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四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已經成了那裏的常客,久而久之,如果沒有正知正念,很容易出現一些違緣。藏地也有一首民歌唱道:“原來的上師喲,現在的丈夫喲……”

  這樣的結局,不但是現在的社會中存在,包括佛陀時代也有。大家可能記得吧,《百業經》中有位叫角宿大象的比丘(他在角宿日降生,以此而得名),他雖然先有家室,但因爲對叁寶有信心,自己又有出離心,于是在佛的教法下出家,後來精通叁藏,攝受了五百弟子,常帶他們入城化緣。他原來的妻子一直想他還俗,回來跟自己一起生活。(我忘了她當時同不同意他出家。現在社會上也有這樣,有些妻子本來是同意的,後來又好像後悔了。也有些妻子非常支持,成全對方圓滿一生的修行。)

  于是她每天到僧衆應供的地方去觀察,看丈夫有沒有得果,假如得果了,她就沒有希望了。後來經過多方觀察,得知丈夫並未得果,她暗自高興,告訴角宿大象:比丘你老人家非常非常殊勝——叫他比丘還是什麼,不知道她當時怎麼稱呼的。現在有些人出家後,家人稱之爲“老師父”。以前我們那邊有個人出家,有一次在僧團裏面,他的孩子叫他“爸爸”,他非常不好意思,下來之後就教訓他:“從此之後,在僧衆或者人群裏面,不能叫我爸爸,一定要叫我師父。”孩子說:“知道了,爸爸師父、爸爸師父。”然後他再次地教訓他:“凡是爸爸兩個字不能出來。”有一次我碰到那個孩子,他滿口都說師父什麼什麼,我問他師父是誰啊,後來說來說去,我慢慢才知道原來是他的爸爸,他現在已經習慣了。當然,有家庭的人出家,不能認爲這不合理,如果真的生起了出離心,那麼妻子也可以出家,孩子也可以出家,父親也可以出家。

  剛才的話說回來,角宿大象的妻子說:“我現在的財富非常圓滿,一個人也用不完,祈求您和您的眷屬天天來我家應供,讓我也培些福報、積累資糧。我們以前關系那麼好,爲什麼不給我一個機會呢?”比丘想來想去,還是照顧他原來的“老菩薩”。後來他們每天都來應供,他妻子想方設法令其隨行眷屬逐漸減少,最後一天,只有角宿大象一個人去。

  當天,她私下秘密地找一些人,囑咐道:“等一會兒給我傳法時,你們就來欺負我。”之後她在丈夫面前委屈地說:“自從你離開以後,當地的人如何如何欺負我、害我、打我……”開始時角宿大象半信半疑,但後來在傳授佛法時,果然來了一群人,沖進屋扯住他妻子的頭發,狠狠地摔打。他頓生嗔恨之心,操起附近一把刀,猛撲過去欲殺人。這時妻子抱著他哀求:“您已受了戒,舍戒再殺不遲。”他覺得言之有理,便舍棄比丘戒。妻子馬上告之事情真相,角宿大象只得順從妻子,重新與她一起生活。

  《佛子行》中有一段文字是:“爲求利養相互爭,失壞聞思修事業,故于親友施主衆,根除貪執佛子行。”大概在二十年前,拉西堪布給我們講這一段時說:“施主們可能覺得這個出家人很沒有良心,但我們出家人應該這樣做,不管施主高興不高興,以後不要跟他們交往很多啊!”他們這些老修行人一輩子以身作則,真的已經做到了這樣,最後的修行也是非常圓滿。而我們現在這一代人,有沒有真正做到呢?自他確確實實都是沒有的。但是依靠一個施主互相執著,産生煩惱爭執,對我本人來講也是沒有的。

  在學佛時,出家人和在家人的關系應該有一定分寸,如果沒有掌握這個分寸,不了解這個尺度,互相舍棄、製造違緣、爭鬥诋毀的情況會時有發生。尤其是末法時代,很多施主把上師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方面可能是爲了方便得受佛法的加持,另一方面,現在的生活狀況跟佛陀時代比起來,有些地方我們也做不到,但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想盡辦法令自己的修行如法。

  施主與出家人之間的交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這樣要求,過去七佛中的一切勝佛(又名一切救護佛),在半月誦戒的偈頌中也說:“猶如蜜蜂吸花汁,不壞花色而飛離,行者于城乞食畢,無貪無嗔而返回。”這些如來的教言,平時在生活過程中,我們應當盡量去做。

  當然,原原本本能做到,對末法衆生來說也有一定的困難。就我自己而言,有些居士對叁寶信心非常大,對我的幫助也非常大,從世間人情來講,好像置之不理說不過去。但如果一味地去執著,這也不合理,畢竟我們出家人與居士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佛法,除了佛法以外,私人感情不會長久的。前段時間我在課堂上也講過,信心和感情一定要分清楚。以信心爲前提進行交往,對自他的今生來世都有利益。但以貪心或其他目的來接觸,這是沒有絲毫意義的。

  米拉日巴尊者說過:“山上的修行人和城裏的施主,這兩者都有成佛的因緣,主要的因緣在于回向。”所以施主們供養出家人時,不要再記賬了,不然你記的賬太多,到時候會算賬的——“我在某某時候供養你什麼什麼,你現在爲什麼不理我啊?”在電話裏開始用刺耳的聲音來呵斥,這是沒有必要的。作爲出家人,用其他方式來報答施主的恩德,也不符合佛教的原則,應該對他宣說佛法或以誠摯的心來作回向。我可能也說過吧,原來有個藏族活佛到美國去傳法,他對下面的信衆講:“你們需要的就是法,我所有的法全部傳給你們;我需要的就是美金,你們要給我多多供養。”這種做法很不好,貪執錢財而跟施主溝通非常不如法。

  現在很多人做事情各懷目的,有些居士迎請一個上師,就是爲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借此來成辦其他事情。而有些上師到居士那裏去,動機就是想獲得一些錢財。但以這種目的與居士結緣的話,有些問題可能最後會暴露無遺,那個時候怨天尤人也沒有多大意義。

  因此,作爲真正的大乘修行人,理當明白與人怎麼樣溝通、怎麼樣交往,交往完了以後,也不要太執著。上師是所有衆生的上師,就像剛才比喻中所說,花朵不能對蜜蜂有嚴格的要求:“你不能去別的花朵那裏,你就是我的蜜蜂!”同樣,施主也不應該說:“上師你必須要住在我家,我家有大的雙人床,你一直要睡在那裏,千萬不能去別人家。否則我不同意,你去了的話,我再也不認你這個上師了。”哪有這樣的道理?這樣真的不好!

  任何一個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如同太陽一樣,應該普照所有衆生;任何一個有財産的施主,可以對十方僧衆平等供養,哪裏有應供處,自己都可以發心,都可以與上師結緣,這是每個人的信仰自由,佛教中如此,政策裏也是這樣。

  現在很多人的溝通經常出現一些問題,關鍵是自己不懂這些道理,不具足善巧方便,如果具足善巧方便,不會出現這種後果。所以,大家在交往的過程中,彼此應當淡然處之,不要過于密切了,這一點大家務必要記于心間!

  癸二(斷除貪執外資具)分二:一、由貪生苦;二、貪境無實質。

  子一、由貪生苦:

  吾富受恭敬,衆人皆喜我,

  若持此驕傲,殁後定生懼。

  擁有豐厚的利養、受人恭敬愛戴、衆人都喜歡自己,若因之而生起驕傲,以此煩惱所致,死後必定産生極大的恐怖,墮入惡趣等有無量痛苦。

  修行人應該知足少欲,以簡單的資具來度過一生是最好不過的。這不僅是針對出家人,在家人也需要具足。假如沒有知足少欲,貪嗔之心經常猛厲生起,這樣的下場非常不好。

  有些人因前世的福報,今生當中財源滾滾,受成千上萬人的贊歎恭敬,很多人與他一見面就生歡喜心,不管到哪裏去,周圍都是掌聲、鮮花和贊歎。倘若他是個凡夫,恐怕很容易生起驕傲心:“你看我有這麼多財富,福報真是很不錯啊,別人苦苦尋求也得不到,而我的錢財嘩啦嘩啦就來了。”“我這個人肯定有功德,現在人的分別念那麼重,那麼多人對我恭敬,是不是我已經得果了?”

  自己過平凡的生活時,一般來講,驕慢心比較少,一旦有了地位錢財,這種心就生起來了。今年學院評了叁十多位堪布,我隔壁的喇嘛就是其中一位,我看到他就開玩笑說:“你得法師證了,恭喜發財!”他有點不高興:“什麼恭喜發財,你看我這麼窮!”我說:“從今天起,你的發財已經開始了。但是你要安住啊,不要生傲慢啦。”我一半是開玩笑,一半也是真的。如果成了堪布活佛,地位、名聲等有漏財産自然而然會積聚的。原來也有個法師說:“我現在成了法師,以後肯定有很好的高級車。”但十年前他是這樣說的,現在好像還沒有買到,有時候這也跟人的福報有關。

  有些人擁有財産和名聲後,了知這些無有實義,因此不是特別執著。而有些人恐怕不是這樣,有了這些就開始生傲慢,這是非常不好的。其實一輩子當個平凡的修行人,這應該是我們最希求、也是最羨慕的,即使沒有這種因緣,有一些財富名聲時,也應該盡量把握自己。

  以前卡繞巴尊者在講法時,旁邊有一只鹞鷹抓麻雀,尊者就用神通觀察它的來世,發現它來世會成爲勢力雄厚、財富圓滿的大德。但這個大德死了以後,變成特別可怕的惡蠍,由于業力所感,它被閉在岩石中,無數含生蝕食著它,長年感受巨大的痛苦。

  所以,具有財富之時,對自己有利無利也不好說。有些人認爲有了財産,生活就有著落了,很多居士也經常抱怨,現在生意不順利,別人都有洋房轎車,自己看起來非常可憐。其實有了這些以後,修行不一定會上進的。大多數財富豐足的人,修行不會成功,這也是真事,並不是我誹謗很多人。當然,不敢說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有些人就像蔣陽欽哲旺波一樣,盡管財富非常圓滿,但了知這不過是如幻如夢,像雲彩般無有實質,自己不起一點執著,只是用它來幫助衆生、利益衆生,這樣的高僧大德肯定有。但一般的修行人有了財産以後,可能什麼事情都不成功。

  以前格魯派有一位格西,他的修行非常好,可與文殊菩薩如人與人對話般進行交談。後來他的施主比較多,一段時間內見不到文殊菩薩了。于是他向一位有神通的大德請問原因。那位上師問:“你以前就有這麼多財産嗎?”他回答:“以前沒有,最近我遇到一個大老板,開玩笑…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