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故《涅槃经》云: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所以在《涅槃经》中,佛陀告诉大王说:“假如你打开国库的宝藏,在一个月内布施一切众生,所得的功德,不及有人口念一声佛号的功德,此功德超过打开库藏布施众生的功德,两者根本不能相比较。”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供养一阎浮提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所得功德,宁为多否?”阿难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数量。”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搆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量,无有能量者。””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问阿难说:“如果有众生,供养一个阎浮提的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他所获得的功德多不多呢?”阿难回答佛陀说:“世尊,甚多甚多,多得算不完。”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有众生,以善心相续不断的称佛名号,只要用短得像取一滴牛乳般的时间,所得功德比之前者,更多得无法估量。””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8]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若人散花[9]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
《大品经》中说:“如果有人以散乱的心来称念佛号,及至其苦尽而福则不尽。若人散花念佛也是这样,至其苦尽而福则不尽。”所以知道念佛的利益甚大,是不可思议的。
《十往生经》、诸大乘经等,并有文证,不可具引也。
此外,在《十往生经》及许多大乘经中,都有明文可以证实念佛的利益,在这里就不一一引证了。
○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较,劝往生者。
第二、比较在此世界及在净土,修禅定及观照利益的不同,而劝大家往生净土。
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10],多喜味染[11]。又复但能伏业[12],报生上界,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
此世界环境秽浊,人们的心念杂乱,难以进入禅定境界。即使修成,也只是获得事相上的定境而已,而且还会沉迷在此定境之中,大多未断喜欲、食欲等情。好一些的也只能伏住业报,得上生诸天的果报,等到天界的寿命终了之后,大多还是退堕而受轮回之苦。因此《大智度论》上说:“多闻且持戒又修禅定,然而尚未获得无漏法之前,虽然有这些功德,但还不能确信会不会出错。”
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经》广说。
如果在西方净土修行的话,那儿的事相及环境光明而清净,故修禅定时观照易成,就能除去无量劫的罪业。由于长久处于禅定中故进步神速,能证得毕竟如实之涅槃境界,如《无量寿经》所说。
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
问:如果西方净土的境界殊胜,可以感得禅定境界,那么此娑婆世界的诸天色身陋劣,就不能进入禅定境界吗?
答曰:若论修定因,该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答:若讲修禅定的因,则娑婆世界和西方净土是一样的,因为一往生西方净土的果位就是不退位,而且还有佛力的加持,所以说殊胜。这里虽然也同样能修禅定,但却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而没有佛力的加持,这一生过完之后,下一世还免不了会退堕,所以说不如西方净土。
○第三、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
第三、此土和彼土是秽界和净界二种境界,也即是有漏与无漏之差别。
若论此处境界,唯有三途、丘坑山涧、沙卤棘刺、水旱暴风恶触、雷电霹雳、虎狼毒兽、恶贼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语论正报,三毒八倒[13]、忧悲嫉妒、多病短命、饥渴寒热、常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说。故名有漏,深可厌也。
说到我们所处的境界,只有地狱、饿鬼、畜生三种归途。随处都是丘陵、坑洞、高山、深涧、沙漠、荆棘、水灾、旱灾、暴风雨、雷电霹雳、老虎、野狼、毒蛇、猛兽、凶恶的盗贼、败家的恶子,还有战争、瘟疫、饥馑的三灾的侵扰、破坏。说到我们色身的正报,有贪嗔痴三毒,有常、乐、我、净、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的八倒,有忧愁、悲伤、嫉妒的情绪,又常生病,或短命而死,有饥饿、口渴、寒冷及炎热的痛苦,常为司命害鬼所追逐,深深的污秽罪恶,不可具体言说,所以名为有漏,令人深可厌。
往生彼国胜者。据《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何者?
往生安乐国的好处,据《无量寿经》中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只要生到那里,没有不会获得种种利益的。有哪几种利益呢?
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14]在前,入则梵王[15]从后。
一生到西方净土的人,走路时就有金色莲花捧着脚,坐下来时有七宝所成的座位承受身躯,出门则有忉利天主在前面开道,入室则有梵天王跟随在后。
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为我大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
所有的圣人,都是我的亲朋好友。阿弥陀佛是我的老师。在宝树宝林之下,随我任意飞翔。在八功德池中,可以游玩洗脚。有金色的身体,寿命则和佛同样也是无量寿。
学则众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至则到大涅槃。一切众生,但至彼国者,皆证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
在修学上,一切法门都可以同时修学,在修止时,则真俗二谛虚寂融会。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时,就用大神通力。暂时安住则坐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中。游行则进入八正道之道路。目的地就是到达大涅槃的境界。所有众生只要生到彼国,都能证得此种利益。因此,为什么不想一想,赶快去呢?
○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愿往者。
第四、引证佛经上已修成者,以劝后来的人相信发愿求往生。
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十方诸佛,各于华台中结跏趺坐,于空中现。
依《观佛三昧海经》所说,那次法会中有十方诸佛,各自在莲花台上结跏趺坐,显现在空中。
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我念过去无量世时,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彼佛出时,亦如今日,说三乘法。彼佛灭后,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将弟子九人,往诣佛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观已敬礼,目谛观之。各说一偈,用为赞叹。随寿修短,各自命终。即命终已,即生佛前。从此已后,恒得值遇无量诸佛。于诸佛所,广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16]。既得此已,诸佛现前,即与授记,于十方面,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余九方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礼塔,一偈赞故,得成为佛。岂异人乎?我等十方佛是。”
以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诉大众说:“你们要知道,我想起过去无量世的时候,有宝威德上王如来出现于世间,他也和现在的佛一样讲说三乘之法。该佛灭度之后,在末法时期,有一位比丘,带领九位弟子,去佛塔礼拜佛像。他们见到一尊佛像,塑造得非常端正庄严,大家礼拜过后,还目不转睛的注视瞻仰,各人还都说了一首偈语,以作为对佛的赞叹。之后他们就随自己寿命的长短,而各自命终。他们命终之后,都生到有佛的国土。从此以后,他们遇到无量诸佛,都在诸佛处广修清净梵行,最后他们都获得了念佛三昧海。获得念佛三昧海之后,诸佛就出现在眼前,为他们授记,于是他们就在十方世界,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就是我,其他九方的佛,就是我本来的九位弟子。这十方佛世尊,由于到佛塔礼拜佛,并以一首偈语来赞叹佛,到最后都证得佛果,他们并非别人,就是我们这十方佛。”
是时十方诸佛,从空而下,放千光明,显现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释迦佛床,告阿难言:“汝知释迦文佛,无数精进,百千苦行,求佛智慧,报得是身。今为汝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天龙大众、四部弟子,说观佛相好,及念佛三昧。”说是语已,然后问讯释迦文佛。问讯讫已,各还本国。
这时候十方诸佛都从空中下来,放出千种光明,明显现出他们的色身,和眉间的白毫光,这十方诸佛都坐在释迦牟尼佛的床上,告诉阿难说:“你应该知道释迦文佛,是经过无数劫的精进,修百千种的苦行,以追求佛的智慧,最后才获得此佛身的果报。我们现在同你说,你要受持我们十方诸佛的话,为未来世的天龙大众,及四众弟子讲说,要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还有念佛三昧的功德。”十方诸佛说完此话之后,就向释迦文佛合掌致意。问讯好之后,就各自回到他们的佛国。
[1] 漏无漏,烦恼为漏,无漏即无烦恼。秽土充满烦恼,因此为漏;净土没有烦恼,故为无漏。所以亦用漏,无漏称秽、净二土。
[2] 舍,是舍弃,这里所要舍的不是物质的舍,应是行舍。行是修行,即修行人应舍弃我相和法相,即内心平等而无执着。又谓精进三业,令心平等,寂静而住,一切掉举昏沉等障,悉皆舍离也。
[3] 不定聚,三聚之一。指凡夫众生根性不定,或可证悟佛道,或不得证悟。
[4] 资粮,资为资助,粮为粮食。人的生活,必须依靠粮食以资自己的身体。佛家以修习功德善根,作为自己追求佛道的精神粮食,故喻之为资粮。
[5] 六波罗蜜,即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因修此六种行即可达到涅槃境界,故称为六度。
[6] 究竟清凉,指获得解脱以后的涅槃境界。佛家以众生所居之世界为三界火宅,与此相对,脱离三界轮回的涅槃境界,便是究竟清凉之处。
[7] 《鼓音陀罗尼经》,即《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一卷,载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编号370。是一部介绍陀罗尼密咒的净土经典。
[8] 散心,与定心相对,指未加收摄的散乱之心。
[9] 散花,与散华同,是佛教的礼仪,表示对佛的敬意。我们中国也同样,《魏书》世祖即位,每引高德沙门共谈,于四月八日与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敬礼。
[10] 事定,又作事禅,相对於理禅而言。指还未断绝烦恼的初级禅定境界。又可称为“有漏定”。
[11] 味染,染即染污,贪着於饮食味欲,即为味染。
[12] 伏业,伏为降伏、制伏之意。伏业即为能降伏业力。
[13] 三毒八倒,三毒指贪、瞋、痴。八倒指凡夫与二乘人执迷的八种颠倒妄见。即凡夫以世间之苦和不净等执迷为常、乐、我、净,称凡夫四倒。二乘人以涅槃的常、乐、我,净执迷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称二乘四倒,合为八倒。
[14] 帝释,即帝释天,有时又译作释提桓因,为欲界六天之一的忉利天主,佛教的护法天人之一。
[15] 梵王,又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等。本为印度教主神之一,後作为佛教的护法天人,为色界的初禅天之王。又常侍佛之右边,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请佛转*轮。
[16] 念佛三昧海,因为念佛三昧功德广大,其深似海,故以海来作比喻。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