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P28

  ..续本文上一页祇劫。

   那么由然灯如来,再到这个圣观如来,这是第三个阿僧祇劫。那么第三个阿僧祇劫,他经过七万七千佛。

   第一个阿僧祇劫是七万五千,第二个是七万六千,第三个是七万七千五百个佛。那么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这叫三大阿僧祇劫,他修成佛的。那么这个我相信以前也没有讲过,现在才给你们讲出来,这叫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说「我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得值」,也就是值遇,也就是遇着。遇着多少呢?这回说得更多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诸佛。「悉皆供养承事」:那么这每一尊佛,释迦牟尼佛都供养他,承事他。「承」,就是奉承而服侍,好像服劳执役,这个种种之类的。「无空过者」:哪一位佛,他也没有说空空的就过去,而不供养;都供养。

   「若复有人」:假使要再有人,「于后末世」:在这个后来,末法的时候,「能受持读诵此经」:能以心受此经,身持此经,能以对着本子来读,离开本子来诵这个经典,「所得功德」:他所得的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我在以前三大阿僧祇劫,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诸佛呀,那个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百分之中,也不及其中的一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乃至于,用这个算数,用这个譬喻来比喻,也比方不出来那么多的功德。所以,我虽然供养过那么多的诸佛,那么大的功德,将来末法的时候有人,祗能受持读诵这个经的功德,就比我那个功德,高出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倍数。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须菩提」,你应该要知道,假设这世界上有受持五戒修行十善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于后末世」:在这个将来末法的时候,「有(能)受持读诵此经」:有,能受持读诵这部《金刚经》。「所得功德」:他所得的这种功德,「我若具说者」:我,如果详细完全把它说出来,「或有人闻」:或者有一个人听见我这赞叹这个经的功德,「心则狂乱」:他的心里不但不信,而且发起狂乱来了,发起狂乱就狐疑不信。

   「狐疑」:怎么叫狐疑呢?因为这个狐,是一种兽类,就是狐狸。这种兽类,牠表现得很聪明,实际上牠是很愚痴的。那么这种兽类对一切的事故、事物,牠都生一种怀疑。那么最显著的一种怀疑是甚么呢?牠在这个渡河涉冰的时候,这个冰--在北方冬天,这个河上都结冰--那么这个狐狸要是从这个冰上边走过的时候,牠走一步就听一听;走一步,听一听。听一听甚么呢?听一听这个冰是不是不坚固?是不是,这个冰这个力量受不住牠这个身体,会把这个冰踩破了。所以牠渡河就这样子。凡事,牠都怀疑,不相信,这叫狐疑不信。「须菩提」:须菩提!你要知道,「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你应该知道,这实相般若的妙义,它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这种妙处你想象不到的。可是,它这种果报亦不可思议!那么如果没有善根的人,你听见这个经典就会不生信心。为甚么不生信心?就因为他善根薄弱。所以这种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B17.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当尔之时,就是佛说这个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个时候。这个须菩提,就对佛说了;须菩提听见佛这样赞叹这个经的功德,于是乎就又请问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发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心,「云何应住」:他怎么样才能住心?怎么样他才能降心呢?要怎样子令他这个心才能无所住呢?怎么样子才能令他心降伏了呢?要离开相而降伏其心呢?这个,前边也有这么一段经文,但是他那是问的自己怎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自利的。现在呢,是说所有一切人 ,怎么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怎么样降伏这个心,怎样能住这个心。

   「佛告须菩提」:佛告诉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发无上正等正觉这样心的人、这样的人,「当生如是心」:他应该,生出这一种心来。怎么一种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他说,发这种菩萨心哪,就要灭度一切众生,就要去度脱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灭度一切众生已」:他把这一切众生都度完了之后。这个「已」;「已」就是度完了。「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那么在这个菩萨的心里头,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灭度的。为甚么呢?他无所执着。如果要有所执着,那就有了四相了。「何以故。须菩提」:甚么缘故,他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呢?都灭度一切众生已,还没有一个众生是他灭度的呢?「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假设这个度生离相的菩萨、度生离相这一位菩萨,「有我相人相。」怎么叫「有我相」呢?他有一个我能度众生,这就叫有了我相了。怎么叫有人相呢?他说,我能度人,这有了人相了。我能度众生,这是我相了;又我能去度一切的众生,这个众生是我所觉的。那么能有我度、自度、度他这种的相,就变成众生相了。你再要有自觉觉他的这种的心,这就变成了一个寿者相了。所以也没有能度,也没有所度,也没有一个被度的,要不着一切相。所以,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如果有这四相呢,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这他就有所执着啦,不但法没空,人也没空;人也没空,就有我执;法没空,就有法执,所以即非菩萨。「所以者何」呢?所以然的缘故是甚么缘故呢?「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本来是没有一法可得,没有一个法相可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他祗是一个名而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菩提!在你的意思里怎样啊?「如来于然灯佛所」,在这个地方又恐怕一般的众生怀疑,那么既然三藐三菩提、成佛也无法可得,那么为甚么又要发心呢?所以,佛又解释,说,「如来于然灯佛所」:如来我呀,在于然灯佛那个地方,「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说,我在然灯佛给我授记的时候,我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我有法所得吗?「不也。世尊」:这个须菩提,听到前边释迦牟尼佛这种种的议论、种种的发挥、种种的道理,他已经明白这个般若无法可得这种的道理了。所以他说:「不也。世尊。」没有法可得。「如我解佛所说义」:这个「如我」;「如我」,他这没有说是一个决定辞,他就是说好像照着我的意思,来解释佛所说这个道理,他没有敢下这个肯定辞,没有说一定得这样子。这是按照我的看法,是这个样子,那么不知对不对。这里还有一个活动的口气。好像我来解释佛所说这个道理,「佛于然灯佛所」:佛在以前然灯佛那个时候,「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实在无有少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法。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佛言」:释迦牟尼佛听见须菩提这样子的解答之后,所以就说啦,「如是如是」:说,是这样子,须菩提!你是这样子解释法,我也是这样子解释法。「须菩提。实无有法」:这个「实无有法」,是斩钉截铁,说的决定辞,说,实实在在的没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要生出一种怀疑心,以为佛在然灯佛那个时候,有一个甚么秘密的法得到,这是错误的见解。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的时候,没有一种秘密法而得到这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若有法」:假设,须菩提!要有法可得的话,「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假设要有法,我如来得这无上正等正觉的话,「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这个然灯佛,在当时,我在第二个阿僧祇劫遇见然灯佛的时候,他就不会给我授一个记别号。甚么叫授记呢?授记,就是预先授一个记别号,就是好像一个预言似的。说,好啦!你等到来生,一定做一个有钱的人。好像我现在,给某一个弟子授记,说,你今生护法,发这么大的心,你等你来生,一定是很有钱了!这也是一个授记。这是个比喻。

   那么现在这个然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就说,你等到将来的时候,在甚么世界,甚么世界?就娑婆世界,成佛,叫释迦牟尼。这是,给他预先授一个记别号。「则不与我授记」:如果我有少法可得的话,然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了。他就不会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你在来生就做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寂默。能,就是能够不能够那个能;仁,就是仁慈的仁,仁爱的仁。寂默:寂,就是寂然不动的那个寂;默,就是默然不语的那个默:寂默就是不讲话。这个能仁,就是随缘;寂默呢,就是不变。既随缘又不变,既不变又随缘。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动不碍静,静不…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