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P9

  ..续本文上一页是佛事。如佛经说:『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听此,即入佛之智慧。尊者又说: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而且应在你身,现吾就将入灭,将法传授于你,你当好好护持。尊者付法师子比丘不久,真的不久即入寂灭。

  「二十四师子尊者」,有的说为师子比丘,是中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少有出世智辩,依婆罗门僧出家修定,到了晚年才依鹤勒那尊者,待尊者付法后,游化于罽宾国,遇到一位长者,引导其子问曰:我这儿子叫婆舍斯多,但一生下来,就紧握左手,从没有放过,直到现在长大,仍然没有打开,愿尊者指示他的宿因。尊者看看长者儿子,即用手按住其子说:我的宝珠现在你可还我!童子立刻张开左手,将掌中宝珠奉还尊者,大众见此情形,无不感到惊异。祖为众说明原因:过去吾为僧时,有童子名婆舍,我曾以珠请为保存,现在还我宝珠,乃是理所当然,有什麽可惊异?长者听这因缘知有宿因,就以其子从师出家,祖接受后为其受具。感于过去之缘,立名婆舍斯多。对师子说:吾师密有悬记,不久要受灾难,现将正法眼藏授你,汝应以此普润未来众生。接受师尊正法,仍留罽宾弘化。一日国王问他:你现在出家得法,是不是已离生死空去五蕴?若然,请将你头施我!尊者对国王坦然说:我这身体尚且不是我有,何况吝惜此头?王真刀斩师头,斩时白乳涌高数丈,尊者虽无所谓,王臂立断,不久死亡。

  「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亦号婆罗多罗,或名婆罗多那,是罽宾国人,属婆罗门种。父亲名叫寂行,母亲名常安乐。出家后,游化中天竺、北天竺、南天竺,所化甚多。尊者在南天竺教化时,因为国王释疑,国王深为信敬,但为外道所忌,请王问祖是传什麽宗教?祖答: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复问:佛灭已千二百年,师从何处而得佛宗?祖师告曰:自从迦叶亲受佛印,辗转至二十四师子尊者,我从师子尊者得此佛宗。师子真嗣既明,太子遂求出家。祖问汝求出家当为何事?太子实答:不为俗事但为佛事。祖见太子智慧天生,许其捨俗入佛,侍奉师尊六年。最后对所度说:现吾已经衰朽,不会久留世间,汝当善护正法,利济群生。传法后,徒拜师曰:法衣宜可传授!祖对曰:衣为有难假是证明,你无灾难何用衣为?人到什麽地方教化,听众对你自然信受!

  「二十六不如密多尊者」,亦作弗若密多,属刹帝利种,为南印度得胜王的太子。天性虽然纯厚,但是少年多病,崇奉佛法极诚。当婆舍斯多行化南天竺国时,尊者对国王说:我看太子向来多病,不如让他从我出家,以便在我卫护之下,使其身体逐渐健康,得王允许始获出家。得法后游化至东天竺,外道长爪梵志,恐王尊重佛子,逮尊者到问曰:师来这儿做什麽?尊者答:我来不为别事,专为度化众生。梵志听更惶恐,利用他的幻法,化座大山压在尊者顶上,别人是受不了,尊者以指一指,该山忽转到梵志徒众头上。梵志见此更为恐惧,于是发心归投尊者,尊者愍其过于愚痴,直以手指一指,化山立刻灭除,并为梵志演说正法,使其趣向佛乘,不为外道所惑!

  「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是东天竺国人,为婆罗门种姓。年少丧失父母、乞食自活,时人称为璎珞童子。稽首于王驾前对国王说:此童子不是普通童子,是大势至菩萨。此圣后,复有二人出现:一人行化南印度,一人法缘在震旦。因各有其宿因,为祖带回王宫,令其出家受戒。祖弘甚深修多罗,尊者演摩诃般若,乃为立名般若多罗。最后,二十六祖传法般若多罗。得法后,往南天竺香至国,度化王的第三子菩提达摩出家,亦即与中国有缘,来华传禅的禅宗第一代祖。

  「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本名菩提多罗,传为南天竺国人,属婆罗门种,神慧卓朗,一闻千悟。承受般若多罗大法,改名菩提达摩。奉命来中国度上上之机,约在梁香光元年(五二0)。从印度出发,泛海来中国,初达宋境南越(番禺),刺史萧昂奏闻当时萧衍,就在梁武帝普通年间。后来转赴建业,就是现在南京。梁武帝对达摩虽甚恭敬,但因相互谈论不契,乃离建业渡河至魏,最后到达洛阳,止于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到东西魏分立前,遇到慧可向之求法,乃将衣法传他,而于洛阳入灭。

  「二十九慧可大师」,又名僧可,或名神光。俗姓姬,河南武牢人,有说虎牢,生于公元四八七年。『头如五岳,掌若开莲』。深慕西方有圣人教,于是归心佛法,从洛阳香山宝静出家。少年博学,精通内外典籍。四十岁时,菩提达摩游化嵩洛。续高僧传说:『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奉以为师,毕命记旨,从学六年,精研一乘』。初见对达摩说:我因神人启示来见于师,但师端坐不予顾盼。时当大雪纷飞,光立雪中积雪过膝。达摩听他所说,看他真诚样子,对他愍而问道:你这样久立雪中,究竟所求什麽?光回答曰:『惟愿大慈,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难逢,岂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无功』。慧可闻此教诲,心中喜不自胜,即以利刀自断左臂,放在达摩尊前,同时向祖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因此从学六年,精究一乘大法,乃得理事无碍。复请示祖:『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应请即说很好:『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到梁武帝大同元年十二月,祖将入灭,对慧可说: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辗转传授以至于我,我今付嘱于汝,汝当善为护持,并授袈裟以为信物,再以四卷愣伽经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得法后,继阐宗风,每说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一何可悲!后传法僧灿,到年高九十二岁,或说寿百零七岁,寂于邺下。慧可一派被称为愣伽师,达摩寂后,离少林寺到当时东魏政权首府邺都。生活在这四十年中,盛开秘苑:『决禅河于海口,朗慧日于心端』,以弘达摩禅法。但时北方佛教学风狭窄,对禅反对者多过赞成者,甚至有说这是魔道,或还加以毒害!

  「三十僧璨大师」,是江苏徐州人,他的出生与姓氏,由于他力求隐晦,现在都无所稽考。当他去舒州皖公山,见二祖慧可时,第一句话就是:我身缠有宿疾,想来罪业深重,请师为我忏罪。慧可说:『既知罪业深重,将罪来与汝忏』!璨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如此,『已与汝忏罪竟』。在求忏罪前,慧可曾问他:『你是个大风患人,见我会有什麽好处』?璨答:『我身虽患风疾,但患人心与和尚心无别』。以此答复,深得慧可赞许!这与后来六祖答五祖的『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可说是一样的。慧可接着对僧璨说:『现在我将大法传付于你,但是般若祖师曾有预言,你于得法以后,宜当处于深山,不可立即行化,因为将有国难,所谓「心中难吉,外头凶是」。后来周武法难,僧果受到沙汰。璨乃往来司空山,居住无有定处,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璨从慧可得法,师侍慧可数年,风疾虽已痊癒,但头髮不复黑,时人称『赤头山』。五十岁时传法道信,自乃隐于罗浮山,为众广宣法要,将要告一段落,于法会树下立化,年八十岁。唐玄宗帝敕谥鑑智禅师。

  「三十一道信大师」,先世是河内人,后迁居蕲州广济县 (湖北蕲春) 。公元五八0年生,俗姓司马。七岁礼事一不知名之师,十三岁见僧璨于舒州皖公山,从之静修禅业十二年,问答有所相契,侍奉左右十二年,密得安心法门。当道信年尚十四岁时,礼见璨祖便曰:『乞和尚示以解脱法门』!璨祖曰:『谁缚汝』?答曰:『无人缚』!璨祖曰:『既没有人缚汝,为什麽更求解脱』?道信一听,当下大悟。后到江西吉州寺领众;继往衡岳,路次江州(今江西九江),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大林寺是古三论宗栖霞法朗门人兼受天台智者禅观的智错大德道场。道信住此十年,尝从庐山绝顶遥望,江北黄梅双峰山(亦称破头山),紫云结盖,潜欲往访。适时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因破头山双峰有好泉石,遂常居住三十馀年以终其志。曆代法宝记说道信:『昼夜常住不卧,胁不至席』。到将临命终时,众问和尚竟不有所付嘱?答曰:『生来付嘱不少』。刚说完,即脱亡。时为唐高宗永徽二年(六五一),闰九月四日。过一年,塔户自开,仪相如生。代宗諡为大医禅师慈云之塔。

  「三十二弘忍大师」,是蕲州黄梅人,俗姓周。先为栽松道者,托生于周氏之女,父母均甚暴恶,将之驱逐家门。女子没有归投地方,没有办法只好在里闾中乞食,维持瘦弱的生命,到了年纪稍大,里中称她为无性儿。大约七岁,在庐山师事道信,不离左右数十年,个性沉默,爱好劳动,谦虚下人。历化法宝记说:『昼则溷迹驱给,夜便坐禅至晓,未尝懈倦』,终于达到了行住坐卧皆是道场,身口意业皆成佛事的动静不二的境地。信祖为之剃度,知他确实非是常人,四祖会下时有五百门人,独将大法传付给他,且将学徒委之领导,假使学养造诣没有过人地方,怎会得到四祖特别看待?到唐咸亨五年(六七四),以七十四高龄入灭,代宗谥为大满禅师法雨之塔。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亦即东土第六代祖。有关六祖事迹,在行由品已详说,现不再赘。六祖以后,得法者多,皆以世次叙说,不再称为大师。

  「从上」所说「诸」位「祖」师,「各」个「有」其「禀承」,「汝等」从今「向后」,应当一代一代的「递代流传,毋令」有所「乖误」,亦不得有所断绝。大「众」听「闻」诸祖皆有禀受,知道各自水源木本,莫不至心「信受」。为感六祖之恩,一一「作礼而退」。

  

  

示灭遗嘱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

《六祖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