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P29

  ..續本文上一頁礙動。能仁就是一個動;寂默就是個靜:動靜都在這個定中。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就叫能仁寂默。

   「以實無有法」:因爲,實實在在地沒有法可得。這個「阿耨多羅多羅叁藐叁菩提」,沒有法可得這個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果位。爲甚麼呢?這種果位是自修自證的,不是從外得來的;是你本有的,本來就有的,不要向外馳求。不是說,我們借著外緣,借著外邊的力量來,使之自己生存,不是這樣的。這是自己修才自己能得。雖然得,但是還毫無所得。因爲本來也沒有失過,所以也就無所得。「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因爲這個,所以然燈佛,他就給我授記,給我授一個記別號。「作是言」:作這樣的一個說話。「汝于來世」:說你在這個來生,「當得作佛」;應該成佛了,你的名號就叫釋迦牟尼佛。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何以故」:甚麼緣故呢?「如來者」:這「如來」兩個字即諸法如義,就是,一切諸法都如如不動的這個樣子。那麼如如不動,又有一個甚麼相貌呢?沒有一切相貌,所以才說無法可得;你要有法可得,這個法是個甚麼樣子呢?是個青色的?是黃色,是赤色,是白色的呢?是個長的,是個方的,是個圓的呢?沒有名,又沒有色,又沒有相,所以,這是諸法如義。這諸法如義就是如來一個意思,所以,你要有法可得就不是如義了;你要有法可表也就不是諸法如義了。「若有人言」:假設要再有人說,「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說,如來得到阿耨叁藐叁菩提了。「須菩提。實無有法」:實實在在的,我告訴你,無有少法可得,「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無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假設你要勉強說,如來有所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話,「于是中」:在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上邊,「無實無虛」:也沒有一個常法,也沒有一個斷法,也沒有一個真,也沒有一個假。那麼沒有真,沒有假,這是中道;中道了義,這個中道實相的般若。「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爲這個,所以如來又說一切法,雖然是無法可得,可是皆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超出佛法之外。

   我才說一切宗教都是佛教,它沒有超出到佛教的外邊去,因爲佛教是包羅萬象的。佛法是具足一切法,佛教也具足一切教;佛教裏邊也産生一切教,這一切的宗教,都是由佛教而産生出來的。那麼既然由佛教産生出來的,將來還是還歸于佛教。它從此地生出來的,將來還是到這個地方來的。所以現在你不要問他,你是甚麼宗教?你是信天主、耶稣?無論信甚麼宗教都沒有跑出佛教之外。所以,祗管你信去。你信來信去,你走來走去,一定要回來的。所以你看這有多大!佛教也是這樣大的,佛法也是這樣大。雖然說無法可得,但是還沒有一個法不是佛法,沒有一種法不是佛法。所以又有甚麼法可得呢?「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須菩提,所謂一切法,按著俗谛來講,這是有一切法。要按著這個真谛來講呢,「即非一切法」:就沒有一切法。要按著中谛、中道來講,「是故名一切法。」一切都是中道,一切都是了義,所以,「是故名一切法」,祗有一個假名而已。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我現在爲甚麼說這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呢?因爲,須菩提,我給你說一個譬喻。「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那麼說是,「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聽見佛說這一句話,那麼他已經明白。他說,「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如來所說這個法身,是大,「則爲非大身。」法身是無相的。無相,所以你不能說是他是個大身,「是名大身。」不過也就是依照這個假名,而名爲大身而已 。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說,「菩薩亦如是。」說,這個菩薩也就像這樣子的。「若作是言」:假設這個菩薩,他作這種的言論、這種的言說,「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他要有一個我,說是,哦!我應該滅度一切衆生,我應該度脫一切衆生。他要有這一個我字的話,則非菩薩,「則不名菩薩。」他就因爲有我執。你既然有我執,就不能叫他一個菩薩的名字。「何以故」呢?甚麼緣故他不可以叫菩薩呢?須菩提,你應該知道,「實無有法。名爲菩薩。」這個菩薩的名字,也是個假名,沒有一個實體,沒有一個形像可以看得見的,說這是個菩薩,「實無有法。名爲菩薩。」給他取個名兒叫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因爲這個,所以佛才說一切法,「無我」:應該要無我;沒有我就沒有我執,沒有我相,沒有我執;「無人」:也沒有人相;「無衆生」:也沒有衆生相;「無壽者」:也沒有壽者相:這四相都沒有。也就是,我執也空,法執也空,連一個空的執,都空了。要這個我、法、空都沒有所執著,沒有所執著,才能把這個輪回生死度了。你沒有我,就是度過去這個我執;沒有人,就也沒有一個人相的執著了;沒有衆生相的執著;也沒有壽者相的執著,這就是把這個我執、法執、空執,都斷了。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假設菩薩要作這麼一種的說法。說甚麼呢?「我當莊嚴佛土」:說,我呀,應該莊嚴佛土。這也就是不名菩薩。爲甚麼呢?他還有一個莊嚴的這個執著存在著,還有一個我執。我是一個能莊嚴的,那麼佛土是所莊嚴的。前邊那個度衆生,滅度一切衆生,也是這樣的。我是一個能滅度的,衆生是我所滅度的,還有一個能所呢!既然有能所,他沒有把我相看空。菩薩,度衆生而不著衆生之相;不是不著衆生之相,而不著菩薩自己這個相。菩薩自己也就是衆生之相,所以不著住到自己,也就是不著到衆生。那麼現在也沒有一個能莊嚴,也沒有一個所莊嚴,就是,做過去,做了就是做了,不需要存一種有功德的心。

   好像我們普通的人想做某一種的功德,做過去,不要記得它。不要,哦!這個功德是我做的,這個功德是我能做的,誰受了這個功德。這就是所做的,有能,有所。那麼現在菩薩莊嚴佛土呢,也是要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把它空了。「是不名菩薩」:你要有一個莊嚴佛土的這個心,不是說不莊嚴佛土,是莊嚴而未莊嚴。就是你莊嚴佛土了,猶如你沒有做這個事情一樣,不要有所執著。怎麼叫「莊嚴」呢?「莊嚴」,就是令這個佛土﹣﹣佛土就是佛的國﹣﹣令佛國,特別的妙好、特別的那麼樣美麗。好像我們現在用花來供佛,用香來敬佛,用種種的果來供佛,這都叫莊嚴佛土。一方面說是,這叫供養叁寶,另一方面也就可以說是莊嚴佛土。爲甚麼呢?在佛前擺上一點花,看著是特別的好看;好看的時候,這就叫莊嚴。那麼莊嚴佛土呢,就是令佛國家,增很多的光輝,很好看的。所以你要有莊嚴佛土的心,「是不名菩薩」。你要有這種的執著心,「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呢?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這按照俗谛來說是有所莊嚴的。按照真谛來講呢,「即非莊嚴」。要依照這個圓融無礙的道理來講,這是一個莊嚴的名字而已。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在這個佛事門裏邊,無法不是佛事。隨拈一法,無非法界。你就信手拈來,甚麼都是法。這叫「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真如性上不立一塵。」真如自性上頭,連一個塵點那麼多的東西也沒有,連一粒微塵也沒有。所以說,「佛事門中不舍一法」;「真如性上不立一塵」。「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假設這個菩薩,他能通﹣﹣「通」就是明白,通就是通曉;「達」就是達到這種的境界上;達到這種境界上,甚麼境界呢?「無我法」:前邊所講,這都要無我,就沒有我執。要明白這個沒有我執這種的菩薩,「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如來說,這一類的菩薩才真正是菩薩。

   B18 一體同觀第十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現在講這個五眼。「須菩提。于意雲何」: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前邊這菩薩沒有度衆生的相,和沒有莊嚴佛土的相。我們人初發菩薩心,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要有一種執著心。你這個人做功德,祗要你發心,說,我這個是做的功德。你不管,你不用問,對方這個錢是用到甚麼地方去了。你做了功德,這就像種地似的,把它種到地下。出不出,這是又要看天時的關系,又看土地的關系,又看這個水份的關系,將來它成長。如果你說,我不種;不種,始終也不會有生長的希望。所以,菩薩發心作功德,祗要去做去,就和種田一樣的;你祗要去種田,將來一定就會有收獲的。你不要問它收獲的時候是多少,看你種的時候是怎麼…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