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六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求大家不能如是做。

  唾液、鼻涕等污物也不能随便乱丢,应想尽办法用土块、石头等掩盖起来,不要影响大家的环境。否则,把这么脏的东西扔在路上、房前,别人看到也会恶心。

  并且,在清净的水源或悦意的草地上,不能去大小便,这是佛陀对僧人们的要求,间接也对在家人有此提醒。以前有公案记载:佛陀在舍卫国时,离比丘尼精舍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舒适的草地,很多居士经常来这片草地上玩耍、唱歌、跳舞,或躺在上面休息。嘈杂的声音影响了诸位坐禅的比丘尼,当时她们很不高兴,等这些居士走了以后,就到这片草地上大小便。后来这些居士又来草地上玩耍,结果把衣服都搞脏了。这些居士就生讥嫌,说一些诽谤的语言。佛陀听到此事后,要求大家不能在草地上大小便。

  汉传《四分律藏》中也有公案说:佛陀在灵鹫山中,当时有六群比丘尼。(佛陀的很多公案中,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是比较调皮的,经常触犯各种律仪。但有些论师认为,我们后人应该感谢他们,当时若没有他们的示现,佛陀也不会制定这些戒律,让众生明白取舍因果的道理。)她们晚上在便器里大小便,第二天早晨,也不看墙外,就把大小便倒出去。当时有一位大臣,刚好从墙外路过,被大小便泼了一身,臭不可闻。他非常气愤,准备向国王诉说此事,幸被一婆罗门劝住,最后才没有去。后来佛闻知此事,便规定不能随便倒大小便。这间接也说明了,作为发大心的修行人,也不能将垃圾、不清净的东西到处乱扔,影响别人享用的环境。

  不但自己的仪表要清洁,周围的环境房屋也要清净。这一点,藏传佛教的噶当派就做得非常好,僧团的制度让人羡慕,不管你到经堂还是僧众的寮房,里面都井井有条、整洁清净。汉传佛教中也有一些道场,从你进入寺院大门以后,就有一种舒适感、清净感,自然而然吸引着很多有缘的众生。同时对佛陀本来清净的教法真相,也可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今后大家不管是建立道场,还是树立法幢,都应尽力让寺院的环境清洁幽雅,卧室也应做到舒适整洁,如此世间人见到以后,自然就能对三宝生起恭敬心。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进食时要注意一些威仪,《毗奈耶经》中讲了二十六种威仪,接受食物时也讲了八种威仪。我们平时用餐一定要如理如法,口中的食物不能满满当当,也不要一边说话一边吃饭,否则别人看起来、听起来也很不舒服。尤其中国人跟西方人的吃饭威仪,有着极大差别。原来我在拉萨的一座餐厅里吃饭,当时左边有一群美国人,右边有一群中国人,他们吃饭的威仪迥然不同。美国人吃饭时说话小声、行为优雅,我在旁边看的时候,非常羡慕,而中国人一直大吃大喝,说说笑笑,看起来素质跟别人差很多。虽然这不代表东西方所有的人,但从总体水平而言,凡是去过其他国家的人,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因此,大家在吃饭时,威仪应当如法,身体应当寂静,这样对心也有直接作用。同时,如果内心非常寂静,从身体上也能体现出来。

  “坐时勿伸足”,坐在经堂里或者听闻佛法时,应该跏趺而坐,不能伸开双腿,否则的话,很不恭敬佛法和上师。在这些坐势方面,佛陀有很多要求,去年学习《三戒论》时也讲过,大家应该记得清楚。

  “双手莫揉搓”,洗手的时候,双手不能互相揉搓,应该先洗一只手,然后再洗另一只。如果两只手同时洗,水很有可能溅到别人的脸上、嘴里,甚至碗中,发出的声音也很难听,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修养。

  当然,这些问题,一方面也不是特别大,不像诽谤佛法、摧毁佛像那样严重,在戒律中只属于恶作罪。如果你是出家人,诵戒时需要忏悔;如果是在家人,也不构成真实的罪业。但我们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威仪应当尽量如法清净,这样对生生世世的修行都有利益。

  有位尊者将佛经中的零散公案集在一起,撰著了一本书叫《法句经·真理的宝藏》,里面有个公案说道:在佛陀时代,有位僧人举止寂静安详,从未有过不正当的行为,从不打哈欠、伸懒腰。众比丘觉得非常稀有,将此现象请问佛陀,佛陀说:“不仅今生如此,他的前世是一头狮子时,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最后告诫弟子:“身为僧人应该如此,像这位尊者一样,身寂静、语寂静、心寂静。”

  所以,我们在吃饭、走路、说话时,始终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观察“我到底在说什么?我到底在做什么?我的行为如不如法?”这样做真的有一定必要。当然,这些问题可以说跟佛法有关,也可以说跟佛法无关,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自己的行为应尽量让别人生信心。

  当今的社会,很多人并不提倡讲道德,只要什么东西时髦新潮,大家不经观察,就纷纷去效仿追求。这种行为不太明智。要知道,合理的行为永远也不会过时,不管时代怎么样变迁,我们都应该值得学习。而不如法、没有道义的行为,比如贪求财富、名声、美色等,则应努力舍弃,这不是我们人生的追求目标。

  关于这一点,孔孟之道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他们的见解,并没有什么可学的,不要说中观、密法的甚深奥义,就连人的今生来世,他们也没有了解到。可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应该也有可取之处。孔子曾说:“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以手臂作枕头,虽然生活简朴,但只要有道义,快乐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这种知足少欲的精神,不像现在的世间人,虽然物质条件不错,但精神领域特别空虚,只要吃得好、穿得好,丧失自己的道德人格也无所谓。但古人并非如此,吃饭不一定有档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毁,活在世间就有意义。一旦失毁的话,吃得再好、穿得再好,也如同行尸走肉。因此,平时从吃饭、穿着等小小的威仪上,也可了知一个人的内在如何。

  有些人可能认为:“行住坐卧等威仪,是针对你们出家人的,在家人没有这样的规定。”其实,尽管佛陀没有将此制定为佛制罪,但我平时遇到一些在家人时,只要跟他交往一个小时,观察他的说话、走路、吃饭,就很容易了解他的德行怎么样。作为学习佛法的人,无论在家或出家,谁都愿意当一个好人,若是这样的话,学这些威仪是相当重要的。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没有陪同的情况下,在同一车乘、床榻、坐垫与房间等幽静隐蔽之处,切莫与他者的女人在一起。否则,如果你是出家人,或是守戒律的在家人,很有可能毁坏戒体。即便没有这样,也很容易导致他人毁谤污辱,对自己修行不利。因此,作为男身,不要与其他女人随意共处。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发心的女众,在没有陪伴的情况下,也不要与其他男人在隐蔽处相交往。

  《四分律藏》中有个公案说:佛在舍卫国时,那里有一个女人,是毗舍离国嫁到这里来的。有一天,这个女人和她婆婆吵架,(印度是这样,汉地是这样,藏地也是这样,一般来讲,媳妇跟婆婆的关系势同水火,经常发生各种冲突。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佛陀时代也不例外。)当时她丈夫不在家,受了一肚子委屈后,她收拾行装回娘家。(藏人吵架的时候,不收拾行李,自己一个人就跑了。但汉人吵架跟这里有点相同,演电影也是这样的,经常都是女的拿一个包,拼命往里面装东西。)这时阿那律尊者也从舍卫国起程,准备到毗舍离国,正好遇见了这个女人。女人问:“尊者,您要去哪里?”“去毗舍离。”“我可以和您同路吗?”“可以。”(阿那律尊者虽然有天眼,但有时候天眼也没有观察好。)于是尊者就与此女人同行。女人的丈夫回来后,问母亲:“我妻子哪里去了?”母亲说:“跟我斗嘴,不知道去哪里了。”丈夫便急速追赶,看到女人正与阿那律尊者在一起。他先责骂阿那律尊者,虽然尊者和女人竭力解释他们没有任何染污,但丈夫不信,便殴打尊者,打得快断命根了。这时尊者正念于心,结跏趺坐,入火光三昧。见此瑞相,丈夫方知错怪尊者,忙于尊者前进行忏悔。后来佛陀知道此事,作了一番呵责后,教诫比丘从此不得与女人同行。就戒律来讲,这是对出家人制定的戒条,但间接也可以说明,凡是发心的人,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要与其他异性有不清净的关系。

  现在社会上对道德规范不太注重,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在家人的行为不如法,会给佛法乃至家庭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外面学习《入行论》的道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行为应该非常如法,但也有个别人,听说以学习为借口,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这是很多老年人告诉我的——“我一看就知道他们怎么回事。一目了然,肯定不行的!”也许的确是这样,有些老年人真要通达经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但若了解这样那样的情况,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真能一目了然也不知道。当然,作为欲界众生,没有一点烦恼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要以佛法为手段,做一些不清净的事情,否则对你自己来讲,学习这部论典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成为解脱的障碍了。

  总而言之,凡是世间人不起信心的各种行为,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后,应该全部予以断除。如果不太清楚取舍的界限,则应询问上师、阿阇黎或者有智慧的长老,详细了知自己的行为是否如法,吃饭、走路、宣讲佛法等会不会有过失。有些人经常说:“我很想把事情做得非常圆满,但自己的智慧有限,到底这样做合不合理啊?我要去问一些有智慧的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到一些别的地方去,首先应了知当地的风土人情,然后入乡随俗,对能让他人生信之事,应当尽力行持;原本如法的行为,假如与当地习惯冲突,则应舍弃,按照当地的传统来。这些很重要,佛陀也是再三要求,只要能让众生起信心,自己的行为应随顺他们。

  作为出家人或在家人,言行举止应该打动世间人的心,吸引他们步入佛门,渐渐对佛陀的正法生起信心。即便不能生起信心,也千万不要在他们相续中种下邪知邪见的种子,留下特别不好的印象。有些人说:“现在他的脾气越来越大,学《入行论》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所谓旁观者清,有些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应该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彼此提醒,有意义、有价值的良言,别人应该会接纳的。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凡是世间中不信仰、不赞叹之事,皆应尽量舍弃,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维护佛教的圣洁形象。”所以大家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地观察自己,这是真正的窍诀精华!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为别人指路时,不应该用单个手指来指示,在印度来讲,这是对他人不恭敬的行为。一定要满怀恭敬之心,平伸右手掌而指点道路。

  具体而言,右手掌应该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朝着该指示的地方,用恭敬的态度告诉对方。比如有人问:“某人的房子在哪里?”或者“去某地的路怎么走?”我们应该态度和蔼地以右手掌来指示他。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密法当中,如《莲花生大士传记》中记载,也有用一个手指来直指心性的。例如,有些上师在传授密法时,用手指直指“虚空在何处”,从而令弟子证悟心的本性。

  虽然各地的传统不同,但总的来讲,我们应该用最恭敬、别人最满意的姿势来指示。不管是伸手也好、伸指也好,只要别人觉得恭敬,都可以。

  我刚才也说了,在密宗当中,单指的指示,是开悟心性的一种表示方法。而所谓的伸手,依靠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同样也能让人明心见性。禅宗中就有这样的公案:以前有位德山禅师,祖籍四川,他对《金刚经》的信心很大,立誓要广弘这部经典。后来,听说《金刚经》在南方弘扬得不错,于是他特意到那里去。路途当中,有一次他肚子饿了,看到有个妇女在卖点心,就拿出钱来准备买。妇女见他背了一筐书,便问:“你背的是什么书?”他回答说:“这里有《金刚经》。”妇女就说:“那好,我问你一个问题。若答得上来,点心免费送你吃;若答不上来,点心不卖,你到别处去买吧。《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心的话,点的是哪一个心?”德山禅师左思右想想了半天,也答不上来,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他来到龙潭禅师的家里后,二人心心相印,谈话很投机,一直聊到晚上。天黑以后,龙潭禅师问:“你怎么还不回去?”德山禅师出去一瞧,说:“外面漆黑一片,我看不见路。”龙潭禅师就给他点一根蜡烛,德山禅师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马上用一口气把蜡烛吹灭,德山禅师当下开悟。

  在禅宗中,对利根者来讲,上师不需要讲许多文字教言,因缘成熟之际,通过一些表示方法,即可令其开悟。而在我们密法中,布玛莫扎、酿万登珍桑波等高僧大德,通过手势让弟子开悟的公案也为数颇多。然而,这种根基的人,现在可能非常少!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六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