真佛偈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六祖慈悲心切,恐钝根者仍然无法体悟,为后来者未能闻此大法,特为说偈以便受持。现「吾」既然就要去了,「今」特再为「留」下「一偈」,以「与汝等作别」,此偈「名」为「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若能「识」得「此偈意」趣,自然就能「自见本心」,也必「自」然能「成佛道」,对此自然更加无所疑惑!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终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六祖所说「偈曰」:什麽是佛?众生本具「真如自性是」固有的「真佛」。若不识众生自性本有真佛,终日向外取法,即成「邪见三毒」而「是」变为「魔王」。真如自性本是如如不动,一旦随于染缘,生起邪见三毒,本不是魔就变成魔,是以邪见三毒确是最不好的心念。当一个人为「邪」因「迷」惑「之时」,「魔」就会以我心为舍而潜隐「在」「舍」中,暗暗的在活动,使人不知心内有魔。若了心外无法,正见本有真如之心,当此「正见之时,佛」就安然「在」自心「堂」。若于真如自性,妄起颠倒分别,「性中邪见三毒」从是而「生」,生「即是魔王来住」自己心「舍」,魔在舍内胡作妄为,如人动目,天地倾摇,使人终日不安。若心无有分别,如理「正见,自」然就「除」去「三毒」恶「心」。三毒心除,捣乱的「魔」王就会「变成」安静的「佛」,这不是什麽神话,而是「真」真实实可以做到,并「无」一点虚「假」。可知说魔说佛,皆是自心幻现,说邪说正,不外自心迷悟。讲到佛身,不论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亿「化身」,说来虽有「三身」,而实「本来」只「是一身」。「若」能「向」自「性中,自见」本具三身,「即是成佛」的「菩提」真「因」。
祖师曾说:『若向自心妙性中寻,即能自见本具之三身佛』。了知三身本具,生佛一如,当体是佛,便了「本从」变「化身」中而「生」清「净」法「性」身,清「净」法「性」身原来「常在化身中」。真如净「性」有股力量,能「使化身行」于佛法「正道」,「当来圆满」报身功德,「真」正是「无穷」无尽,不是凡小所能测度得到。诸法本是唯一真如自性,淫欲杂染亦是无自性的,由于众生妄心向外驰求,所以虽本具有佛性,而为杂染淫欲之所隐覆,若知杂染「淫」欲无实自性,不为淫欲所转,当下「本是」清「净性」的法身「因」。各人若能一念清净,「除」去「淫」欲杂念,当下「即是」清「净」法「性身」。若能观于自「性」当「中」,无有一法指陈,「各自」远「离五欲」,就知自性原本是清净的。「见」到无有自「性」的「刹那」之间,见佛「即是真」实。一个佛法行者,于「今生」之中,「若」能「遇」到圆「顿」大「教」法「门,忽」然「悟」了本有「自性」,就可亲「见世尊」。「若欲修行」造作「觅」求「作佛」,心向于外,「不知何处」方是「求」得「真」佛。「若能」在自「心中自见真」如自性,「有」此「真」性「即是成佛」的真「因」。行者若是「不见自性」,一味向「外觅佛」,如此「起心」动念,迷却本有自心,这种人「终是大」愚「痴人」。宗镜录说:『十方诸佛中无有一佛不见此心成佛,二十八祖内无有一祖不见此性成祖,如今闻而不成祖者,皆为信不足,见不谛故,但学其语,不照其心,但执其解,不深其法』。六祖更郑重说:「顿教法」现「今已」为你们「留」了下来,应当将之不断的流传后世,用以救度世间广大人群,但要「救度世人」,必「须」先行「自修」,唯有这样的自利利他,方能共进无上菩提。我今宣「报汝」等以及「当来学道」的人,若「不」依「此」顿教法门,作为「见」性的阶梯,那就「大」大的蹉跎空「悠悠」,白白的虚度一生,辜负自己的觉性。
嘱勿随俗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弔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祖「师说」了真佛「偈已」,复更殷切的「告」诸徒众「曰:汝等」以后要「好」好的安「住」世间,弘宣正法眼藏,切勿有失本宗,这是极重要的!人总是要离开世间的,在「吾灭度」以「后」,千万「莫作世情」那样的:或者「悲」伤涕「泣」,或者如「雨泪」下。生命从世间消失,是极为平常的事,不论什麽人乃至诸佛诸祖,都是免不了的,何必作世悲情?自己固应如此,亦勿接「受」世「人弔」祭唁「问」,「身」上更不可「着孝服」。因为这些都是俗情,或者用以光耀门楣。为佛子者在这时候,不论是僧是俗道侣,皆当互相提持正念,应想怎样绍隆法化,怎样光大佛法,怎样度脱众生,一切都要脱俗,依于佛法而行,方可说是师徒弟子。假定不是如此,不特「非吾弟子」,「亦非」符合「正法」。六祖说的这番话,不特祖师入灭时应当如此,就是在任何时候,只要是出家众告别人间,都要照这样去做,哭哭啼啼的有什麽意思?
明见心性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学佛行人,特别是僧人,对师长入灭,既不能如俗人那样表现,除应当提持正念,更重要的还是怎样做到明心见性。「但」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洞达其体清净本然,既是「无」有「动」态,当亦「无…
《六祖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