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一十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必须在种种艰苦生活中挣扎,在种种拂逆的环境里奋力。

  俗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出家人为的是了生脱死、住持正法,令佛法久住于世,利益众生,并不是为享受而来,也不是为露脸而来。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绝不能肩荷如来家业;没有斩钉截铁的毅力,绝不能成就出世道果。”

  这一段教言真的很感人,大家在做事情时,也应该懂得怎么做。现在有些发心人员,每天都在默默地奉献,他们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人们根本不知道。那天有位居士激动地说:“我回去之后,一定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法本、光盘等学习资料来之不易,里面有包括您在内很多人的心血!”(我原来认为自己是主要的,结果她说“包括您在内”。)

  的确如此,那天我去了做法本的工厂,看到一本书有好多工序,一道一道的,很多工人的手都裂了。你们有些人每次拿到法本时,觉得“今天来一本,明天又来一本,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其实它的来源是很不容易的,先要做,做完后装订,装订好后根据需要量而运送……在整个过程中,有多少人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但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做,最后获得的是什么?就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转变。倘若你们的修行真有转变,我想在座的很多道友,“包括我在内”都是愿意付出的!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就像轻盈的柳絮随风飘送、来去自如一样,我们的身心如果调柔,为欢喜心所带动,那么一切善事轻而易举即可成办。

  人的心态很重要,禅宗这样认为,密宗也是这样认为,所以大家先要认识自己的心,尽量不要被烦恼控制,每天都是苦不堪言。虽然《中观宝鬘论释》说轮回是痛苦的自性,快乐只是暂时的、虚伪的,这方面讲了很多理由;《中观四百论》也讲轮回的本性是一种痛苦;诸高僧大德在教言里,也一再宣说轮回痛苦。在这样的痛苦中,心完全快乐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佛法,心的欢喜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所感受。

  很多人在没有学佛时,对生活、感情等乱七八糟的事情非常执著,为此流过的眼泪若积在一处,不敢说有大海那么多,但一碗可能没问题,爱哭的人甚至有一大锅。这样的话,懒惰的人就不用提水了。(听说有些人特别懒,不愿意到很远的地方去提水,节约水的方法多种多样。)

  假如心没有快乐,很多事情都难以成办。现在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对心情进行各种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心情的放松愉悦很重要,若想长命百岁,就不能有焦虑、牵挂,不然对寿命有一定的损害。所以老年人想长寿的话,不要天天想这个、想那个,执著这个、执著那个,而应春夏秋冬都很开心,时时处于快乐的状态,就像那天所讲的禅宗教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这样的心情下,做什么善事都会很欢喜,而且功德也非常大。

  法王如意宝在解释此颂时,提起他老人家的一段有趣经历:在文革期间,有个非常愚笨的领导,给法王等一群高僧大德解释革命语录,其中有句话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个领导说:“你们知道吧,人总有一天会死,你们也死,我也死。死了以后,有些尸体特别重,就像泰山一样——所谓泰山,是我们附近的这座山。有些尸体特别轻,轻得像柳絮一样。鸿毛指的是柳絮,柳絮知道吗?就是秋天被风吹动的那个柳絮。”后来法王一直笑。

  这些愚笨的人,真的没有惭愧心,在法王这样精通世出世间的大德面前,还如此大言不惭。那个人的水平很低,读的时候也磕磕巴巴,但在那个年代,他成了积极分子的领导,一会儿给法王发脾气,一会儿批斗他们,说:“知道吗?这个语录是很深的,一定要给我好好背诵!”(众笑)所以,我们讲《入行论》的时候,千万不要这样解释错了。

  假如对善法有了欢喜心,做什么事情都很自在、很方便、很容易,否则会经常产生放弃退怯的念头。有些人去听课时,看到下雨了,就满肚子牢骚:“下雨还要去听课,多累呀!最好什么课都不用听,呆在家里多开心!”对他来讲,听课完全是一种压力,这是修习善法最大的障碍。

  我在这么多年来,凡是去一个上师面前听法,都有一种欢喜心,可能也是跟前世的习气有关吧。平时接触领导做一些世间交谈,心里还是有一定顾虑,事后感觉非常累。而听闻佛法的话,不管那个上师讲得好不好,一听说今天是去听法,不是其他的事情,自己马上就精神振奋、非常快乐。在这样的心态下,做什么都会得心应手。而有些人像被关在监狱里一样,天天想着什么时候得到释放,以此心态来闻思修行,绝对不会成功的。

  当然,行持善法要有欢喜心,行持恶法不要有兴趣。有些高僧大德由于往昔的串习力,凡是造恶业的事情,自己从不愿意参与。我们学院有一位大德,每当听到别人说过失或讲些无聊的话时,他脸色马上变了,就不说话了。而一提起弘法利生的事业、大乘佛法的教言,他就兴高采烈,立即打开话匣子。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其实人的性格还是跟习气和素质很有关系。所以,大家行持善法要兴致勃勃,造恶业尽量不要有很大兴趣,一旦产生恶念,当下要励力忏悔。

  好,《精进品》已经讲完了。非常非常希望大家精进,不要懒惰,如果有了精进,学佛一定会成功的!

  〖第七品释终〗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一十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