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节课
在每次听经之前,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前面我要求每天早上修菩提心,有些道友不管是住在城市里,还是寂静的神山中,修持从来没有断过,现在的效果也很好。但是有个别人,想起来就修一修,想不起来就算了,甚至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修,你们是不是这样?自己应该非常清楚,这是一个提醒。
还有一个要求是,在经堂里听课、在家里看光盘,依靠无欺的缘起力,功德应该是一样的。你们听受时一定要发大乘菩提心,听受的行为要如理如法,不能看课本以外的书,如果想看其他的书,那就没有必要听这个课了。
同时,所有的事情应统统放下。有些城市里的学员,一边接电话一边听课,或一边跟别人说话一边听课,这些行为不太如法。当然,他们以前没受过佛法教育,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慢慢串习一些闻法规律后,很多方面应该会有所好转。所以大家应该注意,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听法,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把该做的事情全部做完,然后在一个小时中万缘放下(一节课基本是40—60分钟),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听受佛法。这也是古大德代代相传的闻法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互相说话,不要影响别人,也不要来来去去,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校里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大家也比较清楚,而我们佛教更为严格,这方面的要求,《入行论讲记》第一册中已有介绍,在此只是提醒一下。
另外,每次听到“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时,若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则要忆念自己的菩提心;如果实在无法生起,也要产生造作的菩提心,心想:“我今天听法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菩提正果。”每天都是这样训练,心毕竟是有为法,动物通过训练都能获得满意效果,我们作为一个人,天天这样想的话,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私自利的心肯定逐渐减少,利他的菩提心越来越增上。
其实,我自己也很惭愧,口头上是这样说,但好几次都想不起来,只不过变成形式而已,根本没有观察自己的心态。听课的道友当中,正知正念比较弱的人,可能也常有这种情况。所以,大家要多观察自己的心,看自己听了一个礼拜的课,每次发菩提心时想过没有?实际上这只是几秒钟的事情,还用不着一分钟,倘若几秒钟都不愿意串习训练,那想获得很大的果位会不会有点困难?自己也应该扪心自问。
这里是顺便给大家提一下听课的要求。
丑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
现在国际上提倡国际交流,学校间也有各种交流,那修行人在与别人交流时,应当怎么样把握分寸?这个问题应该注意。若不了解这一点,修行经常会出现一些违缘。
会时喜相迎,亦莫太亲密,
善系君子谊。
昨天说我们要远离恶友,到寂静的地方去,当个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机缘成熟的话,这应该是修行人最好的选择,但如果因缘不具足,在城市里、家庭中也有修行的缘分。
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遇上自己认识的人,应当如何对待呢?要和颜悦色、以欣喜的姿态令他们高兴,但要注意的是,彼此之间不能过于亲密,如果非要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一分一秒也不愿分开,这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刚开始认识时,感情非常冲动,但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短时间内一定会破灭的。即使你对他的印象非常好,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人了,这种心态也不一定长久。因此,务必要把握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执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是:“夏天特别热的时候,马上会下冰雹;两个人关系特别好的时候,很快会出现纷争。”
那天有个道友说:“某某人特别特别好,我觉得这个人是世间第一的。”当时我就说:“前面的路还长着呢,不要太早下定论,今天是阳光明媚,但过段时间会不会阴天也不好说。就算你心里这样想,口上也暂时不要说,藏在心的仓库里,钥匙由自己带着。”意思是告诉他,不要到处宣扬自己和某人关系如何好,毕竟最后会怎么样也很难说。现在的社会这么复杂,再加上心若没有一定的修证和正知正念摄持,今天的心态,明天不一定还会存在。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好是“淡淡相交得久长”。
道友与道友之间,即使心里非常要好,行为上也要不亲不疏,这样的结果应该会很好。现在的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亲密,过于亲密势必导致最后的分离。因此在西方国家中,纵然是朝夕相处的一家人,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吃、住、睡非要在一起。因为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随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来源,就是各自有不同的方向。
很多世间男女也是这样,最初关系非常好,后来为了工作、家庭,甚至做饭的问题上,也是意见不一致,经常吵吵闹闹,在争论过程中,一句看似非常平常的话,结果深深刺伤了对方,对方一辈子记在心里,最后彼此的关系就像水泡一样,在阳光照射下毁于一旦。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佛教的这些殊胜教言,大家应该好好思维,真正地利用起来。
庄子、孔子等古代圣贤,在为人处事方面,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在他们那个年代,虽然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各方面条件不一定具足,不像现在的社会一样,今天你请客、明天我请客,或者几个人的关系整天搅在一起,但人们的心态非常调和,自己是属于自己的,心处于平平淡淡的状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极少。
而现在完全不是这样,今天对这个人非常好就请客敬酒,不能喝酒就敬百事可乐:“祝愿你一切顺利、吉祥如意。”没有过两天,互相怒目相视,见面连招呼都不打了。包括上师与居士之间、居士与居士之间也是这样。当然,你自己有钱的话,我也不阻碍你的这种活动,有些居士特别特别喜欢请客,今天请这个客、明天请那个客,过一段时间,跟这个闹矛盾、跟那个闹矛盾,今天赞叹这个人,明天当着他的面就开始诋毁,这种现象不断在发生、不断在上演。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根本不懂这样的教言,如果懂了这样的教言,哪怕是你跟同行道友呆多少年,我觉得也不会有什么矛盾。
有时候忆念上师如意宝的恩德,不说他老人家赐予的出世间教言,甚至为人处事的很多教言,我也是一辈子当中难以忘怀。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不管住在城市、寺院、寂静深山,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中,都不要结交特别亲密的朋友,与任何人交往不要太亲热,也不要太疏远,更不要有嗔恨心,应当稳重自持,自己主宰自己,这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忠告。
当年我刚来学院时,上师如意宝常讲无垢光尊者的《三十忠告论》,那时候人虽然比较少,但我不像现在这样懈怠,对佛法和上师的信心非常非常强烈,每一次得到这些教言后,内心的触动特别大。现在已经过了二十几年了,这些教言仍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和帮助(上师哽咽……),本来还要讲一点,但是算了,讲下一个颂词。
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这个偈颂是针对出家人的。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当然,从世间人情来讲,这可能有点说不过去,有些人说:“我对这些出家人做了供养,但他们从来也不理我,连一个电话都不打。”很多人可能有意见。但按照佛教原则来衡量,这种行为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在家人供养出家人并不是世间交易,如果是世间交易,那我今天给你食物,明天你就要回报我,互相可以有一种约定。但以佛法来观察的话,此举对自他毫无利益。为了避免诸多过患,出家人应像蜜蜂采蜜那样与施主们打交道。
大家应该清楚,在夏天,蜜蜂随意在花园中飞舞,见蜜就采。对蜜蜂来讲,不会执著“这朵花很好看,蜜汁丰富,花粉较多,所以我天天都到这里来”;作为花朵,也只是给蜜蜂提供养分,根本不会贪著它,认为:“蜜蜂你老人家要常常到我这里来,千万千万不能去紫色花朵、蓝色花朵那里。我就是你的花朵,你就是我的蜜蜂!”蜜蜂与花朵之间没有这样的约定。同样,出家人跟居士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然而现在是末法时代,正如堪布根霍所说,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令人不满的现象非常多。无论到汉地还是藏地,居士和上师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上师把弟子执著为自己的。前段时间,日本有位居士说,他对根本上师很有信心,对另一位上师也很有信心,他想请那位上师传一个法,后来被根本上师发现了,就痛斥他一顿说:“你是我的弟子,为什么要请别的上师?”若按《毗奈耶经》的观点,这种说法恐怕是解释不通的。
现在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几个国家,仍保持着托钵乞食的传统,让人深深感受到僧人的清净生活,除此以外,化缘的现象在大多数城市中是没有的。以前在佛陀时代,比丘每日要外出化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施主,都会接受他的供养,以解决当天的饮食问题。在接受供养以后,彼此之间没有贪执,不会认为“你一辈子就是我的施主,我就是你的上师”,然后留下电话,一直不断地联系。
因此,出家人与居士的一些关系,双方应该重新发心、重新认识。有些上师不太懂某些民族的传统,出去时带着一位外交部部长——翻译官,这个翻译官往往是不懂佛理,随便给居士们信口开河:“从此之后,你对任何一个上师也不能供养。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说什么就要听什么,所以你的财产就是上师的财产。”而且这个上师也是每年冬天都来…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