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一十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立下坚定的誓言非常重要。有些人出家或者受居士戒时,发露忏悔以往的罪业,立誓今后一定要改变,有了这种坚定的誓言后,很多行为与过去大相径庭。在我们学院里,也有些闻思成绩相当好的人,以前在社会上混得很厉害,周围的环境比较可怕,但现在通过学佛以后,跟过去相比起来,自己也觉得有天壤之别。

  其实,一个人的心能不能转变,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坚强,如果坚强的话,心是可以转变过来的——依靠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精进,以往特别散乱的,后来对学法很有兴趣;以往行为相当不如法,后来变成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这种情况不可胜数。从印度大成就者、密宗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出,有些人当过妓女、猎人、屠夫,后来通过上师的加持和佛法的感化,心态逐渐转变过来,在历史上成了非常伟大的成就者。

  学习这一品以后,我们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不要散乱于无意义的劣事;二是不要轻视自己,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最关键的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听说你们昨天买了很多闹钟,等一会儿下完课后,回去好好琢磨琢磨,看每天的时间怎么安排。有时候我很想去每个人的家里看看,估计有人会把闹钟调在4:55。这些人是很坏的,刚醒过来迷迷糊糊的,连脸都来不及洗,听课恐怕是不行的!

  壬三、成办同品之事(违品是懒惰,同品就是精进):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

  总之,在任何时候,都要精进地修持正念。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圆满我们菩提正道的事业。

  此处总结了上述的所有道理。不管是春夏秋冬、白天晚上,我们都要有一颗精进的心,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精勤地护持正念。有些人呆在家里或者跟道友在一起,还算是比较可以,然而一旦出差,离开这种环境,就和不学佛的人同流合污,原来的道心一败涂地。

  那天有个人说:“堪布,您不要对大城市的人要求太高了,我们这些人确确实实太忙了。”他唯一的理由就是太忙了。其实人生中散乱的事情非常多,如果一直要做,那永远也做不完。所以忙还是不忙,完全由自己来决定。当然,我也发现他们特别忙,没有条件的人,为了钱财而奔波,有条件的人,为了享受而操劳。在家人琐事本来比较多,光是照顾家庭就有一大堆麻烦,若以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这是不现实的。但我也并没有这样,现在外面学习《入行论》,一个礼拜听两堂课,基本就能赶得上进度。假如这还接受不了,觉得要求太严了,那干脆退出来好一点,你可以全天候地去散乱。可是,在短暂的人生中,这种学习机会又有多少呢?自己不得不考虑。

  《现观庄严论》云:“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里面讲了三种精进,对治上面的三种懒惰。不耽著精进,断除耽著恶事懒惰;不疲厌精进,断除同恶懒惰;诸道摄持精进,断除自轻凌懒惰。如果没有这些精进,住在大城市里肯定每天琐事缠身,甚至住在山洞里闭关的人,也可能天天放录音机。(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信号,我有时候担心,闭关的人拿着一个手机,天天往外打电话。)魔王波旬将贪嗔痴、散乱懈怠等烦恼毒箭,天天不断地射向我们,如果没有控制能力,散乱时时都有、处处都是。

  所以每个人应该调整自己的身心,如果整天找理由,我觉得也没必要。若对你们不负责任,我每天念一点忏悔咒,不讲这些也可以。但若互相说个好话,而不指出毛病缺点,你们这么多年来首先没有遇到佛法,现在遇到佛法又不精进,确实非常非常可惜。因此,大家理当用一切时间来精进修持,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

  在精进的过程中,第五品所讲的正念很重要,我们随时都要自我警策:“我是一个修行人,已经受过大乘戒律,必须要精进,不能跟这些人一起散乱。”若要此心态永远保持下去,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离上师。《札嘎山法》中说:“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假如不具足这种因缘,有些大德说,那绝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按照《毗奈耶经》的要求,修行人入门之后,最少十年不能离开上师。但现在的有些人,刚刚遇到一个上师,上师稍微指点一下,就马上到别处去实修,这种修行是不会成功的。因此,若想修行的境界得以增长,希望大家不要离开上师。

  实在没这个因缘的话,现在的科技非常发达,那每天不要离开上师的殊胜教言,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用正念来约束自己。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修行人当日夜不放逸,以正知正念观察自相续。”每个人应该为自己设置一套监控设施,看看白天做了什么、晚上做了什么,经常总结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境界才会越来越高。

  为了完成利益众生的道业,心相续的改变是每个修行人的目标,为圆满此目标而精勤努力,利根者在短暂的时间中也能解脱。如宋朝的莹珂法师,念佛三天就获得了往生。他是一位出家人,不守寺院的清规,破戒造作罪业。但他有一个好处,就是深信因果,想到自己所作所为必堕地狱,就生大恐怖,请教别人自己还有没有救。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后痛哭流涕,有很深的感动。于是发心求生净土,把寮房关起来,不吃不喝,一句佛号念到底,拼命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

  阿弥陀佛告诉他:“你还有十年阳寿,好好修行,临命终时我来接你。”莹珂就向阿弥陀佛请求:“我劣根性很重,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么强,再活十年的话,不晓得又造多少罪,有没有往生的把握也很难说。十年寿命我不要了,现在就跟您走。”阿弥陀佛听了他的话,点点头同意:“好!那我三天以后来接你。”(这是净土宗老法师讲的公案,应该会有确凿的来源。不过,有些净土宗法师说,密宗的一生成佛不合理,我想问一句:“如果密宗一生成佛不合理,那净土宗三天往生难道合理吗?”)

  莹珂把寮房打开,兴高采烈地向全寺宣布,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接他往生。寺里的人都认为他发神经,这样一个恶人,怎么可能三天往生?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换了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做准备。大家开始都不理解,但后来在念佛堂中,他念了几声佛号后,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接我,我要跟他去了。”说完,就走了。

  所以,如果下了特别大的决心,前世的因缘又比较殊胜,尽管即生中造了一些恶业,但也有解脱的机会。有些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我以前杀过很多众生,当过什么样的坏人,不要说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解脱。”始终自暴自弃,抱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其实这大可不必,就像《净土教言》中所言,只要依靠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发愿力,定有机会获得解脱。反之,即使你修行很好、智慧不错,从来也没造过恶业,但若有了傲慢心,不精进的话,永远不可能得到成就。所以,精进在世间、出世间中相当关键。我们有些道友非常精进,一边发心,一边闻思修行,最后考得怎么样,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有些人的智慧并不是那么高,但因为太精进了,就能超越很多人。

  当然,凡夫人没有懒惰是不可能的,我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只有自己才最清楚,只不过没有互相沟通而已。若以圣者的慧眼来观察,每个人心里产生的烦恼,不要说我们自己,甚至诸佛菩萨可能也有不同的感觉。但是诸佛菩萨知道,这种心只是暂时的显现,它有好转的能力和因缘。所以大家在学佛时,应该精进一点,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精进不会让你失去什么!

  辛三、主宰自己: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反反复复地观察思考,并忆念第四品所讲的不放逸(如观想烦恼过患而不放逸、观想人身难得而不放逸),在行事过程中,努力振作精神,以欢喜心而行持。

  无论是听课、绕佛塔、诵经典、放生,做任何一件善事时,前提最好是自觉行持,以欢喜心去做。我昨天问有些修经堂的道友累不累,个别道友说:“您不要天天说我们很累,能做这件事情,在有生之年中是最快乐的,虽然身体有点累,但心里非常高兴。”应该有这种欢喜心!假如经常说:“我好累啊,我好苦啊!活在人间真没意思!”天天愁眉苦脸,不是抱怨自己,就是嗔怪他人,那么做任何事都相当困难,成功率也会很低。但若你对事情充满信心、充满欢喜心,则能做到事半功倍,迅速圆满善法。

  其实,真正很累、很可怜的人,就是杀场里的屠夫,他们每天杀那么多众生,真的非常可怜。而我们所做的这些善事,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益,既然如此,就应该高高兴兴,不要心烦意乱,整天看这个不顺眼,跟那个有矛盾。在这个世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详细观察,是比较复杂的。不要说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一起合作,就算是一家人,彼此的想法不同、爱好不同、心态不同,很多观点也合不拢,发生矛盾冲突是正常现象,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上师如意宝讲过:“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观察自己的心,若是无记心或恶心,就干脆不做,若是善心就一定要做。去做的话,前前后后要考虑周到——这样做会不会半途而废,最后会不会成了自私自利的心。决定完以后,做的时候一定要用欢喜心。”上师每次要求大家做一些善事时,都要以欢喜心来摄持,这一点非常重要。《法华经》云:“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我们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众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有欢喜心、爱心、恭敬心,假如有了这三种心,则肯定有非常大的意义。

  有些善事依靠精进,也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影尘回忆录》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说:“见月律师,虽是中兴律宗的一代祖师,可是在他的叙述中,并没提过自己怎样享受、怎样露脸,完全是说为法怎样受罪、怎样吃苦、怎样受委曲忍耐。同时也没提出什么理论来叫人行持,完全是以身作则。可是他在字里行间,已暗示后人:要想做出世间的大业…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一十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