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五大門▪P2

  ..續本文上一頁是故《涅槃經》雲: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衆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所以在《涅槃經》中,佛陀告訴大王說:“假如你打開國庫的寶藏,在一個月內布施一切衆生,所得的功德,不及有人口念一聲佛號的功德,此功德超過打開庫藏布施衆生的功德,兩者根本不能相比較。”

  又《增一阿含經》雲:“佛告阿難:“其有衆生,供養一閻浮提人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得功德,甯爲多否?”阿難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數量。”佛告阿難:“若有衆生,善心相續,稱佛名號,如一搆牛乳頃。所得功德,過上不可量,無有能量者。””

  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問阿難說:“如果有衆生,供養一個閻浮提的人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他所獲得的功德多不多呢?”阿難回答佛陀說:“世尊,甚多甚多,多得算不完。”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果有衆生,以善心相續不斷的稱佛名號,只要用短得像取一滴牛乳般的時間,所得功德比之前者,更多得無法估量。””

  《大品經》雲:“若人散心[8]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若人散花[9]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議也。

  《大品經》中說:“如果有人以散亂的心來稱念佛號,及至其苦盡而福則不盡。若人散花念佛也是這樣,至其苦盡而福則不盡。”所以知道念佛的利益甚大,是不可思議的。

  《十往生經》、諸大乘經等,並有文證,不可具引也。

  此外,在《十往生經》及許多大乘經中,都有明文可以證實念佛的利益,在這裏就不一一引證了。

  ○第二、次明此彼禅觀比較,勸往生者。

  第二、比較在此世界及在淨土,修禅定及觀照利益的不同,而勸大家往生淨土。

  但此方穢境,亂想難入。就令修得,唯獲事定[10],多喜味染[11]。又複但能伏業[12],報生上界,壽盡多退。是故《智度論》雲:“多聞持戒禅,未得無漏法,雖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

  此世界環境穢濁,人們的心念雜亂,難以進入禅定境界。即使修成,也只是獲得事相上的定境而已,而且還會沈迷在此定境之中,大多未斷喜欲、食欲等情。好一些的也只能伏住業報,得上生諸天的果報,等到天界的壽命終了之後,大多還是退墮而受輪回之苦。因此《大智度論》上說:“多聞且持戒又修禅定,然而尚未獲得無漏法之前,雖然有這些功德,但還不能確信會不會出錯。”

  若欲向西修習,事境光淨,定觀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進,究竟清涼。如《大經》廣說。

  如果在西方淨土修行的話,那兒的事相及環境光明而清淨,故修禅定時觀照易成,就能除去無量劫的罪業。由于長久處于禅定中故進步神速,能證得畢竟如實之涅槃境界,如《無量壽經》所說。

  問曰:若西方境界勝,可爲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應爲禅定招?

  問:如果西方淨土的境界殊勝,可以感得禅定境界,那麼此娑婆世界的諸天色身陋劣,就不能進入禅定境界嗎?

  答曰:若論修定因,該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並有他力持,是故說爲勝。此處雖複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無他力攝,業盡不免退,就此說不如。

  答:若講修禅定的因,則娑婆世界和西方淨土是一樣的,因爲一往生西方淨土的果位就是不退位,而且還有佛力的加持,所以說殊勝。這裏雖然也同樣能修禅定,但卻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而沒有佛力的加持,這一生過完之後,下一世還免不了會退墮,所以說不如西方淨土。

  ○第叁、據此彼淨穢二境,亦名漏、無漏者。

  第叁、此土和彼土是穢界和淨界二種境界,也即是有漏與無漏之差別。

  若論此處境界,唯有叁途、丘坑山澗、沙鹵棘刺、水旱暴風惡觸、雷電霹雳、虎狼毒獸、惡賊惡子、荒亂破散、叁災敗壞。語論正報,叁毒八倒[13]、憂悲嫉妒、多病短命、饑渴寒熱、常爲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穢惡,不可具說。故名有漏,深可厭也。

  說到我們所處的境界,只有地獄、餓鬼、畜生叁種歸途。隨處都是丘陵、坑洞、高山、深澗、沙漠、荊棘、水災、旱災、暴風雨、雷電霹雳、老虎、野狼、毒蛇、猛獸、凶惡的盜賊、敗家的惡子,還有戰爭、瘟疫、饑馑的叁災的侵擾、破壞。說到我們色身的正報,有貪嗔癡叁毒,有常、樂、我、淨、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的八倒,有憂愁、悲傷、嫉妒的情緒,又常生病,或短命而死,有饑餓、口渴、寒冷及炎熱的痛苦,常爲司命害鬼所追逐,深深的汙穢罪惡,不可具體言說,所以名爲有漏,令人深可厭。

  往生彼國勝者。據《大經》雲:十方人天,但生彼國者,莫不皆獲種種利益也。何者?

  往生安樂國的好處,據《無量壽經》中說,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只要生到那裏,沒有不會獲得種種利益的。有哪幾種利益呢?

  一生彼國者,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帝釋[14]在前,入則梵王[15]從後。

  一生到西方淨土的人,走路時就有金色蓮花捧著腳,坐下來時有七寶所成的座位承受身軀,出門則有忉利天主在前面開道,入室則有梵天王跟隨在後。

  一切聖衆,與我親朋。阿彌陀佛,爲我大師。寶樹寶林之下,任意翺翔。八德池中,遊神濯足。形則身同金色,壽則命與佛齊。

  所有的聖人,都是我的親朋好友。阿彌陀佛是我的老師。在寶樹寶林之下,隨我任意飛翔。在八功德池中,可以遊玩洗腳。有金色的身體,壽命則和佛同樣也是無量壽。

  學則衆門並進,止則二谛虛融。十方濟運,則乘大神通。晏安暫時,則坐叁空門。遊則入八正之路,至則到大涅槃。一切衆生,但至彼國者,皆證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

  在修學上,一切法門都可以同時修學,在修止時,則真俗二谛虛寂融會。到十方世界救度衆生時,就用大神通力。暫時安住則坐于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中。遊行則進入八正道之道路。目的地就是到達大涅槃的境界。所有衆生只要生到彼國,都能證得此種利益。因此,爲什麼不想一想,趕快去呢?

  ○第四、引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願往者。

  第四、引證佛經上已修成者,以勸後來的人相信發願求往生。

  依《觀佛叁昧經》雲:爾時會中有十方諸佛,各于華臺中結跏趺坐,于空中現。

  依《觀佛叁昧海經》所說,那次法會中有十方諸佛,各自在蓮花臺上結跏趺坐,顯現在空中。

  東方善德如來爲首,告大衆言:“汝等當知,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名寶威德上王。彼佛出時,亦如今日,說叁乘法。彼佛滅後,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將弟子九人,往詣佛塔,禮拜佛像。見一寶像,嚴顯可觀。觀已敬禮,目谛觀之。各說一偈,用爲贊歎。隨壽修短,各自命終。即命終已,即生佛前。從此已後,恒得值遇無量諸佛。于諸佛所,廣修梵行,得念佛叁昧海[16]。既得此已,諸佛現前,即與授記,于十方面,隨意作佛。東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余九方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禮塔,一偈贊故,得成爲佛。豈異人乎?我等十方佛是。”

  以東方善德如來爲首,告訴大衆說:“你們要知道,我想起過去無量世的時候,有寶威德上王如來出現于世間,他也和現在的佛一樣講說叁乘之法。該佛滅度之後,在末法時期,有一位比丘,帶領九位弟子,去佛塔禮拜佛像。他們見到一尊佛像,塑造得非常端正莊嚴,大家禮拜過後,還目不轉睛的注視瞻仰,各人還都說了一首偈語,以作爲對佛的贊歎。之後他們就隨自己壽命的長短,而各自命終。他們命終之後,都生到有佛的國土。從此以後,他們遇到無量諸佛,都在諸佛處廣修清淨梵行,最後他們都獲得了念佛叁昧海。獲得念佛叁昧海之後,諸佛就出現在眼前,爲他們授記,于是他們就在十方世界,隨意作佛。東方善德佛就是我,其他九方的佛,就是我本來的九位弟子。這十方佛世尊,由于到佛塔禮拜佛,並以一首偈語來贊歎佛,到最後都證得佛果,他們並非別人,就是我們這十方佛。”

  是時十方諸佛,從空而下,放千光明,顯現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釋迦佛床,告阿難言:“汝知釋迦文佛,無數精進,百千苦行,求佛智慧,報得是身。今爲汝說,汝持佛語,爲未來世天龍大衆、四部弟子,說觀佛相好,及念佛叁昧。”說是語已,然後問訊釋迦文佛。問訊訖已,各還本國。

  這時候十方諸佛都從空中下來,放出千種光明,明顯現出他們的色身,和眉間的白毫光,這十方諸佛都坐在釋迦牟尼佛的床上,告訴阿難說:“你應該知道釋迦文佛,是經過無數劫的精進,修百千種的苦行,以追求佛的智慧,最後才獲得此佛身的果報。我們現在同你說,你要受持我們十方諸佛的話,爲未來世的天龍大衆,及四衆弟子講說,要觀想佛的叁十二相及八十種好,還有念佛叁昧的功德。”十方諸佛說完此話之後,就向釋迦文佛合掌致意。問訊好之後,就各自回到他們的佛國。

  


  [1] 漏無漏,煩惱爲漏,無漏即無煩惱。穢土充滿煩惱,因此爲漏;淨土沒有煩惱,故爲無漏。所以亦用漏,無漏稱穢、淨二土。

  [2] 舍,是舍棄,這裏所要舍的不是物質的舍,應是行舍。行是修行,即修行人應舍棄我相和法相,即內心平等而無執著。又謂精進叁業,令心平等,寂靜而住,一切掉舉昏沈等障,悉皆舍離也。

  [3] 不定聚,叁聚之一。指凡夫衆生根性不定,或可證悟佛道,或不得證悟。

  [4] 資糧,資爲資助,糧爲糧食。人的生活,必須依靠糧食以資自己的身體。佛家以修習功德善根,作爲自己追求佛道的精神糧食,故喻之爲資糧。

  [5] 六波羅蜜,即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因修此六種行即可達到涅槃境界,故稱爲六度。

  [6] 究竟清涼,指獲得解脫以後的涅槃境界。佛家以衆生所居之世界爲叁界火宅,與此相對,脫離叁界輪回的涅槃境界,便是究竟清涼之處。

  [7] 《鼓音陀羅尼經》,即《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載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二冊,編號370。是一部介紹陀羅尼密咒的淨土經典。

  [8] 散心,與定心相對,指未加收攝的散亂之心。

  [9] 散花,與散華同,是佛教的禮儀,表示對佛的敬意。我們中國也同樣,《魏書》世祖即位,每引高德沙門共談,于四月八日與諸佛像行于廣衢,帝親禦門樓臨觀,散花以致敬禮。

  [10] 事定,又作事禅,相對於理禅而言。指還未斷絕煩惱的初級禅定境界。又可稱爲“有漏定”。

  [11] 味染,染即染汙,貪著於飲食味欲,即爲味染。

  [12] 伏業,伏爲降伏、製伏之意。伏業即爲能降伏業力。

  [13] 叁毒八倒,叁毒指貪、瞋、癡。八倒指凡夫與二乘人執迷的八種顛倒妄見。即凡夫以世間之苦和不淨等執迷爲常、樂、我、淨,稱凡夫四倒。二乘人以涅槃的常、樂、我,淨執迷爲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稱二乘四倒,合爲八倒。

  [14] 帝釋,即帝釋天,有時又譯作釋提桓因,爲欲界六天之一的忉利天主,佛教的護法天人之一。

  [15] 梵王,又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等。本爲印度教主神之一,後作爲佛教的護法天人,爲色界的初禅天之王。又常侍佛之右邊,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請佛轉*輪。

  [16] 念佛叁昧海,因爲念佛叁昧功德廣大,其深似海,故以海來作比喻。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五大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