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五節課

  第九十五節課

  前面已經講了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今天開始學習 第七品 精進

  丁叁(精進)分二:一、以承上啓下方式教誡精進;二、宣說應當精進。

  戊一、以承上啓下方式教誡精進: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前面講了安忍的道理,不管在修行佛法上,還是遇到痛苦時,我們都要有忍耐之心,有安忍以後,就需要勇猛精進。根據彌勒菩薩的教言,在六度當中,前前爲因、後後爲果。比如說,能舍棄身體財物等一切的人,可以持戒;能受持清淨戒律的人,可以修持安忍;而能安忍的這種人,一定會精進的。彼此之間有這種次第。

  倘若沒有精進,得不到今生來世的種種功德,有了精進才能證得無上菩提。《慧海請問經》中言:“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爲難得。何以故?慧海,由精進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遠中複遠。”精進不但對修行非常重要,世間上做任何一件事情,沒有精進也不行。月稱論師說:“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有緣福德資糧和無緣智慧資糧的根本因是什麼?就是精進。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明確地宣說:“一切善法資糧中,精進乃爲最殊勝。如果有了精進,便可圓滿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攝集經》中也說:“精進不滅百法德,獲得無邊佛慧藏。”所以,精進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非常重要。

  一旦有了精進心,短暫的時間內也能證果,曆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佛滅度後一百年,印度阿育王個性凶殘好殺,設“人間地獄”,陳列各種殺人刑具,命劊子手濫殺無辜,凡誤入者必死無赦。當時有一名爲海比丘,遙見此地樓房高廣,外表富麗堂皇,以爲是富豪之家,進入化緣,被劊子手所擒,欲行死刑。爲海比丘並不怕死,只恨出家多年道業未成,就此斷送性命實在不值,因求緩刑一個月,以便精進辦道。劊子手不肯,僅答應寬限七日。

  由于時間有限,爲海比丘廢寢忘食,精進修行,但到了最後一天,仍末開悟。傍晚,人間地獄處決一名婦女,爲海比丘親見行刑,頓感人命無常,四大無我,而入空觀,終證阿羅漢果。

  處決婦女後,劊子手將爲海比丘抛入大鍋中,加薪燒煮。但火焰熄滅,長出一朵蓮花,爲海比丘端坐花中。劊子手急報阿育王,阿育王趕赴刑場後,被爲海比丘威德攝伏,求哀忏悔,即毀人間地獄。自此,阿育王敬信叁寶,廣造塔寺,大興佛教,成爲佛教的護法功臣。

  無上大圓滿中強調:上等精進者,即生成就;中等精進者,中陰成就;下等精進者,來世成就。在學佛的道路上,精進的地位舉足輕重,倘若沒有精進,任何事情均不能圓滿。以比喻來說,我們的身體活動、語言交流,全部依靠風的力量 ;山河大地、森林江河的動搖,也要借助風,假如沒有它,萬物會處于一片死寂。同樣的道理,精進猶如風一樣不可缺少,它是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關鍵因素,如果少了精進,修行根本沒辦法增上。

  因此,大家不要太懶惰、太懈怠了,否則,不管是自己修行,還是成辦世間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除了任運自成的大成就者以外,皆離不開精進心。成功來自于努力,來自于奮鬥!

  戊二(宣說應當精進)分叁:一、認識精進本體;二、斷除其違品;叁、增上對治。

  己一、認識精進本體:

  進即喜于善。

  什麼叫精進呢?指喜愛善法的歡喜心。心態是一種歡喜心,對境是善法,從這兩方面來定義。唐代澄觀法師(即清涼國師)在《華嚴大疏》中說:“精進,練心于法名之爲精,精心務達名之爲進。”與此處的解釋大致相同。概言之,精進就是法融入心,斷除懈怠懶惰的一種善心。

  在這裏,首先要明白精進的範圍。世間上有些人特別能幹,爲了經商務農,披星戴月、早出晚歸,人們稱之爲精進;還有些人,說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多長時間也不覺得累,這也叫做精進。但此處的精進與之不同,它強調的是一種心態,而不是外在的身語。因爲心的力量極爲強大,身體和語言的精進雖然也屬于精進,比如我喜歡講經說法,這叫語言的精進;我喜歡頂禮、轉繞佛塔、做善事,這叫身體精進。但這些都是精進的果,真正的精進是一種心態。

  精進的對境是善法。若對殺生特別努力、任勞任怨,按本論的標准來衡量,這不叫精進,當屬一種懶惰。因爲它的對境不是善法,而是惡法或無記法。所以,對于精進的範圍,大家應該搞明白。

  精進可分多種,《大圓滿前行》中有擐甲精進、加行精進、無厭足精進叁種;《經莊嚴論》中加上了不畏精進;《阿毗達磨》裏面又再加了不退轉精進。其余的如《瑜伽師地論》講了九種精進,《華嚴經》講了十種精進。但歸納而言,就像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所言,精進主要分身精進與心精進。行布施、持戒爲身精進,修忍辱、禅定、智慧爲心精進 ,心精進是最關鍵的。

  大家一定要清楚精進的作用、精進的力量。如果相續中沒有對善法的喜愛之心,那麼修再高深的法也不會成功,一旦有了喜愛善法的精進,修持任何法都不會困難。

  精進的違品是懶惰(下面會具體講解),要遣除懶惰,不精進是辦不到的。所以佛陀在《正法念住經》中說,太陽的光芒普照時,黑暗全部會消失,同理,如果心裏産生精進,懶惰這一違品將銷聲匿迹。

  當然,在精進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違緣障礙,但千萬不要被這些嚇倒。佛在《菩薩藏經》中教誡道:“發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應當舍棄身體生命、抛棄懶惰而希求菩提之果。要放棄自己的血肉皮膚骨骼及一切的一切、斷除懶惰而希求菩提之果。”這些教言,每個人都要銘刻于心。因爲大家已經發了菩提心,現在若不精進,整天都渾渾噩噩、懶惰懈怠,那什麼時候才能精進起來呢?

  盡管每個人的根基和緣分不同,有些人背書笨一點,有些人稍微輕松一點,但只要肯精進、肯努力,必定會有一定的收獲。每年我們考試都可以看出,那些對佛法有精進心的人,不管在哪項考試上,都有很明顯的成果。精進即熱衷于善法,這是一切功德的根本,無著菩薩也說:“成就菩薩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進。”

  試問,誰不想獲得大乘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但想獲得的話,整天睡懶覺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很想馬上得到密宗的超勝成就,開天眼、飛起來……要求很高,可是在實際行動中,卻沒日沒夜地蒙頭大睡,白天晚上都分不清楚。“精進”達到了這樣的程度,能獲得心目中的果位嗎?

  己二(斷除其違品)分二:一、宣說所斷懈怠;二、斷除方法。

  庚一、宣說所斷懈怠:

  下說其違品:同惡散劣事,

  自輕淩懶惰。

  精進的違品有千千萬萬,簡言之就是懶惰。《大乘阿毗達磨》中雲:“懶惰屬于愚癡,是障礙善法的一種心法。”歸納起來,懶惰有叁種:同惡懶惰、耽著惡事懶惰、自輕淩懶惰。有了這叁種懶惰,善法始終不能成功。大家平時應該觀察自己的相續,是不是這叁種懶惰把你捆得死死的,一點自由也沒有?

  下面解釋一下各自的含義:

  一、同惡懶惰:

  所謂的同惡懶惰,也叫推延懶惰,即平時所說的“這個人特別懶,很懈怠”。做任何一件善事,他不立即開始執行,而是以各種借口拖延——“今天太累了,我要好好休息,明天再說吧。”明天又推到後天,後天推到大後天……這樣一直耽誤下去。

  我們有些人想做善法或者想出家,常以“過段時間再說”、“慢慢來”爲借口,致使許多良機擦肩而過。所以我自己每做一件善事時,性子特別急,希望盡快把事情做好,生怕拖下去的話,以後就沒有機會了。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說:“行持時,應如饑牛食草一般。”饑牛吃草是一口接著一口,根本不會耽誤時間。行持善法也應如此,倘若總是“明日複明日”,只會導致“萬事成蹉跎”。

  同惡懶惰是精進的一種違品,如果有了這種懶惰,必須千方百計地加以斷除。只要是行持善法,就要下決心馬上去做,今天該背的、今天該修的、今天該聽的,不要拖到明天去。現在外面有些人聽課,動不就以這個借口、那個理由不參加,這個星期需要完成的功課,推到下一個星期,到了下一個星期時,又因爲一些事情來不了。整個學期結束時,懶惰者所學的寥寥無幾!

  因此善法方面不能拖,但是惡法方面,拖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你今天要發脾氣吵架,那告訴自己:“明天再來吧!”也許明天的氣就消了,那時候也不用發火了。以前的大德經常這樣講:“行善方面不能拖,造惡方面盡量地拖下去,很有可能以後不會做了。”

  二、耽著惡事懶惰:

  什麼叫耽著惡事懶惰呢?指散亂于無意義的世俗劣事,把修行成就置之不顧,這也是一種懶惰的表現。世間人整天將精力浪費在一些瑣事上,做農務、搞商業、唱歌跳舞、操持家務,看起來忙得團團轉,實則一點意義也沒有。

  我們在座的道友,除了爲公家發心、爲僧衆和衆生做有意義的事情外,假如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瑣事,即屬于這種懶惰。表面上你似乎非常精進,不是做這個、就是忙那個,但你的心沒有與法相融,不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陷入一種懶惰之中。

  這種懶惰的人,連鬼神對他都不屑一顧。宋朝有位光孝安禅師,一天他在定中見到兩個僧人倚著欄杆交談,開始有天神護衛並恭敬谛聽,後來天神離去,不久便聽到鬼神在旁謾罵。禅師出定後追問原由,得知兩位僧人剛開始討論佛法,所以天神護衛恭聽;接著敘舊事、拉家常,天人沒興趣就離開了;最後談到接收財物供養,連鬼神都不願意聽,在旁邊吐口水罵他們。從此之後,光孝安禅師發願終身不談世俗瑣事。

  有些修行人平時坐在一起,就天南海北地亂侃一通,這樣耽誤時間實在沒有意義。包括有些發心人員,在打電話了解外面的學習情況時,也不要盡說些閑話。當然,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如果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