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P10

  ..續本文上一頁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六祖「大師」,于唐玄宗「先天二年」,亦即開元元年,「癸醜歲八月初叁日」那天,「于」新州「國恩寺」用「齋罷」後,「謂諸」門「徒」大「衆曰:汝等」現在不用客氣,仍然「各依」座「位坐」下,「吾」今要「與汝」等告「別」,將來沒有機會再見。徒衆當中「法海」禅師慈悲愍物,特在祖師最後臨滅時,代表大衆重請遺訓「白言:和尚」既要與我們離別,懇留是也留不住的,在這最後之時,師尊當「留」什麽「教法」遺言,使「令後代迷」心之「人」,依法「得」以「見」到「佛性」?法海所以有此請求,深感善知識難遭難遇,現在若不請問,將來沒有機會!

  師言:汝等谛聽!後代迷人,若識衆生即是佛性,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

  法海既然請問,祖「師」一本慈悲,即爲答「言」:當我答覆這問題時,「汝等」應當用心「谛聽」!「後代」一切「迷」心之「人」,假「若」能清楚的「識」得「衆生」各個本具自性,「即是」等于當體見到「佛性」;假「若不」能清楚的「識」得「衆生」本具自性,那縱經過「萬劫」這麽長的時期,要想「覓佛」是也「難逢」難遇!是以迷人能不能見到佛性,問題還在識不識得衆生。

  吾今教汝識自心衆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衆生;只爲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汝等心若邪險,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

  祖師又對諸徒衆說:「吾今教汝」等如何認「識自」己「心」中的「衆生」,意顯一切衆生都是自心內的,離開自心那裏還有衆生?吾亦教你們如何「見」到「自」己「心」中的「佛性」,意顯一切諸佛皆是自心內的佛,離開自心那裏還有佛?任何人「欲求見佛,但」在認「識衆生」本心,衆生本心當體即佛。可惜「只爲衆生迷」了自性「佛」,並「非是佛迷」惑「衆生」。此即說明衆生心即佛性,佛性即衆生心。衆生與佛,只是一迷一悟。對「自性」本心,「若」能徹底了「悟」,身雖還是「衆生」,而實當體即「是佛」。對「自性」本心,「若」猶「迷」惑不解,雖本具有「佛」性,仍然「是」個「衆生」。如了解「自性是平等」的,「衆生」當下即「是佛;自性」若是落于「邪」見「險」曲,受到惑業苦的纏縛,雖則本具「佛」性,仍然「是」個苦惱「衆生」。是以「汝等」自「心」,「若」是「險曲」不正,那「即」等于「佛在衆生中」。佛法行者,假定「一念平」等正「直」,那「即」等于「是衆生」已經「成佛」。如上所說,就是明衆生心即佛心,佛心即衆生心,生佛唯是一心。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當知「我」們「自」己「心」中本來就「有佛」,唯有「自」性「佛」,方可說「是真佛」。「自」己心中倘「若無」有「佛心」,更到「何處」去「求真佛」?「汝等自心」本性當體就「是佛」,應該堅定的相信,「更莫」要如「狐」狸那樣的多「疑」。「心」外實在「無」有「一物而能建立」,因一切物皆無自性,「皆是」從自己「本心生」出「萬種法」,萬種法皆唯心自性,絕對不可看成有實在諸法。本經全文一一皆是直指見性明心。所以「經」說:「心」中一念「生」起,「種種」諸「法」隨之而「生」,由于「心」中一念而「滅,種種」諸「法」也就隨之而「滅」。每個聞是法者,對于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堅定不疑,就可直趣無上菩提。

  

  

說真佛偈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六祖慈悲心切,恐鈍根者仍然無法體悟,爲後來者未能聞此大法,特爲說偈以便受持。現「吾」既然就要去了,「今」特再爲「留」下「一偈」,以「與汝等作別」,此偈「名」爲「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若能「識」得「此偈意」趣,自然就能「自見本心」,也必「自」然能「成佛道」,對此自然更加無所疑惑!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叁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叁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叁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叁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終是大癡人。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六祖所說「偈曰」:什麽是佛?衆生本具「真如自性是」固有的「真佛」。若不識衆生自性本有真佛,終日向外取法,即成「邪見叁毒」而「是」變爲「魔王」。真如自性本是如如不動,一旦隨于染緣,生起邪見叁毒,本不是魔就變成魔,是以邪見叁毒確是最不好的心念。當一個人爲「邪」因「迷」惑「之時」,「魔」就會以我心爲舍而潛隱「在」「舍」中,暗暗的在活動,使人不知心內有魔。若了心外無法,正見本有真如之心,當此「正見之時,佛」就安然「在」自心「堂」。若于真如自性,妄起顛倒分別,「性中邪見叁毒」從是而「生」,生「即是魔王來住」自己心「舍」,魔在舍內胡作妄爲,如人動目,天地傾搖,使人終日不安。若心無有分別,如理「正見,自」然就「除」去「叁毒」惡「心」。叁毒心除,搗亂的「魔」王就會「變成」安靜的「佛」,這不是什麽神話,而是「真」真實實可以做到,並「無」一點虛「假」。可知說魔說佛,皆是自心幻現,說邪說正,不外自心迷悟。講到佛身,不論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億「化身」,說來雖有「叁身」,而實「本來」只「是一身」。「若」能「向」自「性中,自見」本具叁身,「即是成佛」的「菩提」真「因」。

  祖師曾說:『若向自心妙性中尋,即能自見本具之叁身佛』。了知叁身本具,生佛一如,當體是佛,便了「本從」變「化身」中而「生」清「淨」法「性」身,清「淨」法「性」身原來「常在化身中」。真如淨「性」有股力量,能「使化身行」于佛法「正道」,「當來圓滿」報身功德,「真」正是「無窮」無盡,不是凡小所能測度得到。諸法本是唯一真如自性,淫欲雜染亦是無自性的,由于衆生妄心向外馳求,所以雖本具有佛性,而爲雜染淫欲之所隱覆,若知雜染「淫」欲無實自性,不爲淫欲所轉,當下「本是」清「淨性」的法身「因」。各人若能一念清淨,「除」去「淫」欲雜念,當下「即是」清「淨」法「性身」。若能觀于自「性」當「中」,無有一法指陳,「各自」遠「離五欲」,就知自性原本是清淨的。「見」到無有自「性」的「刹那」之間,見佛「即是真」實。一個佛法行者,于「今生」之中,「若」能「遇」到圓「頓」大「教」法「門,忽」然「悟」了本有「自性」,就可親「見世尊」。「若欲修行」造作「覓」求「作佛」,心向于外,「不知何處」方是「求」得「真」佛。「若能」在自「心中自見真」如自性,「有」此「真」性「即是成佛」的真「因」。行者若是「不見自性」,一味向「外覓佛」,如此「起心」動念,迷卻本有自心,這種人「終是大」愚「癡人」。宗鏡錄說:『十方諸佛中無有一佛不見此心成佛,二十八祖內無有一祖不見此性成祖,如今聞而不成祖者,皆爲信不足,見不谛故,但學其語,不照其心,但執其解,不深其法』。六祖更鄭重說:「頓教法」現「今已」爲你們「留」了下來,應當將之不斷的流傳後世,用以救度世間廣大人群,但要「救度世人」,必「須」先行「自修」,唯有這樣的自利利他,方能共進無上菩提。我今宣「報汝」等以及「當來學道」的人,若「不」依「此」頓教法門,作爲「見」性的階梯,那就「大」大的蹉跎空「悠悠」,白白的虛度一生,辜負自己的覺性。

  

  

囑勿隨俗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祖「師說」了真佛「偈已」,複更殷切的「告」諸徒衆「曰:汝等」以後要「好」好的安「住」世間,弘宣正法眼藏,切勿有失本宗,這是極重要的!人總是要離開世間的,在「吾滅度」以「後」,千萬「莫作世情」那樣的:或者「悲」傷涕「泣」,或者如「雨淚」下。生命從世間消失,是極爲平常的事,不論什麽人乃至諸佛諸祖,都是免不了的,何必作世悲情?自己固應如此,亦勿接「受」世「人弔」祭唁「問」,「身」上更不可「著孝服」。因爲這些都是俗情,或者用以光耀門楣。爲佛子者在這時候,不論是僧是俗道侶,皆當互相提持正念,應想怎樣紹隆法化,怎樣光大佛法,怎樣度脫衆生,一切都要脫俗,依于佛法而行,方可說是師徒弟子。假定不是如此,不特「非吾弟子」,「亦非」符合「正法」。六祖說的這番話,不特祖師入滅時應當如此,就是在任何時候,只要是出家衆告別人間,都要照這樣去做,哭哭啼啼的有什麽意思?

  

  

明見心性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學佛行人,特別是僧人,對師長入滅,既不能如俗人那樣表現,除應當提持正念,更重要的還是怎樣做到明心見性。「但」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洞達其體清淨本然,既是「無」有「動」態,當亦「無…

《六祖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