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疑问品第三▪P3

  ..续本文上一页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到处都很清净安乐,还要求生什麽地方?

  「使君」!诸修行人!只要你们「心地无」有「不善」而极纯洁,所求「西方去此」娑婆,并「不」怎样「遥」远。古德说到灵山有这样的话:『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即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岂不是明显说西方净土就在当下,所念阿弥陀佛就在现前?倘「若」修行之人,「怀」有「不善之心」,亦即心内不净,诸如造作十恶五逆,甚至毁谤大乘不是佛法,纵然诚心「念佛」,力求「往生」西方,西方亦「难到」达。

  如凡夫内怀烦恼恶性,其心颠倒虚假无一真实,纵然日夜苦励身心,生起身口意三业善行,但这是含有杂染的有漏善,不是真实纯洁的无漏善,纵然以此迴向欲求往生,总归不能满其心愿。是以净佛国土,究竟是近是远,关键不在路程,而在当事人有无染心。

  念佛一般说为他力法门,而实以自力净心称念弥陀圣号,以此念佛之力,消除一切罪业,必生极乐国土无疑。弥陀大慈悲父,虽对任何造恶者,悉皆摄受不弃,但决不鼓励非法作恶的人,是以真欲求生西方,要在行者做到心净,不然,不说难以往生,即或得以往生,亦属下品下生。不顾心之善恶,不分罪之轻重,以为定得往生,会要感到失望!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六祖又道:「今」天我藉这个机会,很诚挚的奉「劝」诸「善知识」:你们很认真的修学佛法,如能「先除」去「十恶」最好不过,因为十恶除了,等于已经「即行十万」里路。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瞋恚、愚痴。这又名十恶业、或称十恶业道。即身口意的三恶行中,开最粗显的成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种恶行。此十恶业道,上品是地狱的因缘,中品是畜生的因缘,下品是饿鬼的因缘。不论什麽人,依于贪等烦恼造十恶业,将来必感三恶道的苦果。没有造十恶业,最好不要去造,如果造了十恶业,就要设法断除,不然堕三恶道,所感受的痛苦,不是我人所能想得到的。

  十恶是对十善说的,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从身口意的三善行中,开显而成身三、口四、意三的十种善行。修此十善行,上品是天趣的因缘,中品是人类的因缘,下品是阿修罗的因缘。此之十善,又名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称十白善道。行此十善,不但会生三善道,亦会感三乘圣果,乃至得成佛果。仁王般若波罗密经说:『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是以十善为凡圣所共修的法门,为佛子者,如不能除十恶行十善,要修其他法门,也就难以修好,可见这是多麽重要。有人以为用十善除十恶,是最容易的,殊不知是一大错误,如果不重十善,要想解脱很难!除十恶既等于走了十万里路,而「后」进一步的向前走,「除」去「八邪」,就又等于走完其馀的八千里路,所以说「乃过八千」。八邪,就是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为八正道的反面。进而「念念」不断的能「见」本有自「性」,对人对事「常行」公「平」正「直」之心,绝对不存一念歪曲。长期这样做去,要「到」西方净土,正「如」一「弹指」顷,不但非常的快,且立刻「便」可亲「覩弥陀」如来,听闻弥陀说法,当下得到开悟,试问有何困难?古德有说:『念念刮磨心垢净,时时防护道芽焦,栖莲净觉身安稳,得道轰传地动摇』。

  修学佛法者,果能奉「行十善」,即此土就是净土,「何须」一定「更愿往生」西方?维摩经说:『十善是菩萨净土』,净土就在目前。「使君」,你及诸修行人,假使「不断十恶之心」,为诸惑业之所繫缚,到了临命终时,那里会有佛的清净愿力来接引?所以说「何佛即来迎请」?设「若」能「悟无生」圆「顿」大「法」,要想「见」到「西方,只在刹那」之间,并不是很难的事,亦不要很久时间。假若「不」能「悟」达圆顿大法,每日诚心「念佛」,要「求」往「生」净土,「路」途是那样的「遥」远,「如何」能够「得达」?庞居士说:『恶心满三界,口即念弥陀,心心相违背,群贼转转多,一尘起万境,倏忽徧娑婆,色声求佛道,结果反成魔』!

  能不能快到西方,问题不在路途远近,亦不在于念佛多少,而在自己是不是断十恶行十善有所体悟。庞居士又说:『蕴空妙德善,无念是清凉,此即弥陀土,何处觅西方』?你们都想见到西方,当然是很好的,现我「惠能与诸」上善「人」,为满你们的愿,运用一种力量,「移」诸善知识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刹那间」就可到达,且在「目前便」可「见」到,并不是件什麽难事!现问你们:「各」位「愿」不愿意立刻就想「见」到?如照六祖说来,西方就在目前,何必求生净土?

  

  

祖说净土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捨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当时大「众」,听说西方净土,在此立刻便见,「皆」很欢喜的向六祖「顶礼」说:「若」在「此处」,就可得「见」庄严极乐世界,那是再好没有了,谁不愿意立刻就见?「何须更愿往生」西方?所以很诚恳的对六祖说:惟「愿和尚」大「慈」大「悲,便」为我们「现」出「西方,普令」每人都能「得见」,岂不是件最痛快事!祖「师」又对「大众」言:当知「世人自」己的「色身」,就「是」一座「城」牆。一般县城都有四门,人身上的「眼耳鼻舌」诸器官,就「是」身城的四道「门」。「外有」眼耳鼻舌身的「五门」,任由外在的五尘出入;「内」在则「有」一道「意门」、摄取前五尘的落谢影子。生命里的「心是」城中的土「地」,其「性是」就等于居住城中的帝「王」,也就是每个人的真正主人,可以支配一切,什麽皆它作主。在城中的大「王」,就是「居」住在「心地上」。自「性在」时,为主的「王」亦「在」;自「性」如果离「去」,为主的「王」也就「无」有。「性在,身心」必然「存」在,「性去,身心」也就必然败「坏」。

  「佛」是「向性中作」的,也就是自性是佛,并非自身是佛,所以寻求成佛,绝对不是向身外求,身外是没有佛的,所以说「莫向身外求」。自性既然是佛,问题在于迷悟。「自性」如在「迷」妄,当然「即是众生,自性」如是「觉」悟,当下「即是佛」。自性是人人本有的,是众生或是佛,全看是迷还是悟。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在众生始终迷惑不觉,一旦转迷成悟,不是佛是什麽?

  再以菩萨说:观音是每个学佛者所知,有名观世音,或名光世音,或名观自在,或观世音自在等,略说观音,为西方三圣之一。普门品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对这解说很多。六祖简单说:什麽叫观音?「慈悲即是观音」,因菩萨是以大慈大悲救度众生,慈悲乃观音特德,所以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任何佛法行者,本于慈悲度生,皆可称为观音,不是那位菩萨的专称,有慈悲心皆可称观音。太虚大师说:『恻怛为心皆补洛,慈悲济世即观音』,就是此意。

  势至,又名得大势、大势志、得大势至、或译大精进,略称势至或势志,亦为西方三圣之一。势至菩萨,光明智慧,最为第一。观无量寿经说:『次观大势至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离三途苦,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六祖简单说:什麽是势至?「喜捨即势至」。慈悲是四无量中的前二无量,喜捨是四无量中的后二无量。势至菩萨大喜大捨,胜馀菩萨,任何人得到功德善根,皆能随喜,自己所做功德善根,亦皆能捨,决不着为自己所有。势至菩萨如此,行者能够喜捨,皆可称为势至,不是那位菩萨专称。

  能净,又译能仁、能忍、能寂、能寂默,为释迦牟尼的义译,是佛教的教主。释迦是种族名,其义为能,牟尼是尊称,寂默是贤人之义,即释迦族贤人的意思。所以六祖说:「能净即释迦」。「平直是弥陀」,弥陀,有的本子说为弥勒,似皆可说。以弥陀说,是西方三圣之一,为极乐世界的教主;以弥勒言,是此界的未来佛,为释尊的继承人,亦佛陀的候补者,约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这世界成佛,不如一般说弥勒已出世。

  

  

释馀名相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鳌,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佛经常说到须弥山,又称须弥山王,译为妙光、妙高等,耸立于一小世界的中央,是大高山的名称。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亦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说,在印度作为宇宙论,佛陀随俗亦採用。过去说此山非常神祕,有人怀疑须弥山说,为幻想的世界中心,甚至有说是佛教幻想出来的,可是现在有人证实,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称为世界的屋嵴,实为古代印度思想中的宇宙论,决不是一般人或佛教幻想的产物。六祖简单说:「人我是须弥」。意显为人有了自我,就会生起贡高我慢心,其我慢之高,如须弥山那样高,所以说『人我是须弥』。我慢山高,障碍对于诸法认识,…

《六祖坛经讲记 疑问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