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疑問品第叁▪P3

  ..續本文上一頁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到處都很清淨安樂,還要求生什麽地方?

  「使君」!諸修行人!只要你們「心地無」有「不善」而極純潔,所求「西方去此」娑婆,並「不」怎樣「遙」遠。古德說到靈山有這樣的話:『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即在自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豈不是明顯說西方淨土就在當下,所念阿彌陀佛就在現前?倘「若」修行之人,「懷」有「不善之心」,亦即心內不淨,諸如造作十惡五逆,甚至毀謗大乘不是佛法,縱然誠心「念佛」,力求「往生」西方,西方亦「難到」達。

  如凡夫內懷煩惱惡性,其心顛倒虛假無一真實,縱然日夜苦勵身心,生起身口意叁業善行,但這是含有雜染的有漏善,不是真實純潔的無漏善,縱然以此迴向欲求往生,總歸不能滿其心願。是以淨佛國土,究竟是近是遠,關鍵不在路程,而在當事人有無染心。

  念佛一般說爲他力法門,而實以自力淨心稱念彌陀聖號,以此念佛之力,消除一切罪業,必生極樂國土無疑。彌陀大慈悲父,雖對任何造惡者,悉皆攝受不棄,但決不鼓勵非法作惡的人,是以真欲求生西方,要在行者做到心淨,不然,不說難以往生,即或得以往生,亦屬下品下生。不顧心之善惡,不分罪之輕重,以爲定得往生,會要感到失望!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刹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六祖又道:「今」天我藉這個機會,很誠摯的奉「勸」諸「善知識」:你們很認真的修學佛法,如能「先除」去「十惡」最好不過,因爲十惡除了,等于已經「即行十萬」裏路。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恚、愚癡。這又名十惡業、或稱十惡業道。即身口意的叁惡行中,開最粗顯的成爲身叁、口四、意叁的十種惡行。此十惡業道,上品是地獄的因緣,中品是畜生的因緣,下品是餓鬼的因緣。不論什麽人,依于貪等煩惱造十惡業,將來必感叁惡道的苦果。沒有造十惡業,最好不要去造,如果造了十惡業,就要設法斷除,不然墮叁惡道,所感受的痛苦,不是我人所能想得到的。

  十惡是對十善說的,十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這是從身口意的叁善行中,開顯而成身叁、口四、意叁的十種善行。修此十善行,上品是天趣的因緣,中品是人類的因緣,下品是阿修羅的因緣。此之十善,又名十善道,十善業道,十善根本業道,或稱十白善道。行此十善,不但會生叁善道,亦會感叁乘聖果,乃至得成佛果。仁王般若波羅密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叁界苦輪海』。是以十善爲凡聖所共修的法門,爲佛子者,如不能除十惡行十善,要修其他法門,也就難以修好,可見這是多麽重要。有人以爲用十善除十惡,是最容易的,殊不知是一大錯誤,如果不重十善,要想解脫很難!除十惡既等于走了十萬裏路,而「後」進一步的向前走,「除」去「八邪」,就又等于走完其馀的八千裏路,所以說「乃過八千」。八邪,就是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爲八正道的反面。進而「念念」不斷的能「見」本有自「性」,對人對事「常行」公「平」正「直」之心,絕對不存一念歪曲。長期這樣做去,要「到」西方淨土,正「如」一「彈指」頃,不但非常的快,且立刻「便」可親「覩彌陀」如來,聽聞彌陀說法,當下得到開悟,試問有何困難?古德有說:『念念刮磨心垢淨,時時防護道芽焦,棲蓮淨覺身安穩,得道轟傳地動搖』。

  修學佛法者,果能奉「行十善」,即此土就是淨土,「何須」一定「更願往生」西方?維摩經說:『十善是菩薩淨土』,淨土就在目前。「使君」,你及諸修行人,假使「不斷十惡之心」,爲諸惑業之所繫縛,到了臨命終時,那裏會有佛的清淨願力來接引?所以說「何佛即來迎請」?設「若」能「悟無生」圓「頓」大「法」,要想「見」到「西方,只在刹那」之間,並不是很難的事,亦不要很久時間。假若「不」能「悟」達圓頓大法,每日誠心「念佛」,要「求」往「生」淨土,「路」途是那樣的「遙」遠,「如何」能夠「得達」?龐居士說:『惡心滿叁界,口即念彌陀,心心相違背,群賊轉轉多,一塵起萬境,倏忽徧娑婆,色聲求佛道,結果反成魔』!

  能不能快到西方,問題不在路途遠近,亦不在于念佛多少,而在自己是不是斷十惡行十善有所體悟。龐居士又說:『蘊空妙德善,無念是清涼,此即彌陀土,何處覓西方』?你們都想見到西方,當然是很好的,現我「惠能與諸」上善「人」,爲滿你們的願,運用一種力量,「移」諸善知識到「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一「刹那間」就可到達,且在「目前便」可「見」到,並不是件什麽難事!現問你們:「各」位「願」不願意立刻就想「見」到?如照六祖說來,西方就在目前,何必求生淨土?

  

  

祖說淨土

  衆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衆!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爲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當時大「衆」,聽說西方淨土,在此立刻便見,「皆」很歡喜的向六祖「頂禮」說:「若」在「此處」,就可得「見」莊嚴極樂世界,那是再好沒有了,誰不願意立刻就見?「何須更願往生」西方?所以很誠懇的對六祖說:惟「願和尚」大「慈」大「悲,便」爲我們「現」出「西方,普令」每人都能「得見」,豈不是件最痛快事!祖「師」又對「大衆」言:當知「世人自」己的「色身」,就「是」一座「城」牆。一般縣城都有四門,人身上的「眼耳鼻舌」諸器官,就「是」身城的四道「門」。「外有」眼耳鼻舌身的「五門」,任由外在的五塵出入;「內」在則「有」一道「意門」、攝取前五塵的落謝影子。生命裏的「心是」城中的土「地」,其「性是」就等于居住城中的帝「王」,也就是每個人的真正主人,可以支配一切,什麽皆它作主。在城中的大「王」,就是「居」住在「心地上」。自「性在」時,爲主的「王」亦「在」;自「性」如果離「去」,爲主的「王」也就「無」有。「性在,身心」必然「存」在,「性去,身心」也就必然敗「壞」。

  「佛」是「向性中作」的,也就是自性是佛,並非自身是佛,所以尋求成佛,絕對不是向身外求,身外是沒有佛的,所以說「莫向身外求」。自性既然是佛,問題在于迷悟。「自性」如在「迷」妄,當然「即是衆生,自性」如是「覺」悟,當下「即是佛」。自性是人人本有的,是衆生或是佛,全看是迷還是悟。衆生之所以爲衆生,在衆生始終迷惑不覺,一旦轉迷成悟,不是佛是什麽?

  再以菩薩說:觀音是每個學佛者所知,有名觀世音,或名光世音,或名觀自在,或觀世音自在等,略說觀音,爲西方叁聖之一。普門品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對這解說很多。六祖簡單說:什麽叫觀音?「慈悲即是觀音」,因菩薩是以大慈大悲救度衆生,慈悲乃觀音特德,所以稱爲大慈大悲觀世音。任何佛法行者,本于慈悲度生,皆可稱爲觀音,不是那位菩薩的專稱,有慈悲心皆可稱觀音。太虛大師說:『恻怛爲心皆補洛,慈悲濟世即觀音』,就是此意。

  勢至,又名得大勢、大勢志、得大勢至、或譯大精進,略稱勢至或勢志,亦爲西方叁聖之一。勢至菩薩,光明智慧,最爲第一。觀無量壽經說:『次觀大勢至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衆生,皆悉得見』。『以智慧光,普照一切,離叁途苦,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六祖簡單說:什麽是勢至?「喜捨即勢至」。慈悲是四無量中的前二無量,喜捨是四無量中的後二無量。勢至菩薩大喜大捨,勝馀菩薩,任何人得到功德善根,皆能隨喜,自己所做功德善根,亦皆能捨,決不著爲自己所有。勢至菩薩如此,行者能夠喜捨,皆可稱爲勢至,不是那位菩薩專稱。

  能淨,又譯能仁、能忍、能寂、能寂默,爲釋迦牟尼的義譯,是佛教的教主。釋迦是種族名,其義爲能,牟尼是尊稱,寂默是賢人之義,即釋迦族賢人的意思。所以六祖說:「能淨即釋迦」。「平直是彌陀」,彌陀,有的本子說爲彌勒,似皆可說。以彌陀說,是西方叁聖之一,爲極樂世界的教主;以彌勒言,是此界的未來佛,爲釋尊的繼承人,亦佛陀的候補者,約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在這世界成佛,不如一般說彌勒已出世。

  

  

釋馀名相

  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鳌,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佛經常說到須彌山,又稱須彌山王,譯爲妙光、妙高等,聳立于一小世界的中央,是大高山的名稱。須彌山王,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上亦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說,在印度作爲宇宙論,佛陀隨俗亦採用。過去說此山非常神祕,有人懷疑須彌山說,爲幻想的世界中心,甚至有說是佛教幻想出來的,可是現在有人證實,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稱爲世界的屋嵴,實爲古代印度思想中的宇宙論,決不是一般人或佛教幻想的産物。六祖簡單說:「人我是須彌」。意顯爲人有了自我,就會生起貢高我慢心,其我慢之高,如須彌山那樣高,所以說『人我是須彌』。我慢山高,障礙對于諸法認識,…

《六祖壇經講記 疑問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