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

  第五大门

  第五大门四番料简,主要说明难行道须修行万劫;易行道净土法门随寿长短,一生即可至“不退位”。此土修禅全靠自力,难入易退;彼土修习禅观有佛力护持,位阶不退等。  

  △第五大门中,有四番料简:

  第五大门中,分四部份来讲,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欲令速获不退。

  第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以便快速获得不退之位。

  第二、此彼禅观比较劝往。

  第二、分别此土与净土在修禅观照的不同,劝众人往生。

  第三、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1]比较。

  第三、此秽土与彼净土的境界不同,也叫做有漏与无漏的比较。

  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四、引用经典来证明,劝后代的人起信心求往生。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问答解释。

  第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可分二部份讲,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二、回答问题。

  一、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此心难识难起,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谓信、进、念、戒、定、慧、舍[2]、护法、发愿、回向,进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径一万劫,始证不退位。

  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所有众生没有不厌恶痛苦而追求快乐的,全都畏惧束缚追求解脱,也都想早日证得无上菩提。为此必先要发起菩提心,而这个菩提心很难认识和很难发起。即使发了菩提心,经上说还必须要修信心、精进、忆念、戒律、禅定、智慧、行舍、护法、发愿、回向等十种修行,才能逐步在菩提道上前进。而且此修道之身还须相续不绝,需要有一万劫才能证得不退的果位。

  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3],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

  而现今的凡夫,信心和观想之力轻如鸿毛,可说是假有之名字,也叫做不定聚,也叫做外凡夫,都未能脱离三界的火宅。怎么知道呢?据《菩萨璎珞经》中所说的修行位次,从入门到证果须一步一步地前进,都要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难行道。而且在一劫之中,所受的生死之身,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在一万劫之中,白白受到痛苦之火的燃烧。如果能够明白相信佛经所说,发愿往生净土,不管这一生寿命的长短,尽此一生即往生净土,就能登不退之位,和在此修行一万劫的功德相等。诸位佛弟子呀,为何不想一想,为什么不舍弃难行道,而转修易行道呢?

  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4]、六波罗蜜[5]、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论》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

  在《俱舍论》中,也提到难行、易行这二种道。《论》上说:“难行道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每一劫都要具备福德智慧的资粮,还有六波罗蜜等的一切诸行。而每一种修行中,又都有百万种难行的道路,如此才能达到一个果位。”这就叫难行道。该《论》又说:“易行道是用特别的方便法门,而达到解脱的目的。”这就是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

  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6]。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现在劝大家归向极乐世界,把一切的修行功业,全都回向净土,只要能专心致志的念佛,命终时必定能往生。只要能生到彼国,就能获得究竟的清凉,这还能不叫易行道吗?应当懂得这个道理啊!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否?

  二、问题:既说发愿往生净土,随着此生的寿命结束就能往生,这有经典上的证明吗?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

  答:约有七部份,都可以引用经论来证明。

  一、依《大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一、依《无量寿经》上讲,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有众生,想要在今生见到无量寿佛的话,就应当发无上的菩提心,以修行功德,发愿往生彼佛国土,就可以得生。

  故《大经赞》云:

  “若闻阿弥陀德号,

  欢喜赞仰心归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则为具足功德宝。

  设满大千世界火,

  亦应直过闻佛名,

  闻阿弥陀不复退,

  是故至心稽首礼。”

  故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称赞说:“如果听闻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起了欢喜赞叹仰慕归依的心,甚至只要起一念这个心,就能获得甚大的利益,就能具足功德的宝藏。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大火,为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要从中穿过。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之后,就不会再退转。所以要以至诚的心,向阿弥陀佛顶礼。”

  二、依《观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念,即得往生。”

  二、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说,所有九品往生者,都只要具足“临命终时心有正念,就能够往生。”

  三、依《起信论》云:“教诸众生,劝观真如平等一实。亦有始发意菩萨,其心软弱,自谓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以常见佛故,永离恶道。”

  三、据《大乘起信论》中说:“要教导诸众生,劝大家观照真如之性是平等真实的。也有刚开始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们的信仰之心很软弱,认为自己不能经常遇到诸佛,而亲承供养诸佛,就可能会产生退心。当知如来有殊胜的方便法门,能够收摄护持他们的信心,就是只要专心想念佛,便可随所愿而往生净土。以能经常见到佛的缘故,所以能够永远离开恶道。

  四、依《鼓音陀罗尼经[7]》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若能令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皆得往生。”

  四、在《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我当为你们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之事,那里现在有一尊佛叫做阿弥陀佛。如果你们四众弟子,能够以正信的心,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且信心坚固忆念不忘,在十天十夜之间,能够把散乱的心去掉,很精进勤力的修持念佛三昧。要是能使此心念念不断的话,在十天之中,一定能见到阿弥陀佛,全都能往生安乐世界。”

  五、依《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之时,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五、据《法鼓经》中说:“如果有人临命终时,已没有办法出声念佛,但只要他知道西方有佛,心里起念要往生西方净土,这样的人也能够往生。”

  六、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

  六、据《十方随愿往生经》中所说:“如果有人临终之际,及死亡堕入地狱之后,家中的眷属为死者念佛、诵经及斋僧培福的话,亡者就会从地狱中出离,而往生到净土。”何况是现在自己能够修行念佛,怎么会无法往生呢?所以该《经》又说:“活着的眷属为死亡者追造福业,犹如宴请想要远行的先人,其先祖定能得食。”

  第七、广引诸经证成。如《大法鼓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意称念诸佛名号者,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是故此经,名《大法鼓》。当知此人,十方净土,随愿往生。”

  七、广引诸经来证明,《大法鼓经》上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常能专心一意称念诸佛名号的,十方的诸佛、及一切的贤圣,都能够经常见到此人如在眼前。所以这部经,叫做《大法鼓经》。当知此人在十方净土中,必随其意愿而得往生。”

  又《大悲经》云:“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又有《大悲经》说:“什么叫做大悲呢?如果能够专心念佛,心念一直相续不断的话,随其命终,一定能生到安乐国中。如果能够展转劝别人念佛的话,这些人全都称作修行大悲心的人。”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