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节课
前面已经讲了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今天开始学习 第七品 精进
丁三(精进)分二: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二、宣说应当精进。
戊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前面讲了安忍的道理,不管在修行佛法上,还是遇到痛苦时,我们都要有忍耐之心,有安忍以后,就需要勇猛精进。根据弥勒菩萨的教言,在六度当中,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比如说,能舍弃身体财物等一切的人,可以持戒;能受持清净戒律的人,可以修持安忍;而能安忍的这种人,一定会精进的。彼此之间有这种次第。
倘若没有精进,得不到今生来世的种种功德,有了精进才能证得无上菩提。《慧海请问经》中言:“菩萨若能发起精进……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慧海,由精进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远中复远。”精进不但对修行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精进也不行。月称论师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的根本因是什么?就是精进。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明确地宣说:“一切善法资粮中,精进乃为最殊胜。如果有了精进,便可圆满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摄集经》中也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所以,精进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一旦有了精进心,短暂的时间内也能证果,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佛灭度后一百年,印度阿育王个性凶残好杀,设“人间地狱”,陈列各种杀人刑具,命刽子手滥杀无辜,凡误入者必死无赦。当时有一名为海比丘,遥见此地楼房高广,外表富丽堂皇,以为是富豪之家,进入化缘,被刽子手所擒,欲行死刑。为海比丘并不怕死,只恨出家多年道业未成,就此断送性命实在不值,因求缓刑一个月,以便精进办道。刽子手不肯,仅答应宽限七日。
由于时间有限,为海比丘废寝忘食,精进修行,但到了最后一天,仍末开悟。傍晚,人间地狱处决一名妇女,为海比丘亲见行刑,顿感人命无常,四大无我,而入空观,终证阿罗汉果。
处决妇女后,刽子手将为海比丘抛入大锅中,加薪烧煮。但火焰熄灭,长出一朵莲花,为海比丘端坐花中。刽子手急报阿育王,阿育王赶赴刑场后,被为海比丘威德摄伏,求哀忏悔,即毁人间地狱。自此,阿育王敬信三宝,广造塔寺,大兴佛教,成为佛教的护法功臣。
无上大圆满中强调:上等精进者,即生成就;中等精进者,中阴成就;下等精进者,来世成就。在学佛的道路上,精进的地位举足轻重,倘若没有精进,任何事情均不能圆满。以比喻来说,我们的身体活动、语言交流,全部依靠风的力量 ;山河大地、森林江河的动摇,也要借助风,假如没有它,万物会处于一片死寂。同样的道理,精进犹如风一样不可缺少,它是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关键因素,如果少了精进,修行根本没办法增上。
因此,大家不要太懒惰、太懈怠了,否则,不管是自己修行,还是成办世间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除了任运自成的大成就者以外,皆离不开精进心。成功来自于努力,来自于奋斗!
戊二(宣说应当精进)分三:一、认识精进本体;二、断除其违品;三、增上对治。
己一、认识精进本体:
进即喜于善。
什么叫精进呢?指喜爱善法的欢喜心。心态是一种欢喜心,对境是善法,从这两方面来定义。唐代澄观法师(即清凉国师)在《华严大疏》中说:“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名之为进。”与此处的解释大致相同。概言之,精进就是法融入心,断除懈怠懒惰的一种善心。
在这里,首先要明白精进的范围。世间上有些人特别能干,为了经商务农,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人们称之为精进;还有些人,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多长时间也不觉得累,这也叫做精进。但此处的精进与之不同,它强调的是一种心态,而不是外在的身语。因为心的力量极为强大,身体和语言的精进虽然也属于精进,比如我喜欢讲经说法,这叫语言的精进;我喜欢顶礼、转绕佛塔、做善事,这叫身体精进。但这些都是精进的果,真正的精进是一种心态。
精进的对境是善法。若对杀生特别努力、任劳任怨,按本论的标准来衡量,这不叫精进,当属一种懒惰。因为它的对境不是善法,而是恶法或无记法。所以,对于精进的范围,大家应该搞明白。
精进可分多种,《大圆满前行》中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无厌足精进三种;《经庄严论》中加上了不畏精进;《阿毗达磨》里面又再加了不退转精进。其余的如《瑜伽师地论》讲了九种精进,《华严经》讲了十种精进。但归纳而言,就像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言,精进主要分身精进与心精进。行布施、持戒为身精进,修忍辱、禅定、智慧为心精进 ,心精进是最关键的。
大家一定要清楚精进的作用、精进的力量。如果相续中没有对善法的喜爱之心,那么修再高深的法也不会成功,一旦有了喜爱善法的精进,修持任何法都不会困难。
精进的违品是懒惰(下面会具体讲解),要遣除懒惰,不精进是办不到的。所以佛陀在《正法念住经》中说,太阳的光芒普照时,黑暗全部会消失,同理,如果心里产生精进,懒惰这一违品将销声匿迹。
当然,在精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违缘障碍,但千万不要被这些吓倒。佛在《菩萨藏经》中教诫道:“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应当舍弃身体生命、抛弃懒惰而希求菩提之果。要放弃自己的血肉皮肤骨骼及一切的一切、断除懒惰而希求菩提之果。”这些教言,每个人都要铭刻于心。因为大家已经发了菩提心,现在若不精进,整天都浑浑噩噩、懒惰懈怠,那什么时候才能精进起来呢?
尽管每个人的根基和缘分不同,有些人背书笨一点,有些人稍微轻松一点,但只要肯精进、肯努力,必定会有一定的收获。每年我们考试都可以看出,那些对佛法有精进心的人,不管在哪项考试上,都有很明显的成果。精进即热衷于善法,这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试问,谁不想获得大乘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想获得的话,整天睡懒觉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很想马上得到密宗的超胜成就,开天眼、飞起来……要求很高,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日没夜地蒙头大睡,白天晚上都分不清楚。“精进”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能获得心目中的果位吗?
己二(断除其违品)分二:一、宣说所断懈怠;二、断除方法。
庚一、宣说所断懈怠:
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
自轻凌懒惰。
精进的违品有千千万万,简言之就是懒惰。《大乘阿毗达磨》中云:“懒惰属于愚痴,是障碍善法的一种心法。”归纳起来,懒惰有三种: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自轻凌懒惰。有了这三种懒惰,善法始终不能成功。大家平时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是不是这三种懒惰把你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也没有?
下面解释一下各自的含义:
一、同恶懒惰:
所谓的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即平时所说的“这个人特别懒,很懈怠”。做任何一件善事,他不立即开始执行,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今天太累了,我要好好休息,明天再说吧。”明天又推到后天,后天推到大后天……这样一直耽误下去。
我们有些人想做善法或者想出家,常以“过段时间再说”、“慢慢来”为借口,致使许多良机擦肩而过。所以我自己每做一件善事时,性子特别急,希望尽快把事情做好,生怕拖下去的话,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饥牛吃草是一口接着一口,根本不会耽误时间。行持善法也应如此,倘若总是“明日复明日”,只会导致“万事成蹉跎”。
同恶懒惰是精进的一种违品,如果有了这种懒惰,必须千方百计地加以断除。只要是行持善法,就要下决心马上去做,今天该背的、今天该修的、今天该听的,不要拖到明天去。现在外面有些人听课,动不就以这个借口、那个理由不参加,这个星期需要完成的功课,推到下一个星期,到了下一个星期时,又因为一些事情来不了。整个学期结束时,懒惰者所学的寥寥无几!
因此善法方面不能拖,但是恶法方面,拖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你今天要发脾气吵架,那告诉自己:“明天再来吧!”也许明天的气就消了,那时候也不用发火了。以前的大德经常这样讲:“行善方面不能拖,造恶方面尽量地拖下去,很有可能以后不会做了。”
二、耽著恶事懒惰:
什么叫耽著恶事懒惰呢?指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把修行成就置之不顾,这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世间人整天将精力浪费在一些琐事上,做农务、搞商业、唱歌跳舞、操持家务,看起来忙得团团转,实则一点意义也没有。
我们在座的道友,除了为公家发心、为僧众和众生做有意义的事情外,假如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琐事,即属于这种懒惰。表面上你似乎非常精进,不是做这个、就是忙那个,但你的心没有与法相融,不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陷入一种懒惰之中。
这种懒惰的人,连鬼神对他都不屑一顾。宋朝有位光孝安禅师,一天他在定中见到两个僧人倚着栏杆交谈,开始有天神护卫并恭敬谛听,后来天神离去,不久便听到鬼神在旁谩骂。禅师出定后追问原由,得知两位僧人刚开始讨论佛法,所以天神护卫恭听;接着叙旧事、拉家常,天人没兴趣就离开了;最后谈到接收财物供养,连鬼神都不愿意听,在旁边吐口水骂他们。从此之后,光孝安禅师发愿终身不谈世俗琐事。
有些修行人平时坐在一起,就天南海北地乱侃一通,这样耽误时间实在没有意义。包括有些发心人员,在打电话了解外面的学习情况时,也不要尽说些闲话。当然,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如果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九十五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