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P28

  ..續本文上一頁祇劫。

   那麼由然燈如來,再到這個聖觀如來,這是第叁個阿僧祇劫。那麼第叁個阿僧祇劫,他經過七萬七千佛。

   第一個阿僧祇劫是七萬五千,第二個是七萬六千,第叁個是七萬七千五百個佛。那麼經過這麼長的時間,這叫叁大阿僧祇劫,他修成佛的。那麼這個我相信以前也沒有講過,現在才給你們講出來,這叫叁大阿僧祇劫。

   所以說「我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得值」,也就是值遇,也就是遇著。遇著多少呢?這回說得更多了,「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那麼多的諸佛。「悉皆供養承事」:那麼這每一尊佛,釋迦牟尼佛都供養他,承事他。「承」,就是奉承而服侍,好像服勞執役,這個種種之類的。「無空過者」:哪一位佛,他也沒有說空空的就過去,而不供養;都供養。

   「若複有人」:假使要再有人,「于後末世」:在這個後來,末法的時候,「能受持讀誦此經」:能以心受此經,身持此經,能以對著本子來讀,離開本子來誦這個經典,「所得功德」:他所得的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于我在以前叁大阿僧祇劫,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那麼多的諸佛呀,那個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百分之中,也不及其中的一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乃至于,用這個算數,用這個譬喻來比喻,也比方不出來那麼多的功德。所以,我雖然供養過那麼多的諸佛,那麼大的功德,將來末法的時候有人,祗能受持讀誦這個經的功德,就比我那個功德,高出百千萬億那麼多的倍數。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須菩提」,你應該要知道,假設這世界上有受持五戒修行十善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于後末世」:在這個將來末法的時候,「有(能)受持讀誦此經」:有,能受持讀誦這部《金剛經》。「所得功德」:他所得的這種功德,「我若具說者」:我,如果詳細完全把它說出來,「或有人聞」:或者有一個人聽見我這贊歎這個經的功德,「心則狂亂」:他的心裏不但不信,而且發起狂亂來了,發起狂亂就狐疑不信。

   「狐疑」:怎麼叫狐疑呢?因爲這個狐,是一種獸類,就是狐狸。這種獸類,牠表現得很聰明,實際上牠是很愚癡的。那麼這種獸類對一切的事故、事物,牠都生一種懷疑。那麼最顯著的一種懷疑是甚麼呢?牠在這個渡河涉冰的時候,這個冰--在北方冬天,這個河上都結冰--那麼這個狐狸要是從這個冰上邊走過的時候,牠走一步就聽一聽;走一步,聽一聽。聽一聽甚麼呢?聽一聽這個冰是不是不堅固?是不是,這個冰這個力量受不住牠這個身體,會把這個冰踩破了。所以牠渡河就這樣子。凡事,牠都懷疑,不相信,這叫狐疑不信。「須菩提」:須菩提!你要知道,「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你應該知道,這實相般若的妙義,它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這種妙處你想象不到的。可是,它這種果報亦不可思議!那麼如果沒有善根的人,你聽見這個經典就會不生信心。爲甚麼不生信心?就因爲他善根薄弱。所以這種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

   B17.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佛說這個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這個時候。這個須菩提,就對佛說了;須菩提聽見佛這樣贊歎這個經的功德,于是乎就又請問佛,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他發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心,「雲何應住」:他怎麼樣才能住心?怎麼樣他才能降心呢?要怎樣子令他這個心才能無所住呢?怎麼樣子才能令他心降伏了呢?要離開相而降伏其心呢?這個,前邊也有這麼一段經文,但是他那是問的自己怎樣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自利的。現在呢,是說所有一切人 ,怎麼樣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怎麼樣降伏這個心,怎樣能住這個心。

   「佛告須菩提」:佛告訴須菩提,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發無上正等正覺這樣心的人、這樣的人,「當生如是心」:他應該,生出這一種心來。怎麼一種心呢?「我應滅度一切衆生」:他說,發這種菩薩心哪,就要滅度一切衆生,就要去度脫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滅度一切衆生已」:他把這一切衆生都度完了之後。這個「已」;「已」就是度完了。「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那麼在這個菩薩的心裏頭,沒有一個衆生是他所滅度的。爲甚麼呢?他無所執著。如果要有所執著,那就有了四相了。「何以故。須菩提」:甚麼緣故,他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呢?都滅度一切衆生已,還沒有一個衆生是他滅度的呢?「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假設這個度生離相的菩薩、度生離相這一位菩薩,「有我相人相。」怎麼叫「有我相」呢?他有一個我能度衆生,這就叫有了我相了。怎麼叫有人相呢?他說,我能度人,這有了人相了。我能度衆生,這是我相了;又我能去度一切的衆生,這個衆生是我所覺的。那麼能有我度、自度、度他這種的相,就變成衆生相了。你再要有自覺覺他的這種的心,這就變成了一個壽者相了。所以也沒有能度,也沒有所度,也沒有一個被度的,要不著一切相。所以,度一切衆生而實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

   如果有這四相呢,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這他就有所執著啦,不但法沒空,人也沒空;人也沒空,就有我執;法沒空,就有法執,所以即非菩薩。「所以者何」呢?所以然的緣故是甚麼緣故呢?「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本來是沒有一法可得,沒有一個法相可得。「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他祗是一個名而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菩提!在你的意思裏怎樣啊?「如來于然燈佛所」,在這個地方又恐怕一般的衆生懷疑,那麼既然叁藐叁菩提、成佛也無法可得,那麼爲甚麼又要發心呢?所以,佛又解釋,說,「如來于然燈佛所」:如來我呀,在于然燈佛那個地方,「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說,我在然燈佛給我授記的時候,我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我有法所得嗎?「不也。世尊」:這個須菩提,聽到前邊釋迦牟尼佛這種種的議論、種種的發揮、種種的道理,他已經明白這個般若無法可得這種的道理了。所以他說:「不也。世尊。」沒有法可得。「如我解佛所說義」:這個「如我」;「如我」,他這沒有說是一個決定辭,他就是說好像照著我的意思,來解釋佛所說這個道理,他沒有敢下這個肯定辭,沒有說一定得這樣子。這是按照我的看法,是這個樣子,那麼不知對不對。這裏還有一個活動的口氣。好像我來解釋佛所說這個道理,「佛于然燈佛所」:佛在以前然燈佛那個時候,「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實在無有少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佛言」:釋迦牟尼佛聽見須菩提這樣子的解答之後,所以就說啦,「如是如是」:說,是這樣子,須菩提!你是這樣子解釋法,我也是這樣子解釋法。「須菩提。實無有法」:這個「實無有法」,是斬釘截鐵,說的決定辭,說,實實在在的沒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不要生出一種懷疑心,以爲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候,有一個甚麼秘密的法得到,這是錯誤的見解。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的時候,沒有一種秘密法而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的。「須菩提。若有法」:假設,須菩提!要有法可得的話,「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假設要有法,我如來得這無上正等正覺的話,「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這個然燈佛,在當時,我在第二個阿僧祇劫遇見然燈佛的時候,他就不會給我授一個記別號。甚麼叫授記呢?授記,就是預先授一個記別號,就是好像一個預言似的。說,好啦!你等到來生,一定做一個有錢的人。好像我現在,給某一個弟子授記,說,你今生護法,發這麼大的心,你等你來生,一定是很有錢了!這也是一個授記。這是個比喻。

   那麼現在這個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就說,你等到將來的時候,在甚麼世界,甚麼世界?就娑婆世界,成佛,叫釋迦牟尼。這是,給他預先授一個記別號。「則不與我授記」:如果我有少法可得的話,然燈佛就不給我授記了。他就不會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你在來生就做佛,「號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寂默。能,就是能夠不能夠那個能;仁,就是仁慈的仁,仁愛的仁。寂默:寂,就是寂然不動的那個寂;默,就是默然不語的那個默:寂默就是不講話。這個能仁,就是隨緣;寂默呢,就是不變。既隨緣又不變,既不變又隨緣。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動不礙靜,靜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