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多弘法利生的事情沒辦法展開。但有些人特別啰唆,一方面浪費金錢,一方面也耽誤時間。所以大家在說話時,應該像光孝安禅師那樣,不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盡量說對衆生與佛法有利的語言。該說的,就要說出來;不該說的,還是盡量少說。希望我們的發心人員,語言比較簡略,不要喋喋不休。除了特殊情況外,本來兩分鍾可以說完的事,不要轉彎抹角,兩個小時還說不完,這樣聽者也特別累。
有些人的說話是這樣,做事情也是這樣,尤其大城市裏的人,每天都是沒完沒了,我有時候看後特別想說,但可能說了也不起作用。那天我問一個居士:“你從學院回來後精進嗎?”“唉,城市裏哪有精進的人啊?我還算不錯了,每天念一遍《喇榮課誦集》,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反正城市裏的人就是這樣。”可見,他們耽著劣事的懶惰非常嚴重。
包括山裏的修行人,也沒有必要做一些瑣事。無垢光尊者在《叁十忠告論》中雲:“住家之時致力嚴飾屋,寂靜山間尋求圓滿福,瑣事令自人生虛耗因,斷盡諸事即是吾忠告。”我們住在深山裏的人,如果整天希求名聲,或者自己當木匠,拿個鐵錘在屋子裏裝修,用這些來消磨時間,還不如念一點咒語。雖然我們不一定有機會像前輩大德那樣住山洞,但起碼也不要爲了房子耽誤很長時間,否則不太像一個修行人!
叁、自輕淩懶惰:
有些人對自己沒有信心,經常說:“我天生特別笨,現在又一大把年紀,身體不好、心情不好,工作特別忙,丈夫不爭氣,孩子不聽話……我這樣的人業力深重、煩惱重重,有什麼資格修行呢?修行人應該像你們這樣,反正我是沒有希望了,這一輩子已經完蛋了!”這種自暴自棄、甘于墮落的人,其實心裏也有一種懶惰。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利因素肯定存在,也會有一些煩惱障礙,但只要肯精進,不管再忙、再累、再怎麼樣,也有成就的機會。所以大家要自強、自信,不然在當今社會中,恐怕很多修行人都會倒下去。有漏的身體,誰沒有疾病?誰沒有煩惱?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盡管如此,有些人還是很精進,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他心的力量比較強,做任何一件事情,沒有意義的盡量放下,有意義的就堅持到底。
以上講了叁種懶惰,大家首先務必要認識,認識之後,下面分別講了斷除的方法:
庚二(斷除方法)分叁:一、斷除同惡懶惰;二、斷除耽著惡事懶惰;叁、斷除自輕淩懶惰。
辛一(斷除同惡懶惰)分二:一、認識因;二、斷除彼。
壬一、認識因:
貪圖懶樂味,習臥嗜睡眠,
不厭輪回苦,頻生強懈怠。
同惡懶惰的産生有叁種因:一、貪圖舒適快樂的感受;二、喜歡躺臥床席,愛好睡懶覺;叁、對輪回的痛苦不起厭煩心。有了這叁種因,便會屢屢生起強烈的懈怠。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講了同惡懶惰的一些因,基本上與本論相同。下面一一具體分析:
一、“貪圖懶樂味”:有些人對行持善法一點興趣都沒有,平時不願意念咒,也不願意聞思,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很多人常說:“我要養養身體,稍微放松一下。”放松什麼呀?我們也沒有被綁起來,四肢本來就是放松的。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叁界輪回的衆生,無始以來都在放松,如果再勸放松的話,簡直是太過分了 。
有些人整天坐在家裏,像馬上要離開人間一樣,連上課都不願意,其實身體一點病都沒有。甚至有些年輕人,明明身體非常好,卻請病假不上課。我通過某些途徑了解,有些據說非常嚴重的“病人”,身體特別健康,一看他的臉色和飲食,就知道精力充沛,應該沒有病。但由于他的相續中有了同惡懶惰,只要一有機會,就在家裏靠著或躺著,什麼也不做,好幾個小時一會兒就過去了,這樣他覺得很舒服:“我的選擇很好啊!你看現在請了病假,法師也都開許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快樂得不得了!”然後在屋子裏自己跳舞。這就是同惡懶惰的一種因。
二、“習臥嗜睡眠”:假如身體姿勢不端正,要麼靠著、要麼躺著,氣脈會不通暢,進而引起身心昏沈,這樣之後,懶惰自然而然會生起。
其實,我們的睡眠是可以斷除的,否則對修行有障礙。修行人應該學會調整睡眠,縱然無法完全斷除,盡量減少也是可以的。倘若保持坐姿端正,則不需要睡得那麼多。《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一書中,有位96歲的瑜伽聖女,她從不躺下睡覺,而是徹夜靜坐。作者問:“您爲什麼不用睡覺?”她回答道:“喜歡瑜伽叁昧的人,爲什麼要睡得像豬一樣?”
叁、“不厭輪回苦”:對輪回沒有厭離心,對輪回的苦好像沒有感覺,所以就睡得特別香。太陽都已經出來了,但把窗戶關得黑黑的,還在那裏蒙頭大睡。這種人從來不觀想輪回痛苦,如果觀想一下,肯定會睡不著的。修行好的人,之所以睡眠非常少,就是對輪回痛苦、人身難得等道理深信不疑,因此他不貪愛睡眠,並不是他失眠了。
去年我去深圳“弘法寺”時,本老(本煥老和尚)剛滿100歲,聽他的侍者說,老和尚每天早上叁四點鍾必須起床。我們寺院也有位老堪布,今年82歲,他不管在別人家還是自己家,清晨四點必須起床念經,從不間斷。這些老修行人不管是八十歲、一百歲,一生中已經用了那麼多時間修積善法,但是仍想到人身很難得,臨走前應該爲來世多准備資糧,于是還在精進用功。可是我們有些人,剛學佛沒幾天,修行也特別差勁,卻想繼續睡下去。這些老年人如果四點鍾就起來,年輕人不管從哪方面來看,就算兩點鍾起不來,也不能遲于五點鍾。但事實上呢,有些人七八點鍾還在被窩裏,起來時也是一邊打哈欠,一邊睡眼惺忪、迷迷糊糊。
這些人爲什麼精進不起來呢?就因爲對佛法沒有信心,對輪回的苦沒有厭離心。按照《大疏》中解釋:“由于不厭離輪回的痛苦,從而沈湎于懶惰的快樂享受中,並由此貪愛睡眠。”若能像高僧大德那樣生起真實無僞的出離心,很多人一定會精進的,不會整天都懶惰,也不會睡得那麼香。
壬二(斷除彼)分二:一、生起精進之意樂;二、以加行修持。
癸一(生起精進之意樂)分二:一、思維今生無常;二、思維後世痛苦。
子一(思維今生無常)分二:一、決定無常;二、思維迅速死亡而勸勉。
醜一、決定無常:
雲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
必囚生死獄,正入死神口。
這個教言講了無常的道理。讓自己不懶惰的辦法,就是修無常,可是很多人的無常修得太差,所以特別懶惰懈怠。在座的道友也是同樣,很多人說自己精進不起來,爲什麼?就是你對無常沒有修好,對輪回的痛苦沒有觀好。如果對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好好思維,怎麼可能天天散亂放逸?
作者在這裏給我們的教言是無常觀,前面講忏悔時也說過:若沒有趕快忏悔,死亡來時怎麼辦?從這個側面講了無常。而此處是說:我們修行不精進的原因,就是因爲懈怠,要斷除懈怠的話,必須從內心觀修無常。
頌詞意思是這樣:我們爲什麼還不發覺自身已陷入煩惱的網罟中,被貪嗔癡慢嫉及八萬四千煩惱控製束縛,由此定會困入生老死病的輪回監獄中,一步步地邁向死神之口。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亦雲:“生命如住閻羅齒,然諸世人不修法,嗚呼人行真稀奇!”
此處可用漁夫的比喻來說明死亡無常。比如,有個漁夫用網把魚網住了,拉到岸上,投入魚簍裏,那麼這條魚已經被判死刑,沒有解脫的機會了。同樣,不管是年輕人、老年人,每個人都在無常的網中而漸漸趨入死亡,如果對自身的安危毫不了知,整天處于懈怠狀態中,那真是非常可憐!
世間上的有些人,偶爾會明白這個道理,鞭策自己精進兩天,但凡夫有一個毛病——不能長久堅持。昨天我跟有些領導談話時,不知不覺講起了屍陀林,一個領導說:“去年我也去過那裏,看到屍體後特別害怕,覺得自己的身體也是同樣,但回來後便沒什麼感覺了。”我當時就想起了一個比喻:有些精神病人,神智偶爾會清醒過來,但一會兒又不行了。這些世間人亦是如此,見到好多禿鹫搶吃屍體,當時會覺得不管什麼樣的人,即使再有錢、再有地位,死後拉到屍陀林,也不過如此而已。但這種正念如果沒有經常串習,又會被自己的身心紛亂蒙蔽了。因此,修行人無論住在寂靜地或者城市裏,都不能離開上師叁寶的教言,以此再叁提醒自己觀修無常。
既然我們處于死神的口中,現在有什麼理由不精進呢?經雲:“恐怖死亡魔,隨逐諸衆生。”恐怖的死魔緊緊跟隨著每一個衆生,只是大家沒有發覺罷了,一旦有人已經死去,才曉得死魔確確實實存在。
藏地有一個故事:有個人修單堅護法神,結果真的修成了,已經達到人與人交談般的境界。那個修行人對護法神說:“我要接近死的時候,請給我表示一下。”護法神應允了。有一次,單堅護法神對他說:“山那邊死了一個男人,是如何如何死的。”他說:“噢,死了是吧?”沒有在意。第二次護法神又說:“山下死了一個婦女,是如何如何死的。”那個修行人還是沒在意。過了不久,護法神對他說:“你的壽命已盡,馬上要死了。”那個修行人開始抱怨:“不是早跟你說過嗎?怎麼不提前給我表示一下?”護法神說:“我早已表示過了——山那邊的男人死了,給你說過;山下的女人死了,也給你說過。當時你只要求“表示”一下,並沒有說要明示。”
我們有些人平常看到屍體,覺得無所謂;聽到別人死了,也沒什麼感覺。但實際上,不管是人也好、動物也好,任何衆生的死,都在給我們發信號:“要注意了,你的生命也會這樣!”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上師如意寶在《無常道歌》中說:“眼見衆多流轉中陰身,自己決定不可常住世。”誰都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所以不要再拖了,應該趕快修行!
下一頌用屠夫的比喻來說明無常:
漸次殺吾類,汝豈不見乎?
然樂睡眠者,如牛見屠夫。
自己同類的人們逐漸被死主所殺戮,難道沒有看見嗎?並不是沒看見。我們見得非常多,聽得也非常多。但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繼續貪執睡眠、吃喝玩樂、世間八法,如同屠宰場的牦牛一樣愚笨。
屠宰場的牦牛是已經判了死刑的,它們一一在等待被宰殺。但有些牦牛卻毫無反應,仍悠然自在地吃草喝水,好像自己會安好無損。有時候我去宰殺場的牛圈裏,真覺得這些牦牛非常笨,即使看見同伴被拉去宰殺,自己也沒有絲毫恐怖,甚至表現出很歡喜的樣子。
同樣的道理,我們所有的人也會一一離開人間,今年死一個,明年死一個,再過幾十年以後,我們在座的人基本上都會死,短暫的這幾年中,誰先離開也不知道。假如一點都不修持善法,天天貪執世間八法、貪執睡眠,那實在是太沒有心髒了。
大家一定要憶念死亡無常的教言,這樣我們的懶惰才會消失,不然的話,精進心沒辦法提起來。當然,所謂的無常,聽是聽過、學是學過,但實際做起來時,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不過,聽了這些有加持的教言後,短期內應該會起到一些效果——相信你們很多人明天會起得很早!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