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你打開倉庫門,這個珠寶一粒都沒有了。他的父親就慌起來了,說這個珠寶被誰都給搶去了呢?我們這麼多的財寶現在都沒有了,生這個小孩子有甚麼用呢?于是乎就去占卦。
因爲他一生出來,這個財寶都沒有了,叫「空生」,空了。去這一占卦,叫占卦的人給一算;一算,說這個小孩生出來,既善且吉,好得很!既善且吉,所以又叫「善吉」。那麼等到過了七天之後,他這一百零八個倉庫的珠寶,又都現出來了,一粒也不少,還是那一百零八個倉庫裏頭,滿滿地都裝的七寶。所以他父親,先給他取個名字叫空生。因爲算卦的給他算的,既善且吉,這個非常吉祥、非常的好,所以又改名叫善吉。等到七天之後,財寶,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這一些個七寶又都現出來了,所以他父親想一想,空生改了善吉,現在這個珠寶現出來了,還要紀念這個現出來的名字,就叫「善現」吧,于是乎又給這個小孩子起個名字叫「善現」。
這個善現長得大了,正遇著釋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教化衆生,于是乎,他就去跟著佛出家了;出家了,那麼還是紀念他這個名字,就叫須菩提。所以,須菩提他的名字就又叫空生,又叫善吉,又叫善現:有這麼叁個意思。
「在大衆中」:須菩提在這個般若法會上,百千萬億天人的大衆裏邊,「即從座起。」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坐那個地方,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種的境界,他知道這有所表法了。表示甚麼法呢?這表示這般若智慧的法門。怎麼樣表示法呢?釋迦牟尼佛在他日用倫常裏邊,行住坐臥之中,演說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種般若的妙法。這個般若的妙法,唯智可入,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明白。須菩提既具智慧又有福德,所以他就會意了。他就明白佛要說實相般若的法門,所以他在大衆裏邊,「即從座起」,就從他那個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在印度的風俗,偏袒右邊那個肩,這表示最恭敬的一種禮貌。
談到這個偏袒右肩,在中國的出家人,搭的這個衣,也是右邊肩膀露出來。這也就依照佛教的製度來做這種衣。但是在印度、暹邏、緬甸、錫蘭,出家人所搭袈裟都是黃色的,沒有鈎環。我以前已經講過,那是佛住世留下的這個衣的製度。中國這個衣,爲甚麼有鈎環,印度、暹邏、緬甸、錫蘭的衣沒有鈎環?因爲這是有一種通權達變,因事製宜的一種關系。在中國的氣候比較寒冷,所以人在貼著皮肉這地方,必須要穿一點棉衣服,或者夾衣服,在衣服上邊加上袈裟,就不容易感覺。如果你沒有個鈎環鈎上,它就跌掉地下也沒有人知道的。所以達摩祖師是很聰明的,不但聰明而且又是一個發明家,于是乎就發明出這個鈎環,加到衣服上,把它挂起來:裏邊穿著衣服,外邊搭上這個衣,挂上一個鈎環,這個衣就不會跌到地下。因爲有個鈎環鈎著它。這既可以保持佛製,又可以通權達變。在中國,天氣寒冷的地方,所以裏邊又可以穿衣服。這是中國這個衣有鈎環的來源,大約是這樣。
那麼,須菩提就把右邊的肩膀露出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右邊這膝蓋跪到地下。「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身業恭敬。「合掌恭敬」:這是,意業清淨。「而白佛言」:這是口業清淨。這是表示叁業清淨: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口。叁業清淨,「而白佛言」:向佛來請法。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希有」:「希」,稀少;「有」,就是有:這很少有的。很少有的甚麼呢?很少有的世尊,很少有的佛。那麼釋迦牟尼佛敷座而坐,一句話也沒說,須菩提爲甚麼這樣多事?無風作浪,無事生非,頭上安頭,相上取相。爲甚麼這樣呢?這豈不是所謂沒有事來找事情做嗎?釋迦牟尼佛一句話也沒說,他爲甚麼就說「希有」了呢?或者釋迦牟尼佛說個甚麼道理,有一個甚麼表現,這他說「希有世尊」都可以的。現在釋迦牟尼佛無所作爲,祗是敷座而坐,他就說,「希有」。那麼,各位應該在這個地方著眼,注意一下,這一部《金剛經》的道理也就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敷座而坐,說法已盡:說法已經完了,所以須菩提才說:「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個說的般若就是「護念諸菩薩」,所說的般若也就是「付囑諸菩薩」。在釋迦牟尼佛,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諸相,而說實相的般若。一般的凡夫是沒能了悟這種的般若妙法。所以,須菩提一看,這要想個辦法,令釋迦牟尼佛再說一個權巧方便的文字般若。
本來釋迦牟尼佛這宣說實相般若已經說完了;說完了,祗有證果的聖人懂這實相般若,凡夫俗子是格格不入。是這個須菩提,爲大權示現,爲衆生請法,所以才從大衆裏邊,就站起來,把右邊的肩露出來,右膝跪到地下,合掌恭敬,對佛說,說:「希有世尊!」說,真希有,真少有!少有甚麼?世尊,世尊這個實相般若,善護念諸菩薩啊,善付囑諸菩薩啊,這個法是妙到極點啰!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世尊」,這爲衆生請法,又稱了一聲世尊,說:「善男子,善女人。」說是,釋迦牟尼佛,佛、世尊,你講這個實相般若已盡,可是一般的衆生不明白,沒了解。所以,我再請求世尊,爲末法的衆生,爲將來的衆生。「善男子」:就是一切好心的男子;「善女人」:一切好心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果他自己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爲甚麼不翻呢?因爲這是佛的一個極果的名稱,佛的果位上一個名稱,所以就保留不翻。最初翻譯經典的這個法師,他沒有把它翻譯過來,保留著它。以後這個翻譯經典的法師,也就尊古不翻。所以保留這原有的意思,就沒有把它翻過來。那麼它的意思就是:「阿耨」就是「無上」;「叁藐」就「正等」;「叁菩提」就是「正覺」。
「正覺」,就異凡夫;凡夫是不覺的。那麼正覺,和凡夫不同了,他得到這個正當的覺悟,所以和凡夫不同。「正等」就是異二乘,和二乘的又不同。二乘,祗有正覺而沒有正等,這個「正覺」,正當的覺悟了。「正等」,正等于佛的覺悟了,還沒有無上,正等還沒有談到無上。那這個「無上」,就是異菩薩了,和菩薩不同。菩薩祗有得到正等而沒有得到無上,所以菩薩就叫「有上士」。佛呢,就叫「無上士」,沒有再在他上邊。所以這無上就是佛的極果。在過去翻譯經典的大德法師,都保留佛這個名號,所以沒有翻。
那麼假如若有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這就請問佛了,說怎麼樣可以常住他這個真心呢?「應住」:這得到他這個真心怎麼樣能常住呢?「雲何降伏其心」:怎麼樣才能降伏他這個妄想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這個攀緣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好高骛遠的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吾我貢高的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一切一切虛妄的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貪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瞋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癡心呢?這「降伏其心」,所有這一切的不好的心,都要降伏。怎麼叫降伏呢?這個「降伏」,本來它是不伏的來著,那麼現在好像兩個作戰,作戰把它戰敗了,它投降了,這就是降伏了。
我以前沒有講嗎?貪、瞋、癡,你怎麼樣能降伏這個貪瞋癡?你就培植你這個戒定慧;你戒定慧現出來了,貪瞋癡它就沒有了。這個貪瞋癡也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也就是貪瞋癡,就看你會不會用它。好像一樣的錢,拿這個錢去買鴉片煙回來抽了,這也覺得很好的;你要拿這個錢去幫助人,令人免除人的痛苦,那這比你自己抽鴉片煙更好。那麼一樣的錢,看你怎麼樣的用法。這個貪瞋癡、戒定慧也是這樣子:你要是會用就是戒定慧,你不會用就是貪瞋癡。你明白了,貪瞋癡變成了戒定慧;你愚癡了,戒定慧變成貪瞋癡。
這也就是以前我講的那個道理--「水不異冰,冰不異水;水即是冰,冰即是水。」也就是「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菩提和煩惱沒有兩樣的。那麼你不會用,煩惱就是煩惱;你要是會用,煩惱變成菩提了。所以,說的是法,行的是道。我們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就不是道。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去,老老實實依照佛法來修行。依照佛法修甚麼呢?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就是降伏其心。你把妄心降住了,真心也自然就常住了。所謂 :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也就是你這個妄心息了,真心也就現出來了。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釋迦牟尼佛見須菩提這樣的來爲衆生請法,他很歡喜,所以就贊歎須菩提,說是:「善哉善哉。」說…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