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碍动。能仁就是一个动;寂默就是个静:动静都在这个定中。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就叫能仁寂默。
「以实无有法」:因为,实实在在地没有法可得。这个「阿耨多罗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法可得这个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果位。为甚么呢?这种果位是自修自证的,不是从外得来的;是你本有的,本来就有的,不要向外驰求。不是说,我们借着外缘,借着外边的力量来,使之自己生存,不是这样的。这是自己修才自己能得。虽然得,但是还毫无所得。因为本来也没有失过,所以也就无所得。「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因为这个,所以然灯佛,他就给我授记,给我授一个记别号。「作是言」:作这样的一个说话。「汝于来世」:说你在这个来生,「当得作佛」;应该成佛了,你的名号就叫释迦牟尼佛。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何以故」:甚么缘故呢?「如来者」:这「如来」两个字即诸法如义,就是,一切诸法都如如不动的这个样子。那么如如不动,又有一个甚么相貌呢?没有一切相貌,所以才说无法可得;你要有法可得,这个法是个甚么样子呢?是个青色的?是黄色,是赤色,是白色的呢?是个长的,是个方的,是个圆的呢?没有名,又没有色,又没有相,所以,这是诸法如义。这诸法如义就是如来一个意思,所以,你要有法可得就不是如义了;你要有法可表也就不是诸法如义了。「若有人言」:假设要再有人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如来得到阿耨三藐三菩提了。「须菩提。实无有法」:实实在在的,我告诉你,无有少法可得,「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无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设你要勉强说,如来有所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话,「于是中」:在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上边,「无实无虚」:也没有一个常法,也没有一个断法,也没有一个真,也没有一个假。那么没有真,没有假,这是中道;中道了义,这个中道实相的般若。「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这个,所以如来又说一切法,虽然是无法可得,可是皆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超出佛法之外。
我才说一切宗教都是佛教,它没有超出到佛教的外边去,因为佛教是包罗万象的。佛法是具足一切法,佛教也具足一切教;佛教里边也产生一切教,这一切的宗教,都是由佛教而产生出来的。那么既然由佛教产生出来的,将来还是还归于佛教。它从此地生出来的,将来还是到这个地方来的。所以现在你不要问他,你是甚么宗教?你是信天主、耶稣?无论信甚么宗教都没有跑出佛教之外。所以,祗管你信去。你信来信去,你走来走去,一定要回来的。所以你看这有多大!佛教也是这样大的,佛法也是这样大。虽然说无法可得,但是还没有一个法不是佛法,没有一种法不是佛法。所以又有甚么法可得呢?「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须菩提,所谓一切法,按着俗谛来讲,这是有一切法。要按着这个真谛来讲呢,「即非一切法」:就没有一切法。要按着中谛、中道来讲,「是故名一切法。」一切都是中道,一切都是了义,所以,「是故名一切法」,祗有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我现在为甚么说这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呢?因为,须菩提,我给你说一个譬喻。「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那么说是,「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听见佛说这一句话,那么他已经明白。他说,「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如来所说这个法身,是大,「则为非大身。」法身是无相的。无相,所以你不能说是他是个大身,「是名大身。」不过也就是依照这个假名,而名为大身而已 。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菩萨亦如是。」说,这个菩萨也就像这样子的。「若作是言」:假设这个菩萨,他作这种的言论、这种的言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他要有一个我,说是,哦!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我应该度脱一切众生。他要有这一个我字的话,则非菩萨,「则不名菩萨。」他就因为有我执。你既然有我执,就不能叫他一个菩萨的名字。「何以故」呢?甚么缘故他不可以叫菩萨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这个菩萨的名字,也是个假名,没有一个实体,没有一个形像可以看得见的,说这是个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给他取个名儿叫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因为这个,所以佛才说一切法,「无我」:应该要无我;没有我就没有我执,没有我相,没有我执;「无人」:也没有人相;「无众生」:也没有众生相;「无寿者」:也没有寿者相:这四相都没有。也就是,我执也空,法执也空,连一个空的执,都空了。要这个我、法、空都没有所执着,没有所执着,才能把这个轮回生死度了。你没有我,就是度过去这个我执;没有人,就也没有一个人相的执着了;没有众生相的执着;也没有寿者相的执着,这就是把这个我执、法执、空执,都断了。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假设菩萨要作这么一种的说法。说甚么呢?「我当庄严佛土」:说,我呀,应该庄严佛土。这也就是不名菩萨。为甚么呢?他还有一个庄严的这个执着存在着,还有一个我执。我是一个能庄严的,那么佛土是所庄严的。前边那个度众生,灭度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我是一个能灭度的,众生是我所灭度的,还有一个能所呢!既然有能所,他没有把我相看空。菩萨,度众生而不着众生之相;不是不着众生之相,而不着菩萨自己这个相。菩萨自己也就是众生之相,所以不着住到自己,也就是不着到众生。那么现在也没有一个能庄严,也没有一个所庄严,就是,做过去,做了就是做了,不需要存一种有功德的心。
好像我们普通的人想做某一种的功德,做过去,不要记得它。不要,哦!这个功德是我做的,这个功德是我能做的,谁受了这个功德。这就是所做的,有能,有所。那么现在菩萨庄严佛土呢,也是要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把它空了。「是不名菩萨」:你要有一个庄严佛土的这个心,不是说不庄严佛土,是庄严而未庄严。就是你庄严佛土了,犹如你没有做这个事情一样,不要有所执着。怎么叫「庄严」呢?「庄严」,就是令这个佛土﹣﹣佛土就是佛的国﹣﹣令佛国,特别的妙好、特别的那么样美丽。好像我们现在用花来供佛,用香来敬佛,用种种的果来供佛,这都叫庄严佛土。一方面说是,这叫供养三宝,另一方面也就可以说是庄严佛土。为甚么呢?在佛前摆上一点花,看着是特别的好看;好看的时候,这就叫庄严。那么庄严佛土呢,就是令佛国家,增很多的光辉,很好看的。所以你要有庄严佛土的心,「是不名菩萨」。你要有这种的执着心,「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呢?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这按照俗谛来说是有所庄严的。按照真谛来讲呢,「即非庄严」。要依照这个圆融无碍的道理来讲,这是一个庄严的名字而已。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在这个佛事门里边,无法不是佛事。随拈一法,无非法界。你就信手拈来,甚么都是法。这叫「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真如性上不立一尘。」真如自性上头,连一个尘点那么多的东西也没有,连一粒微尘也没有。所以说,「佛事门中不舍一法」;「真如性上不立一尘」。「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假设这个菩萨,他能通﹣﹣「通」就是明白,通就是通晓;「达」就是达到这种的境界上;达到这种境界上,甚么境界呢?「无我法」:前边所讲,这都要无我,就没有我执。要明白这个没有我执这种的菩萨,「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如来说,这一类的菩萨才真正是菩萨。
B18 一体同观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现在讲这个五眼。「须菩提。于意云何」: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前边这菩萨没有度众生的相,和没有庄严佛土的相。我们人初发菩萨心,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要有一种执着心。你这个人做功德,祗要你发心,说,我这个是做的功德。你不管,你不用问,对方这个钱是用到甚么地方去了。你做了功德,这就像种地似的,把它种到地下。出不出,这是又要看天时的关系,又看土地的关系,又看这个水份的关系,将来它成长。如果你说,我不种;不种,始终也不会有生长的希望。所以,菩萨发心作功德,祗要去做去,就和种田一样的;你祗要去种田,将来一定就会有收获的。你不要问它收获的时候是多少,看你种的时候是怎么…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