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P9

  ..续本文上一页,你,须菩提真好啊!你须菩提,好得很哪!我!很欢喜你,你是我一个最好的徒弟!于是乎,释迦牟尼佛就说了:「如汝所说。」不错了,就像你所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说是,如来我,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说这个般若法门。「汝今谛听」:你现在呀,要谛听,你要特别注意。我,「当为汝说」:我现在给你讲一讲,可是,你不要当耳边风似的。我给你讲这个般若妙法,哎!你从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又走了;过耳不留,那可就是,枉费如来一番的心血啰!你要特别注意听嘛!「当为汝说。善男子。」你所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多罗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应该,这样子住他那个真心,「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像这样子降伏他那个心。

  

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要紧的地方就在这「如是」两个字,「应如是住」。「如是」,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有一个表法,不过在文字上没说。怎么样呢?「如是」,没有话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在这个时候,言语的道路断了。你心里,所想的想象也没有了。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口,想要说,没有话讲,这个话亡了,死亡了:「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心想要攀缘一下,哎,这种虑,这思虑心也没有了。「如是」:如是没有,这个地方,没有话讲,就是叫你参禅打坐,这就「如是」。「应如是住」:你应如是住,住到这个地方;你真心住到这个地方。「如是降伏其心」:你能以参禅打坐,用这种的静虑的功夫,你的妄心也自然就降伏了。所以说「如是。」「如是」:这没有明显表出来,这有一个样子。这个样子,甚么样子?就是叫你修道那个样子。你要能这样修行,就可以常住真心。你能这样,就能以得到本来那个性净明体。你能这样子,也就可以降伏其心。

  

「唯」:须菩提一看这个样子。甚么样子?它没有样子。无相般若没有样子,就这个实相的般若。须菩提就明白了。不但须菩提明白了,须菩提想将来的一切众生也会明白,所以他就应诺。这个「唯」,就是答应的,哦!哦!这个应诺之辞。这个「唯」就是应诺之辞。

  

讲到这个地方,好像那个孔子和曾子,和一班的弟子在一起。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他说:「我这个道啊,就是应用一个真理,来把它贯穿起来的,这就是我的道。」曾子曰:「唯」。曾子说,就是这个「唯」,说:哦!答应着,哦!「子出,门人问曰」:孔子走了,这一班门人也不知道曾子「唯」了一声,这是甚么意思呢!曾参知道了,但是其它弟子还不懂,就问说:「夫子之言,何谓也?」说:「老师所说的话是说的甚么东西啊?说的甚么?我怎么不明白呢?」这一些弟子大约也很粗气的,这么样就问。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说:「夫子这个道就是忠于持己,恕以待人哪!」这「忠恕而已矣」,那么也就是这个「唯」。那「然」呢?「然」又是重诺之辞,就是,应了一声再应一声。是啊,是啊,是这个样子。「然」,是这个样子。

  

「世尊」:又叫了一声世尊,须菩提叫的,说:「愿乐欲闻。」说:「我很好乐,很愿意,好乐,听释迦牟尼佛您说法,听老师您说法的。我很愿意听的。」不是像我的一些弟子,这个老师一讲法,哦!我不愿意听,都不知讲甚么!他讲中文,我也不懂,要翻译;我好像要睡着觉了似的。这要睡着觉,并不是,说事前要去入定去睡觉啦,这是,觉得太疲倦了! I”m very tired 。喔,我又做工,然后又要听经;听经听得也没有甚么意思,所以就沉沉欲睡。

  

B3.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在上一段经文,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是「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现在佛,又详细对须菩提说,「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诸菩萨」,这个「诸」字可以当「多」字讲,许许多多的菩萨。也可以当「一切」菩萨讲,也可以当就是「一个」菩萨。「诸菩萨」:这个「诸」,怎么说可以当一个菩萨呢?是哪一个菩萨?就是要降伏其心那个菩萨。那么说这个「多」字,这个「诸」字当「一切」讲也可以,当「多」字讲也可以。那么怎么又可以当「一个」讲呢?你要明白,多就是一,一就是多。

  

怎么有的多呢?是由「一个」积聚而成的,是多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很多了。这很多从甚么地方来的?从一个那儿来的。所以我现在讲这个「诸」字,就当「一个」讲。哪一个呢?就是要降伏其心那个菩萨。那个菩萨是哪一个?你真想要知道?你真想要知道,就是你!你这个法师讲经!尽是胡说八道,也不依文解义,也不依义说理。我就是不说理,我这个法师,我告诉你,就是不讲道理的法师,没有道理可讲的。那么怎么说是就是你呢?你真想要知道这个菩萨是谁,你真想要认识他吗?你要想真认识这个菩萨了,那不就是你,就是你自己。说是我现在呀,是个凡夫,还没有成菩萨。那么你信不信你会成佛呢?「信。」信,佛都可成,何况菩萨呢?那菩萨更没有问题了。所以,就可以当「一个」讲。

  

我讲经就是这样子,多我就当一个讲,因为多,我数不过来了嘛;算不过来那么多数,就拿一个。我这个没有读过数学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多了我就当一个来讲。那么这个「诸」字,的的确确可以当「一个」讲。为甚么呢?这个诸字,可以当语助词,当语助词--

  

语就是言语的语,助就是帮助的那个助--帮助这个话,一个虚字,不实在的。「诸菩萨」:就是那个菩萨。所以,现在明白这个菩萨了吧?这个菩萨就是诸菩萨。

  

「摩诃萨」:这个菩萨不是个小菩萨,是个大菩萨。大菩萨有多大?有大菩萨那么大吗?大菩萨还有多大?就是大菩萨那么大。你不知道有多大,现在我告诉你,有七个意思,这是大菩萨的意思。这七个意思以前已经讲过了,听过的人,会听得耳朵都涂油了,就是听得多了。那么没有听过的呢?还想叫这个耳朵,欢喜欢喜,所以呀,我现在再把这七个意思大略的讲一讲。

  

第一就是具大根。这个菩萨摩诃萨要有大根性。怎么样具的大根?他因为,在无量无量劫以前,在佛的面前供养三宝,礼拜三宝,恭敬三宝。那么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德,所以叫植众德本。那么他在哪一个佛的面前做的这些功德呢?恒河沙数那么多。他不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哪;他因为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所以他这个善根就大了,这叫具大根。这是第一。

  

第二呢,他有大智慧。怎么样有的大智慧呢?从甚么地方来的大智慧呢?因为肯发菩提心。他肯发菩提心,这就是有大智慧,才能发菩提心;要没有智慧的人,他就不能发菩提心。所以你们现在再到这儿来听经,到这儿来打禅七,这都因为,在前生,多多少少有一点善根,多多少少有一点智慧,所以才能参加打禅七,才能在这儿研究佛法。如果你没有善根的人,你到这个门里边,这个心里就觉得好像有个马猴子,在你的心里似的,蹦蹦跳跳的;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就好像天人五衰现相那个样子,不坐本座了。不坐本座就怎么样?就跑了。那么现在没有跑,甚至于我天天要打,又要骂,要打一百香板。这一百香板不是容易受的,也不是同你们讲笑话的,如果真要是不开悟啊,不一定哪一个,一定要打一百香板的。这一次,我宁可把你们打跑了,我也要你们开悟。

  

所以呢,这要有大智慧,这个有大智慧,发了菩提心还不算,还又要广度众生;广度一切众生,好像观世音菩萨,为甚么他普门示现呢?就因为他有大智慧,要广度众生。可是度众生,而又不要着住到这个度生之相。怎么叫着住到度生之相了?好像那个梁武帝;梁武帝,就是中国见着达摩祖师那个皇帝。那个皇帝,你说怎么样啊?他就是度生而着住度相的。怎么说呢?他见着菩提达摩,第一代祖师,他见到他了,他先问甚么呢?说:「你看看我,度了这么多和尚出家,造了这么多的庙,修了这么多的桥,你说我这功德有多少?有多少功德?」

  

这样一讲,这就是已经有我相了,有执着相了,有一种骄傲的心;骄傲、贡高我慢,以为,你看我这功德可大啰,度了这么多和尚出家,造了这么多的庙!你虽然是印度的来的法师,但是,恐怕你都没有我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就意思间呢,就是想要戴几个高帽子,想要请达摩祖师赞叹赞叹他,是说:「你这个皇帝真是功德最大了,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哪!大约和佛是一样的。」他希望听几句,这个谄谄媚谀的话。怎么叫谄谄媚谀呢?就是现在的话,所谓溜虚,又所谓拍马,就是拍马。叫菩提达摩来,想请菩提达摩来给帮他拍拍马。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