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立下堅定的誓言非常重要。有些人出家或者受居士戒時,發露忏悔以往的罪業,立誓今後一定要改變,有了這種堅定的誓言後,很多行爲與過去大相徑庭。在我們學院裏,也有些聞思成績相當好的人,以前在社會上混得很厲害,周圍的環境比較可怕,但現在通過學佛以後,跟過去相比起來,自己也覺得有天壤之別。
其實,一個人的心能不能轉變,關鍵在于自己是否堅強,如果堅強的話,心是可以轉變過來的——依靠上師的加持和自己的精進,以往特別散亂的,後來對學法很有興趣;以往行爲相當不如法,後來變成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這種情況不可勝數。從印度大成就者、密宗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可以看出,有些人當過妓女、獵人、屠夫,後來通過上師的加持和佛法的感化,心態逐漸轉變過來,在曆史上成了非常偉大的成就者。
學習這一品以後,我們應該注意幾個問題:一是不要散亂于無意義的劣事;二是不要輕視自己,應該對自己充滿信心;最關鍵的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聽說你們昨天買了很多鬧鍾,等一會兒下完課後,回去好好琢磨琢磨,看每天的時間怎麼安排。有時候我很想去每個人的家裏看看,估計有人會把鬧鍾調在4:55。這些人是很壞的,剛醒過來迷迷糊糊的,連臉都來不及洗,聽課恐怕是不行的!
壬叁、成辦同品之事(違品是懶惰,同品就是精進):
故于一切時,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師,圓成正道業。
總之,在任何時候,都要精進地修持正念。護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師,通過這種方式,能圓滿我們菩提正道的事業。
此處總結了上述的所有道理。不管是春夏秋冬、白天晚上,我們都要有一顆精進的心,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精勤地護持正念。有些人呆在家裏或者跟道友在一起,還算是比較可以,然而一旦出差,離開這種環境,就和不學佛的人同流合汙,原來的道心一敗塗地。
那天有個人說:“堪布,您不要對大城市的人要求太高了,我們這些人確確實實太忙了。”他唯一的理由就是太忙了。其實人生中散亂的事情非常多,如果一直要做,那永遠也做不完。所以忙還是不忙,完全由自己來決定。當然,我也發現他們特別忙,沒有條件的人,爲了錢財而奔波,有條件的人,爲了享受而操勞。在家人瑣事本來比較多,光是照顧家庭就有一大堆麻煩,若以出家人的標准來要求他們,這是不現實的。但我也並沒有這樣,現在外面學習《入行論》,一個禮拜聽兩堂課,基本就能趕得上進度。假如這還接受不了,覺得要求太嚴了,那幹脆退出來好一點,你可以全天候地去散亂。可是,在短暫的人生中,這種學習機會又有多少呢?自己不得不考慮。
《現觀莊嚴論》雲:“不耽著不疲,周遍攝持道。”裏面講了叁種精進,對治上面的叁種懶惰。不耽著精進,斷除耽著惡事懶惰;不疲厭精進,斷除同惡懶惰;諸道攝持精進,斷除自輕淩懶惰。如果沒有這些精進,住在大城市裏肯定每天瑣事纏身,甚至住在山洞裏閉關的人,也可能天天放錄音機。(現在很多地方都有信號,我有時候擔心,閉關的人拿著一個手機,天天往外打電話。)魔王波旬將貪嗔癡、散亂懈怠等煩惱毒箭,天天不斷地射向我們,如果沒有控製能力,散亂時時都有、處處都是。
所以每個人應該調整自己的身心,如果整天找理由,我覺得也沒必要。若對你們不負責任,我每天念一點忏悔咒,不講這些也可以。但若互相說個好話,而不指出毛病缺點,你們這麼多年來首先沒有遇到佛法,現在遇到佛法又不精進,確實非常非常可惜。因此,大家理當用一切時間來精進修持,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
在精進的過程中,第五品所講的正念很重要,我們隨時都要自我警策:“我是一個修行人,已經受過大乘戒律,必須要精進,不能跟這些人一起散亂。”若要此心態永遠保持下去,唯一的方法就是不離上師。《劄嘎山法》中說:“我們這些初學者,應當像諺語中所說的“小孩拉著母親的衣襟”一樣,瞬間也不離開上師。”假如不具足這種因緣,有些大德說,那絕不能離開上師的教言。按照《毗奈耶經》的要求,修行人入門之後,最少十年不能離開上師。但現在的有些人,剛剛遇到一個上師,上師稍微指點一下,就馬上到別處去實修,這種修行是不會成功的。因此,若想修行的境界得以增長,希望大家不要離開上師。
實在沒這個因緣的話,現在的科技非常發達,那每天不要離開上師的殊勝教言,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用正念來約束自己。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修行人當日夜不放逸,以正知正念觀察自相續。”每個人應該爲自己設置一套監控設施,看看白天做了什麼、晚上做了什麼,經常總結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樣,境界才會越來越高。
爲了完成利益衆生的道業,心相續的改變是每個修行人的目標,爲圓滿此目標而精勤努力,利根者在短暫的時間中也能解脫。如宋朝的瑩珂法師,念佛叁天就獲得了往生。他是一位出家人,不守寺院的清規,破戒造作罪業。但他有一個好處,就是深信因果,想到自己所作所爲必墮地獄,就生大恐怖,請教別人自己還有沒有救。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後痛哭流涕,有很深的感動。于是發心求生淨土,把寮房關起來,不吃不喝,一句佛號念到底,拼命念了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好好修行,臨命終時我來接你。”瑩珂就向阿彌陀佛請求:“我劣根性很重,五欲六塵的誘惑這麼強,再活十年的話,不曉得又造多少罪,有沒有往生的把握也很難說。十年壽命我不要了,現在就跟您走。”阿彌陀佛聽了他的話,點點頭同意:“好!那我叁天以後來接你。”(這是淨土宗老法師講的公案,應該會有確鑿的來源。不過,有些淨土宗法師說,密宗的一生成佛不合理,我想問一句:“如果密宗一生成佛不合理,那淨土宗叁天往生難道合理嗎?”)
瑩珂把寮房打開,興高采烈地向全寺宣布,叁天之後阿彌陀佛接他往生。寺裏的人都認爲他發神經,這樣一個惡人,怎麼可能叁天往生?到了第叁天,他洗了澡,換了新衣服,高高興興地做准備。大家開始都不理解,但後來在念佛堂中,他念了幾聲佛號後,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接我,我要跟他去了。”說完,就走了。
所以,如果下了特別大的決心,前世的因緣又比較殊勝,盡管即生中造了一些惡業,但也有解脫的機會。有些人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我以前殺過很多衆生,當過什麼樣的壞人,不要說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不會解脫。”始終自暴自棄,抱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其實這大可不必,就像《淨土教言》中所言,只要依靠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發願力,定有機會獲得解脫。反之,即使你修行很好、智慧不錯,從來也沒造過惡業,但若有了傲慢心,不精進的話,永遠不可能得到成就。所以,精進在世間、出世間中相當關鍵。我們有些道友非常精進,一邊發心,一邊聞思修行,最後考得怎麼樣,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有些人的智慧並不是那麼高,但因爲太精進了,就能超越很多人。
當然,凡夫人沒有懶惰是不可能的,我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只有自己才最清楚,只不過沒有互相溝通而已。若以聖者的慧眼來觀察,每個人心裏産生的煩惱,不要說我們自己,甚至諸佛菩薩可能也有不同的感覺。但是諸佛菩薩知道,這種心只是暫時的顯現,它有好轉的能力和因緣。所以大家在學佛時,應該精進一點,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精進不會讓你失去什麼!
辛叁、主宰自己:
爲令堪衆善,應于行事前,
憶教不放逸,振奮歡喜行。
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反反複複地觀察思考,並憶念第四品所講的不放逸(如觀想煩惱過患而不放逸、觀想人身難得而不放逸),在行事過程中,努力振作精神,以歡喜心而行持。
無論是聽課、繞佛塔、誦經典、放生,做任何一件善事時,前提最好是自覺行持,以歡喜心去做。我昨天問有些修經堂的道友累不累,個別道友說:“您不要天天說我們很累,能做這件事情,在有生之年中是最快樂的,雖然身體有點累,但心裏非常高興。”應該有這種歡喜心!假如經常說:“我好累啊,我好苦啊!活在人間真沒意思!”天天愁眉苦臉,不是抱怨自己,就是嗔怪他人,那麼做任何事都相當困難,成功率也會很低。但若你對事情充滿信心、充滿歡喜心,則能做到事半功倍,迅速圓滿善法。
其實,真正很累、很可憐的人,就是殺場裏的屠夫,他們每天殺那麼多衆生,真的非常可憐。而我們所做的這些善事,對今生來世都有利益,既然如此,就應該高高興興,不要心煩意亂,整天看這個不順眼,跟那個有矛盾。在這個世間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若詳細觀察,是比較複雜的。不要說素不相識的兩個人一起合作,就算是一家人,彼此的想法不同、愛好不同、心態不同,很多觀點也合不攏,發生矛盾沖突是正常現象,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上師如意寶講過:“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觀察自己的心,若是無記心或惡心,就幹脆不做,若是善心就一定要做。去做的話,前前後後要考慮周到——這樣做會不會半途而廢,最後會不會成了自私自利的心。決定完以後,做的時候一定要用歡喜心。”上師每次要求大家做一些善事時,都要以歡喜心來攝持,這一點非常重要。《法華經》雲:“爲一切衆生,歡喜而愛敬。”我們做事情的目的就是爲衆生,在做的過程中,要有歡喜心、愛心、恭敬心,假如有了這叁種心,則肯定有非常大的意義。
有些善事依靠精進,也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影塵回憶錄》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說:“見月律師,雖是中興律宗的一代祖師,可是在他的敘述中,並沒提過自己怎樣享受、怎樣露臉,完全是說爲法怎樣受罪、怎樣吃苦、怎樣受委曲忍耐。同時也沒提出什麼理論來叫人行持,完全是以身作則。可是他在字裏行間,已暗示後人:要想做出世間的大業…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一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