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你打开仓库门,这个珠宝一粒都没有了。他的父亲就慌起来了,说这个珠宝被谁都给抢去了呢?我们这么多的财宝现在都没有了,生这个小孩子有甚么用呢?于是乎就去占卦。
因为他一生出来,这个财宝都没有了,叫「空生」,空了。去这一占卦,叫占卦的人给一算;一算,说这个小孩生出来,既善且吉,好得很!既善且吉,所以又叫「善吉」。那么等到过了七天之后,他这一百零八个仓库的珠宝,又都现出来了,一粒也不少,还是那一百零八个仓库里头,满满地都装的七宝。所以他父亲,先给他取个名字叫空生。因为算卦的给他算的,既善且吉,这个非常吉祥、非常的好,所以又改名叫善吉。等到七天之后,财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一些个七宝又都现出来了,所以他父亲想一想,空生改了善吉,现在这个珠宝现出来了,还要纪念这个现出来的名字,就叫「善现」吧,于是乎又给这个小孩子起个名字叫「善现」。
这个善现长得大了,正遇着释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教化众生,于是乎,他就去跟着佛出家了;出家了,那么还是纪念他这个名字,就叫须菩提。所以,须菩提他的名字就又叫空生,又叫善吉,又叫善现:有这么三个意思。
「在大众中」:须菩提在这个般若法会上,百千万亿天人的大众里边,「即从座起。」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坐那个地方,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种的境界,他知道这有所表法了。表示甚么法呢?这表示这般若智慧的法门。怎么样表示法呢?释迦牟尼佛在他日用伦常里边,行住坐卧之中,演说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这种般若的妙法。这个般若的妙法,唯智可入,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明白。须菩提既具智慧又有福德,所以他就会意了。他就明白佛要说实相般若的法门,所以他在大众里边,「即从座起」,就从他那个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在印度的风俗,偏袒右边那个肩,这表示最恭敬的一种礼貌。
谈到这个偏袒右肩,在中国的出家人,搭的这个衣,也是右边肩膀露出来。这也就依照佛教的制度来做这种衣。但是在印度、暹逻、缅甸、锡兰,出家人所搭袈裟都是黄色的,没有钩环。我以前已经讲过,那是佛住世留下的这个衣的制度。中国这个衣,为甚么有钩环,印度、暹逻、缅甸、锡兰的衣没有钩环?因为这是有一种通权达变,因事制宜的一种关系。在中国的气候比较寒冷,所以人在贴着皮肉这地方,必须要穿一点棉衣服,或者夹衣服,在衣服上边加上袈裟,就不容易感觉。如果你没有个钩环钩上,它就跌掉地下也没有人知道的。所以达摩祖师是很聪明的,不但聪明而且又是一个发明家,于是乎就发明出这个钩环,加到衣服上,把它挂起来:里边穿着衣服,外边搭上这个衣,挂上一个钩环,这个衣就不会跌到地下。因为有个钩环钩着它。这既可以保持佛制,又可以通权达变。在中国,天气寒冷的地方,所以里边又可以穿衣服。这是中国这个衣有钩环的来源,大约是这样。
那么,须菩提就把右边的肩膀露出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右边这膝盖跪到地下。「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是身业恭敬。「合掌恭敬」:这是,意业清净。「而白佛言」:这是口业清净。这是表示三业清净: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清净其口。三业清净,「而白佛言」:向佛来请法。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希有」:「希」,稀少;「有」,就是有:这很少有的。很少有的甚么呢?很少有的世尊,很少有的佛。那么释迦牟尼佛敷座而坐,一句话也没说,须菩提为甚么这样多事?无风作浪,无事生非,头上安头,相上取相。为甚么这样呢?这岂不是所谓没有事来找事情做吗?释迦牟尼佛一句话也没说,他为甚么就说「希有」了呢?或者释迦牟尼佛说个甚么道理,有一个甚么表现,这他说「希有世尊」都可以的。现在释迦牟尼佛无所作为,祗是敷座而坐,他就说,「希有」。那么,各位应该在这个地方着眼,注意一下,这一部《金刚经》的道理也就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敷座而坐,说法已尽:说法已经完了,所以须菩提才说:「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说的般若就是「护念诸菩萨」,所说的般若也就是「付嘱诸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一切诸相,而说实相的般若。一般的凡夫是没能了悟这种的般若妙法。所以,须菩提一看,这要想个办法,令释迦牟尼佛再说一个权巧方便的文字般若。
本来释迦牟尼佛这宣说实相般若已经说完了;说完了,祗有证果的圣人懂这实相般若,凡夫俗子是格格不入。是这个须菩提,为大权示现,为众生请法,所以才从大众里边,就站起来,把右边的肩露出来,右膝跪到地下,合掌恭敬,对佛说,说:「希有世尊!」说,真希有,真少有!少有甚么?世尊,世尊这个实相般若,善护念诸菩萨啊,善付嘱诸菩萨啊,这个法是妙到极点啰!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这为众生请法,又称了一声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说是,释迦牟尼佛,佛、世尊,你讲这个实相般若已尽,可是一般的众生不明白,没了解。所以,我再请求世尊,为末法的众生,为将来的众生。「善男子」:就是一切好心的男子;「善女人」:一切好心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他自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为甚么不翻呢?因为这是佛的一个极果的名称,佛的果位上一个名称,所以就保留不翻。最初翻译经典的这个法师,他没有把它翻译过来,保留着它。以后这个翻译经典的法师,也就尊古不翻。所以保留这原有的意思,就没有把它翻过来。那么它的意思就是:「阿耨」就是「无上」;「三藐」就「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觉」。
「正觉」,就异凡夫;凡夫是不觉的。那么正觉,和凡夫不同了,他得到这个正当的觉悟,所以和凡夫不同。「正等」就是异二乘,和二乘的又不同。二乘,祗有正觉而没有正等,这个「正觉」,正当的觉悟了。「正等」,正等于佛的觉悟了,还没有无上,正等还没有谈到无上。那这个「无上」,就是异菩萨了,和菩萨不同。菩萨祗有得到正等而没有得到无上,所以菩萨就叫「有上士」。佛呢,就叫「无上士」,没有再在他上边。所以这无上就是佛的极果。在过去翻译经典的大德法师,都保留佛这个名号,所以没有翻。
那么假如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这就请问佛了,说怎么样可以常住他这个真心呢?「应住」:这得到他这个真心怎么样能常住呢?「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样才能降伏他这个妄想心呢?怎么样才能降伏他这个攀缘心呢?怎么样才能降伏他好高骛远的心呢?怎么样才能降伏他吾我贡高的心呢?怎么样才能降伏他一切一切虚妄的心呢?怎么样能降伏他的贪心呢?怎么样能降伏他的瞋心呢?怎么样能降伏他的痴心呢?这「降伏其心」,所有这一切的不好的心,都要降伏。怎么叫降伏呢?这个「降伏」,本来它是不伏的来着,那么现在好像两个作战,作战把它战败了,它投降了,这就是降伏了。
我以前没有讲吗?贪、瞋、痴,你怎么样能降伏这个贪瞋痴?你就培植你这个戒定慧;你戒定慧现出来了,贪瞋痴它就没有了。这个贪瞋痴也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也就是贪瞋痴,就看你会不会用它。好像一样的钱,拿这个钱去买鸦片烟回来抽了,这也觉得很好的;你要拿这个钱去帮助人,令人免除人的痛苦,那这比你自己抽鸦片烟更好。那么一样的钱,看你怎么样的用法。这个贪瞋痴、戒定慧也是这样子:你要是会用就是戒定慧,你不会用就是贪瞋痴。你明白了,贪瞋痴变成了戒定慧;你愚痴了,戒定慧变成贪瞋痴。
这也就是以前我讲的那个道理--「水不异冰,冰不异水;水即是冰,冰即是水。」也就是「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菩提和烦恼没有两样的。那么你不会用,烦恼就是烦恼;你要是会用,烦恼变成菩提了。所以,说的是法,行的是道。我们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就不是道。一定要实实在在去做去,老老实实依照佛法来修行。依照佛法修甚么呢?就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是降伏其心。你把妄心降住了,真心也自然就常住了。所谓 :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也就是你这个妄心息了,真心也就现出来了。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释迦牟尼佛见须菩提这样的来为众生请法,他很欢喜,所以就赞叹须菩提,说是:「善哉善哉。」说…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