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四節課

  第一百一十四節課

  在每次聽經之前,大家一定要發菩提心!前面我要求每天早上修菩提心,有些道友不管是住在城市裏,還是寂靜的神山中,修持從來沒有斷過,現在的效果也很好。但是有個別人,想起來就修一修,想不起來就算了,甚至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修,你們是不是這樣?自己應該非常清楚,這是一個提醒。

  還有一個要求是,在經堂裏聽課、在家裏看光盤,依靠無欺的緣起力,功德應該是一樣的。你們聽受時一定要發大乘菩提心,聽受的行爲要如理如法,不能看課本以外的書,如果想看其他的書,那就沒有必要聽這個課了。

  同時,所有的事情應統統放下。有些城市裏的學員,一邊接電話一邊聽課,或一邊跟別人說話一邊聽課,這些行爲不太如法。當然,他們以前沒受過佛法教育,這也是情有可原的,慢慢串習一些聞法規律後,很多方面應該會有所好轉。所以大家應該注意,不管在什麼環境中聽法,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備,把該做的事情全部做完,然後在一個小時中萬緣放下(一節課基本是40—60分鍾),全力以赴、專心致志地聽受佛法。這也是古大德代代相傳的聞法規律。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互相說話,不要影響別人,也不要來來去去,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學校裏有什麼樣的課堂紀律,大家也比較清楚,而我們佛教更爲嚴格,這方面的要求,《入行論講記》第一冊中已有介紹,在此只是提醒一下。

  另外,每次聽到“爲一切衆生發菩提心”時,若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則要憶念自己的菩提心;如果實在無法生起,也要産生造作的菩提心,心想:“我今天聽法不是爲自己,而是爲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獲得圓滿菩提正果。”每天都是這樣訓練,心畢竟是有爲法,動物通過訓練都能獲得滿意效果,我們作爲一個人,天天這樣想的話,到了一定的時候,自私自利的心肯定逐漸減少,利他的菩提心越來越增上。

  其實,我自己也很慚愧,口頭上是這樣說,但好幾次都想不起來,只不過變成形式而已,根本沒有觀察自己的心態。聽課的道友當中,正知正念比較弱的人,可能也常有這種情況。所以,大家要多觀察自己的心,看自己聽了一個禮拜的課,每次發菩提心時想過沒有?實際上這只是幾秒鍾的事情,還用不著一分鍾,倘若幾秒鍾都不願意串習訓練,那想獲得很大的果位會不會有點困難?自己也應該扪心自問。

  這裏是順便給大家提一下聽課的要求。

  醜二、如何相應時機而交往:

  現在國際上提倡國際交流,學校間也有各種交流,那修行人在與別人交流時,應當怎麼樣把握分寸?這個問題應該注意。若不了解這一點,修行經常會出現一些違緣。

  會時喜相迎,亦莫太親密,

  善系君子誼。

  昨天說我們要遠離惡友,到寂靜的地方去,當個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機緣成熟的話,這應該是修行人最好的選擇,但如果因緣不具足,在城市裏、家庭中也有修行的緣分。

  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遇上自己認識的人,應當如何對待呢?要和顔悅色、以欣喜的姿態令他們高興,但要注意的是,彼此之間不能過于親密,如果非要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一分一秒也不願分開,這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剛開始認識時,感情非常沖動,但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短時間內一定會破滅的。即使你對他的印象非常好,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這麼好的人了,這種心態也不一定長久。因此,務必要把握自己的心態,不要過于執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我們藏地有一種說法是:“夏天特別熱的時候,馬上會下冰雹;兩個人關系特別好的時候,很快會出現紛爭。”

  那天有個道友說:“某某人特別特別好,我覺得這個人是世間第一的。”當時我就說:“前面的路還長著呢,不要太早下定論,今天是陽光明媚,但過段時間會不會陰天也不好說。就算你心裏這樣想,口上也暫時不要說,藏在心的倉庫裏,鑰匙由自己帶著。”意思是告訴他,不要到處宣揚自己和某人關系如何好,畢竟最後會怎麼樣也很難說。現在的社會這麼複雜,再加上心若沒有一定的修證和正知正念攝持,今天的心態,明天不一定還會存在。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好是“淡淡相交得久長”。

  道友與道友之間,即使心裏非常要好,行爲上也要不親不疏,這樣的結果應該會很好。現在的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也認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能過于親密,過于親密勢必導致最後的分離。因此在西方國家中,縱然是朝夕相處的一家人,也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是吃、住、睡非要在一起。因爲每個人前世的業力不同,今生的性格愛好也不同,沒有深交時,覺得對方一切都隨順自己,言行舉止隨自己而轉,實際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漸交往的過程中,不可能不發生矛盾,而這些矛盾的來源,就是各自有不同的方向。

  很多世間男女也是這樣,最初關系非常好,後來爲了工作、家庭,甚至做飯的問題上,也是意見不一致,經常吵吵鬧鬧,在爭論過程中,一句看似非常平常的話,結果深深刺傷了對方,對方一輩子記在心裏,最後彼此的關系就像水泡一樣,在陽光照射下毀于一旦。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中,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佛教的這些殊勝教言,大家應該好好思維,真正地利用起來。

  莊子、孔子等古代聖賢,在爲人處事方面,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在他們那個年代,雖然經濟不是特別發達,各方面條件不一定具足,不像現在的社會一樣,今天你請客、明天我請客,或者幾個人的關系整天攪在一起,但人們的心態非常調和,自己是屬于自己的,心處于平平淡淡的狀態中,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極少。

  而現在完全不是這樣,今天對這個人非常好就請客敬酒,不能喝酒就敬百事可樂:“祝願你一切順利、吉祥如意。”沒有過兩天,互相怒目相視,見面連招呼都不打了。包括上師與居士之間、居士與居士之間也是這樣。當然,你自己有錢的話,我也不阻礙你的這種活動,有些居士特別特別喜歡請客,今天請這個客、明天請那個客,過一段時間,跟這個鬧矛盾、跟那個鬧矛盾,今天贊歎這個人,明天當著他的面就開始诋毀,這種現象不斷在發生、不斷在上演。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根本不懂這樣的教言,如果懂了這樣的教言,哪怕是你跟同行道友呆多少年,我覺得也不會有什麼矛盾。

  有時候憶念上師如意寶的恩德,不說他老人家賜予的出世間教言,甚至爲人處事的很多教言,我也是一輩子當中難以忘懷。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叁十忠告論》中說:“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于誰相觸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不管住在城市、寺院、寂靜深山,無論處于什麼環境中,都不要結交特別親密的朋友,與任何人交往不要太親熱,也不要太疏遠,更不要有嗔恨心,應當穩重自持,自己主宰自己,這就是無垢光尊者的忠告。

  當年我剛來學院時,上師如意寶常講無垢光尊者的《叁十忠告論》,那時候人雖然比較少,但我不像現在這樣懈怠,對佛法和上師的信心非常非常強烈,每一次得到這些教言後,內心的觸動特別大。現在已經過了二十幾年了,這些教言仍對自己有很大的利益和幫助(上師哽咽……),本來還要講一點,但是算了,講下一個頌詞。

  猶如蜂采蜜,爲法化緣已,

  如昔未謀面,淡然而處之。

  這個偈頌是針對出家人的。作爲一個出家人,外出化緣乞食時,應像蜜蜂采蜜而不戀花一樣,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後,對施主應視爲素昧平生,與他們淡然相處。

  當然,從世間人情來講,這可能有點說不過去,有些人說:“我對這些出家人做了供養,但他們從來也不理我,連一個電話都不打。”很多人可能有意見。但按照佛教原則來衡量,這種行爲一點也不過分。因爲在家人供養出家人並不是世間交易,如果是世間交易,那我今天給你食物,明天你就要回報我,互相可以有一種約定。但以佛法來觀察的話,此舉對自他毫無利益。爲了避免諸多過患,出家人應像蜜蜂采蜜那樣與施主們打交道。

  大家應該清楚,在夏天,蜜蜂隨意在花園中飛舞,見蜜就采。對蜜蜂來講,不會執著“這朵花很好看,蜜汁豐富,花粉較多,所以我天天都到這裏來”;作爲花朵,也只是給蜜蜂提供養分,根本不會貪著它,認爲:“蜜蜂你老人家要常常到我這裏來,千萬千萬不能去紫色花朵、藍色花朵那裏。我就是你的花朵,你就是我的蜜蜂!”蜜蜂與花朵之間沒有這樣的約定。同樣,出家人跟居士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然而現在是末法時代,正如堪布根霍所說,施主把上師執爲己有、上師把施主執爲己有,令人不滿的現象非常多。無論到漢地還是藏地,居士和上師之間經常發生矛盾,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上師把弟子執著爲自己的。前段時間,日本有位居士說,他對根本上師很有信心,對另一位上師也很有信心,他想請那位上師傳一個法,後來被根本上師發現了,就痛斥他一頓說:“你是我的弟子,爲什麼要請別的上師?”若按《毗奈耶經》的觀點,這種說法恐怕是解釋不通的。

  現在泰國、斯裏蘭卡、緬甸等幾個國家,仍保持著托缽乞食的傳統,讓人深深感受到僧人的清淨生活,除此以外,化緣的現象在大多數城市中是沒有的。以前在佛陀時代,比丘每日要外出化緣,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施主,都會接受他的供養,以解決當天的飲食問題。在接受供養以後,彼此之間沒有貪執,不會認爲“你一輩子就是我的施主,我就是你的上師”,然後留下電話,一直不斷地聯系。

  因此,出家人與居士的一些關系,雙方應該重新發心、重新認識。有些上師不太懂某些民族的傳統,出去時帶著一位外交部部長——翻譯官,這個翻譯官往往是不懂佛理,隨便給居士們信口開河:“從此之後,你對任何一個上師也不能供養。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師,根本上師說什麼就要聽什麼,所以你的財産就是上師的財産。”而且這個上師也是每年冬天都來…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