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門
第五大門四番料簡,主要說明難行道須修行萬劫;易行道淨土法門隨壽長短,一生即可至“不退位”。此土修禅全靠自力,難入易退;彼土修習禅觀有佛力護持,位階不退等。
△第五大門中,有四番料簡:
第五大門中,分四部份來講,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欲令速獲不退。
第一、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以便快速獲得不退之位。
第二、此彼禅觀比較勸往。
第二、分別此土與淨土在修禅觀照的不同,勸衆人往生。
第叁、此彼淨穢二境,亦名漏無漏[1]比較。
第叁、此穢土與彼淨土的境界不同,也叫做有漏與無漏的比較。
第四、引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往。
第四、引用經典來證明,勸後代的人起信心求往生。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問答解釋。
第一、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可分二部份講,一、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二、回答問題。
一、明延促者。但一切衆生,莫不厭苦求樂,畏縛求解,皆欲早證無上菩提者。先須發菩提心爲首,此心難識難起,縱令發得此心,依經終須修十種行,謂信、進、念、戒、定、慧、舍[2]、護法、發願、回向,進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續不絕,徑一萬劫,始證不退位。
一、說明修道時間的長短,所有衆生沒有不厭惡痛苦而追求快樂的,全都畏懼束縛追求解脫,也都想早日證得無上菩提。爲此必先要發起菩提心,而這個菩提心很難認識和很難發起。即使發了菩提心,經上說還必須要修信心、精進、憶念、戒律、禅定、智慧、行舍、護法、發願、回向等十種修行,才能逐步在菩提道上前進。而且此修道之身還須相續不絕,需要有一萬劫才能證得不退的果位。
當今凡夫,現名信想輕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3],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據《菩薩璎珞經》,具辨入道行位法爾,故名難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數知。況一萬劫中,徒受痛燒。若能明信佛經,願生淨土,隨壽長短,一形即至,位階不退,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難求易也?
而現今的凡夫,信心和觀想之力輕如鴻毛,可說是假有之名字,也叫做不定聚,也叫做外凡夫,都未能脫離叁界的火宅。怎麼知道呢?據《菩薩璎珞經》中所說的修行位次,從入門到證果須一步一步地前進,都要完全具備,所以叫做難行道。而且在一劫之中,所受的生死之身,都多得數不清了,何況在一萬劫之中,白白受到痛苦之火的燃燒。如果能夠明白相信佛經所說,發願往生淨土,不管這一生壽命的長短,盡此一生即往生淨土,就能登不退之位,和在此修行一萬劫的功德相等。諸位佛弟子呀,爲何不想一想,爲什麼不舍棄難行道,而轉修易行道呢?
如《俱舍論》中,亦明難行、易行二種之道。難行者,如《論》說雲:“于叁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資糧[4]、六波羅蜜[5]、一切諸行,一一行業,皆有百萬難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難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論》雲“若由別有方便有解脫”者,名易行道也。
在《俱舍論》中,也提到難行、易行這二種道。《論》上說:“難行道是在叁大阿僧祇劫中,每一劫都要具備福德智慧的資糧,還有六波羅蜜等的一切諸行。而每一種修行中,又都有百萬種難行的道路,如此才能達到一個果位。”這就叫難行道。該《論》又說:“易行道是用特別的方便法門,而達到解脫的目的。”這就是簡單易行的修行方法。
今既勸歸極樂,一切行業,悉回向彼,但能專至,壽盡必生。得生彼國,即究竟清涼[6]。豈可不名易行之道?須知此意也。
現在勸大家歸向極樂世界,把一切的修行功業,全都回向淨土,只要能專心致志的念佛,命終時必定能往生。只要能生到彼國,就能獲得究竟的清涼,這還能不叫易行道嗎?應當懂得這個道理啊!
二、問曰:既言願往生淨土,隨此壽盡,即得往生者。有聖教證否?
二、問題:既說發願往生淨土,隨著此生的壽命結束就能往生,這有經典上的證明嗎?
答曰:有七番,皆引經論證成:
答:約有七部份,都可以引用經論來證明。
一、依《大經》雲:佛告阿難,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一、依《無量壽經》上講,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果有衆生,想要在今生見到無量壽佛的話,就應當發無上的菩提心,以修行功德,發願往生彼佛國土,就可以得生。
故《大經贊》雲:
“若聞阿彌陀德號,
歡喜贊仰心歸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則爲具足功德寶。
設滿大千世界火,
亦應直過聞佛名,
聞阿彌陀不複退,
是故至心稽首禮。”
故昙鸾大師《贊阿彌陀佛偈》稱贊說:“如果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起了歡喜贊歎仰慕歸依的心,甚至只要起一念這個心,就能獲得甚大的利益,就能具足功德的寶藏。即使叁千大千世界都充滿大火,爲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也要從中穿過。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之後,就不會再退轉。所以要以至誠的心,向阿彌陀佛頂禮。”
二、依《觀經》,九品之內,皆言:“臨終正念,即得往生。”
二、據《觀無量壽佛經》所說,所有九品往生者,都只要具足“臨命終時心有正念,就能夠往生。”
叁、依《起信論》雲:“教諸衆生,勸觀真如平等一實。亦有始發意菩薩,其心軟弱,自謂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以常見佛故,永離惡道。”
叁、據《大乘起信論》中說:“要教導諸衆生,勸大家觀照真如之性是平等真實的。也有剛開始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們的信仰之心很軟弱,認爲自己不能經常遇到諸佛,而親承供養諸佛,就可能會産生退心。當知如來有殊勝的方便法門,能夠收攝護持他們的信心,就是只要專心想念佛,便可隨所願而往生淨土。以能經常見到佛的緣故,所以能夠永遠離開惡道。
四、依《鼓音陀羅尼經[7]》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爲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精勤修習念佛叁昧。若能令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皆得往生。”
四、在《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中,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我當爲你們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之事,那裏現在有一尊佛叫做阿彌陀佛。如果你們四衆弟子,能夠以正信的心,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且信心堅固憶念不忘,在十天十夜之間,能夠把散亂的心去掉,很精進勤力的修持念佛叁昧。要是能使此心念念不斷的話,在十天之中,一定能見到阿彌陀佛,全都能往生安樂世界。”
五、依《法鼓經》雲:“若人臨終之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五、據《法鼓經》中說:“如果有人臨命終時,已沒有辦法出聲念佛,但只要他知道西方有佛,心裏起念要往生西方淨土,這樣的人也能夠往生。”
六、如《十方隨願往生經》雲:“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爲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況其現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經雲:“現在眷屬,爲亡者追福,如饷遠人,定得食也。”
六、據《十方隨願往生經》中所說:“如果有人臨終之際,及死亡墮入地獄之後,家中的眷屬爲死者念佛、誦經及齋僧培福的話,亡者就會從地獄中出離,而往生到淨土。”何況是現在自己能夠修行念佛,怎麼會無法往生呢?所以該《經》又說:“活著的眷屬爲死亡者追造福業,猶如宴請想要遠行的先人,其先祖定能得食。”
第七、廣引諸經證成。如《大法鼓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意稱念諸佛名號者,十方諸佛、一切賢聖,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是故此經,名《大法鼓》。當知此人,十方淨土,隨願往生。”
七、廣引諸經來證明,《大法鼓經》上說:“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常能專心一意稱念諸佛名號的,十方的諸佛、及一切的賢聖,都能夠經常見到此人如在眼前。所以這部經,叫做《大法鼓經》。當知此人在十方淨土中,必隨其意願而得往生。”
又《大悲經》雲:“何名爲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又有《大悲經》說:“什麼叫做大悲呢?如果能夠專心念佛,心念一直相續不斷的話,隨其命終,一定能生到安樂國中。如果能夠展轉勸別人念佛的話,這些人全都稱作修行大悲心的人。”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五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