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P9

  ..續本文上一頁,你,須菩提真好啊!你須菩提,好得很哪!我!很歡喜你,你是我一個最好的徒弟!于是乎,釋迦牟尼佛就說了:「如汝所說。」不錯了,就像你所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說是,如來我,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說這個般若法門。「汝今谛聽」:你現在呀,要谛聽,你要特別注意。我,「當爲汝說」:我現在給你講一講,可是,你不要當耳邊風似的。我給你講這個般若妙法,哎!你從這個耳朵進去,從那個耳朵又走了;過耳不留,那可就是,枉費如來一番的心血啰!你要特別注意聽嘛!「當爲汝說。善男子。」你所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多羅叁菩提心。應如是住」,應該,這樣子住他那個真心,「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像這樣子降伏他那個心。

  

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要緊的地方就在這「如是」兩個字,「應如是住」。「如是」,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有一個表法,不過在文字上沒說。怎麼樣呢?「如是」,沒有話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這個時候,言語的道路斷了。你心裏,所想的想象也沒有了。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口,想要說,沒有話講,這個話亡了,死亡了:「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心想要攀緣一下,哎,這種慮,這思慮心也沒有了。「如是」:如是沒有,這個地方,沒有話講,就是叫你參禅打坐,這就「如是」。「應如是住」:你應如是住,住到這個地方;你真心住到這個地方。「如是降伏其心」:你能以參禅打坐,用這種的靜慮的功夫,你的妄心也自然就降伏了。所以說「如是。」「如是」:這沒有明顯表出來,這有一個樣子。這個樣子,甚麼樣子?就是叫你修道那個樣子。你要能這樣修行,就可以常住真心。你能這樣,就能以得到本來那個性淨明體。你能這樣子,也就可以降伏其心。

  

「唯」:須菩提一看這個樣子。甚麼樣子?它沒有樣子。無相般若沒有樣子,就這個實相的般若。須菩提就明白了。不但須菩提明白了,須菩提想將來的一切衆生也會明白,所以他就應諾。這個「唯」,就是答應的,哦!哦!這個應諾之辭。這個「唯」就是應諾之辭。

  

講到這個地方,好像那個孔子和曾子,和一班的弟子在一起。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他說:「我這個道啊,就是應用一個真理,來把它貫穿起來的,這就是我的道。」曾子曰:「唯」。曾子說,就是這個「唯」,說:哦!答應著,哦!「子出,門人問曰」:孔子走了,這一班門人也不知道曾子「唯」了一聲,這是甚麼意思呢!曾參知道了,但是其它弟子還不懂,就問說:「夫子之言,何謂也?」說:「老師所說的話是說的甚麼東西啊?說的甚麼?我怎麼不明白呢?」這一些弟子大約也很粗氣的,這麼樣就問。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說:「夫子這個道就是忠于持己,恕以待人哪!」這「忠恕而已矣」,那麼也就是這個「唯」。那「然」呢?「然」又是重諾之辭,就是,應了一聲再應一聲。是啊,是啊,是這個樣子。「然」,是這個樣子。

  

「世尊」:又叫了一聲世尊,須菩提叫的,說:「願樂欲聞。」說:「我很好樂,很願意,好樂,聽釋迦牟尼佛您說法,聽老師您說法的。我很願意聽的。」不是像我的一些弟子,這個老師一講法,哦!我不願意聽,都不知講甚麼!他講中文,我也不懂,要翻譯;我好像要睡著覺了似的。這要睡著覺,並不是,說事前要去入定去睡覺啦,這是,覺得太疲倦了! I”m very tired 。喔,我又做工,然後又要聽經;聽經聽得也沒有甚麼意思,所以就沈沈欲睡。

  

B3. 大乘正宗分第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在上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說是「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現在佛,又詳細對須菩提說,「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諸菩薩」,這個「諸」字可以當「多」字講,許許多多的菩薩。也可以當「一切」菩薩講,也可以當就是「一個」菩薩。「諸菩薩」:這個「諸」,怎麼說可以當一個菩薩呢?是哪一個菩薩?就是要降伏其心那個菩薩。那麼說這個「多」字,這個「諸」字當「一切」講也可以,當「多」字講也可以。那麼怎麼又可以當「一個」講呢?你要明白,多就是一,一就是多。

  

怎麼有的多呢?是由「一個」積聚而成的,是多了。一個、兩個、叁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九個、十個!很多了。這很多從甚麼地方來的?從一個那兒來的。所以我現在講這個「諸」字,就當「一個」講。哪一個呢?就是要降伏其心那個菩薩。那個菩薩是哪一個?你真想要知道?你真想要知道,就是你!你這個法師講經!盡是胡說八道,也不依文解義,也不依義說理。我就是不說理,我這個法師,我告訴你,就是不講道理的法師,沒有道理可講的。那麼怎麼說是就是你呢?你真想要知道這個菩薩是誰,你真想要認識他嗎?你要想真認識這個菩薩了,那不就是你,就是你自己。說是我現在呀,是個凡夫,還沒有成菩薩。那麼你信不信你會成佛呢?「信。」信,佛都可成,何況菩薩呢?那菩薩更沒有問題了。所以,就可以當「一個」講。

  

我講經就是這樣子,多我就當一個講,因爲多,我數不過來了嘛;算不過來那麼多數,就拿一個。我這個沒有讀過數學的,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多了我就當一個來講。那麼這個「諸」字,的的確確可以當「一個」講。爲甚麼呢?這個諸字,可以當語助詞,當語助詞--

  

語就是言語的語,助就是幫助的那個助--幫助這個話,一個虛字,不實在的。「諸菩薩」:就是那個菩薩。所以,現在明白這個菩薩了吧?這個菩薩就是諸菩薩。

  

「摩诃薩」:這個菩薩不是個小菩薩,是個大菩薩。大菩薩有多大?有大菩薩那麼大嗎?大菩薩還有多大?就是大菩薩那麼大。你不知道有多大,現在我告訴你,有七個意思,這是大菩薩的意思。這七個意思以前已經講過了,聽過的人,會聽得耳朵都塗油了,就是聽得多了。那麼沒有聽過的呢?還想叫這個耳朵,歡喜歡喜,所以呀,我現在再把這七個意思大略的講一講。

  

第一就是具大根。這個菩薩摩诃薩要有大根性。怎麼樣具的大根?他因爲,在無量無量劫以前,在佛的面前供養叁寶,禮拜叁寶,恭敬叁寶。那麼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德,所以叫植衆德本。那麼他在哪一個佛的面前做的這些功德呢?恒河沙數那麼多。他不是,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哪;他因爲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他這個善根就大了,這叫具大根。這是第一。

  

第二呢,他有大智慧。怎麼樣有的大智慧呢?從甚麼地方來的大智慧呢?因爲肯發菩提心。他肯發菩提心,這就是有大智慧,才能發菩提心;要沒有智慧的人,他就不能發菩提心。所以你們現在再到這兒來聽經,到這兒來打禅七,這都因爲,在前生,多多少少有一點善根,多多少少有一點智慧,所以才能參加打禅七,才能在這兒研究佛法。如果你沒有善根的人,你到這個門裏邊,這個心裏就覺得好像有個馬猴子,在你的心裏似的,蹦蹦跳跳的;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穩,就好像天人五衰現相那個樣子,不坐本座了。不坐本座就怎麼樣?就跑了。那麼現在沒有跑,甚至于我天天要打,又要罵,要打一百香板。這一百香板不是容易受的,也不是同你們講笑話的,如果真要是不開悟啊,不一定哪一個,一定要打一百香板的。這一次,我甯可把你們打跑了,我也要你們開悟。

  

所以呢,這要有大智慧,這個有大智慧,發了菩提心還不算,還又要廣度衆生;廣度一切衆生,好像觀世音菩薩,爲甚麼他普門示現呢?就因爲他有大智慧,要廣度衆生。可是度衆生,而又不要著住到這個度生之相。怎麼叫著住到度生之相了?好像那個梁武帝;梁武帝,就是中國見著達摩祖師那個皇帝。那個皇帝,你說怎麼樣啊?他就是度生而著住度相的。怎麼說呢?他見著菩提達摩,第一代祖師,他見到他了,他先問甚麼呢?說:「你看看我,度了這麼多和尚出家,造了這麼多的廟,修了這麼多的橋,你說我這功德有多少?有多少功德?」

  

這樣一講,這就是已經有我相了,有執著相了,有一種驕傲的心;驕傲、貢高我慢,以爲,你看我這功德可大啰,度了這麼多和尚出家,造了這麼多的廟!你雖然是印度的來的法師,但是,恐怕你都沒有我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就意思間呢,就是想要戴幾個高帽子,想要請達摩祖師贊歎贊歎他,是說:「你這個皇帝真是功德最大了,你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哪!大約和佛是一樣的。」他希望聽幾句,這個谄谄媚谀的話。怎麼叫谄谄媚谀呢?就是現在的話,所謂溜虛,又所謂拍馬,就是拍馬。叫菩提達摩來,想請菩提達摩來給幫他拍拍馬。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