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六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求大家不能如是做。

  唾液、鼻涕等汙物也不能隨便亂丟,應想盡辦法用土塊、石頭等掩蓋起來,不要影響大家的環境。否則,把這麼髒的東西扔在路上、房前,別人看到也會惡心。

  並且,在清淨的水源或悅意的草地上,不能去大小便,這是佛陀對僧人們的要求,間接也對在家人有此提醒。以前有公案記載:佛陀在舍衛國時,離比丘尼精舍不遠的地方,有一片舒適的草地,很多居士經常來這片草地上玩耍、唱歌、跳舞,或躺在上面休息。嘈雜的聲音影響了諸位坐禅的比丘尼,當時她們很不高興,等這些居士走了以後,就到這片草地上大小便。後來這些居士又來草地上玩耍,結果把衣服都搞髒了。這些居士就生譏嫌,說一些誹謗的語言。佛陀聽到此事後,要求大家不能在草地上大小便。

  漢傳《四分律藏》中也有公案說:佛陀在靈鹫山中,當時有六群比丘尼。(佛陀的很多公案中,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是比較調皮的,經常觸犯各種律儀。但有些論師認爲,我們後人應該感謝他們,當時若沒有他們的示現,佛陀也不會製定這些戒律,讓衆生明白取舍因果的道理。)她們晚上在便器裏大小便,第二天早晨,也不看牆外,就把大小便倒出去。當時有一位大臣,剛好從牆外路過,被大小便潑了一身,臭不可聞。他非常氣憤,准備向國王訴說此事,幸被一婆羅門勸住,最後才沒有去。後來佛聞知此事,便規定不能隨便倒大小便。這間接也說明了,作爲發大心的修行人,也不能將垃圾、不清淨的東西到處亂扔,影響別人享用的環境。

  不但自己的儀表要清潔,周圍的環境房屋也要清淨。這一點,藏傳佛教的噶當派就做得非常好,僧團的製度讓人羨慕,不管你到經堂還是僧衆的寮房,裏面都井井有條、整潔清淨。漢傳佛教中也有一些道場,從你進入寺院大門以後,就有一種舒適感、清淨感,自然而然吸引著很多有緣的衆生。同時對佛陀本來清淨的教法真相,也可通過我們的行爲表現出來。所以,今後大家不管是建立道場,還是樹立法幢,都應盡力讓寺院的環境清潔幽雅,臥室也應做到舒適整潔,如此世間人見到以後,自然就能對叁寶生起恭敬心。

  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

  坐時勿伸足,雙手莫揉搓。

  “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進食時要注意一些威儀,《毗奈耶經》中講了二十六種威儀,接受食物時也講了八種威儀。我們平時用餐一定要如理如法,口中的食物不能滿滿當當,也不要一邊說話一邊吃飯,否則別人看起來、聽起來也很不舒服。尤其中國人跟西方人的吃飯威儀,有著極大差別。原來我在拉薩的一座餐廳裏吃飯,當時左邊有一群美國人,右邊有一群中國人,他們吃飯的威儀迥然不同。美國人吃飯時說話小聲、行爲優雅,我在旁邊看的時候,非常羨慕,而中國人一直大吃大喝,說說笑笑,看起來素質跟別人差很多。雖然這不代表東西方所有的人,但從總體水平而言,凡是去過其他國家的人,這種感覺會比較明顯。因此,大家在吃飯時,威儀應當如法,身體應當寂靜,這樣對心也有直接作用。同時,如果內心非常寂靜,從身體上也能體現出來。

  “坐時勿伸足”,坐在經堂裏或者聽聞佛法時,應該跏趺而坐,不能伸開雙腿,否則的話,很不恭敬佛法和上師。在這些坐勢方面,佛陀有很多要求,去年學習《叁戒論》時也講過,大家應該記得清楚。

  “雙手莫揉搓”,洗手的時候,雙手不能互相揉搓,應該先洗一只手,然後再洗另一只。如果兩只手同時洗,水很有可能濺到別人的臉上、嘴裏,甚至碗中,發出的聲音也很難聽,覺得這個人沒有什麼修養。

  當然,這些問題,一方面也不是特別大,不像誹謗佛法、摧毀佛像那樣嚴重,在戒律中只屬于惡作罪。如果你是出家人,誦戒時需要忏悔;如果是在家人,也不構成真實的罪業。但我們學了大乘佛法以後,威儀應當盡量如法清淨,這樣對生生世世的修行都有利益。

  有位尊者將佛經中的零散公案集在一起,撰著了一本書叫《法句經·真理的寶藏》,裏面有個公案說道:在佛陀時代,有位僧人舉止寂靜安詳,從未有過不正當的行爲,從不打哈欠、伸懶腰。衆比丘覺得非常稀有,將此現象請問佛陀,佛陀說:“不僅今生如此,他的前世是一頭獅子時,也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最後告誡弟子:“身爲僧人應該如此,像這位尊者一樣,身寂靜、語寂靜、心寂靜。”

  所以,我們在吃飯、走路、說話時,始終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觀察“我到底在說什麼?我到底在做什麼?我的行爲如不如法?”這樣做真的有一定必要。當然,這些問題可以說跟佛法有關,也可以說跟佛法無關,不管怎麼樣,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自己的行爲應盡量讓別人生信心。

  當今的社會,很多人並不提倡講道德,只要什麼東西時髦新潮,大家不經觀察,就紛紛去效仿追求。這種行爲不太明智。要知道,合理的行爲永遠也不會過時,不管時代怎麼樣變遷,我們都應該值得學習。而不如法、沒有道義的行爲,比如貪求財富、名聲、美色等,則應努力舍棄,這不是我們人生的追求目標。

  關于這一點,孔孟之道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他們的見解,並沒有什麼可學的,不要說中觀、密法的甚深奧義,就連人的今生來世,他們也沒有了解到。可是儒家爲人處世的原則,應該也有可取之處。孔子曾說:“吃粗淡的飯,喝白開水,以手臂作枕頭,雖然生活簡樸,但只要有道義,快樂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這種知足少欲的精神,不像現在的世間人,雖然物質條件不錯,但精神領域特別空虛,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喪失自己的道德人格也無所謂。但古人並非如此,吃飯不一定有檔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毀,活在世間就有意義。一旦失毀的話,吃得再好、穿得再好,也如同行屍走肉。因此,平時從吃飯、穿著等小小的威儀上,也可了知一個人的內在如何。

  有些人可能認爲:“行住坐臥等威儀,是針對你們出家人的,在家人沒有這樣的規定。”其實,盡管佛陀沒有將此製定爲佛製罪,但我平時遇到一些在家人時,只要跟他交往一個小時,觀察他的說話、走路、吃飯,就很容易了解他的德行怎麼樣。作爲學習佛法的人,無論在家或出家,誰都願意當一個好人,若是這樣的話,學這些威儀是相當重要的。

  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

  世間所不信,觀詢而舍棄。

  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沒有陪同的情況下,在同一車乘、床榻、坐墊與房間等幽靜隱蔽之處,切莫與他者的女人在一起。否則,如果你是出家人,或是守戒律的在家人,很有可能毀壞戒體。即便沒有這樣,也很容易導致他人毀謗汙辱,對自己修行不利。因此,作爲男身,不要與其他女人隨意共處。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是發心的女衆,在沒有陪伴的情況下,也不要與其他男人在隱蔽處相交往。

  《四分律藏》中有個公案說:佛在舍衛國時,那裏有一個女人,是毗舍離國嫁到這裏來的。有一天,這個女人和她婆婆吵架,(印度是這樣,漢地是這樣,藏地也是這樣,一般來講,媳婦跟婆婆的關系勢同水火,經常發生各種沖突。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佛陀時代也不例外。)當時她丈夫不在家,受了一肚子委屈後,她收拾行裝回娘家。(藏人吵架的時候,不收拾行李,自己一個人就跑了。但漢人吵架跟這裏有點相同,演電影也是這樣的,經常都是女的拿一個包,拼命往裏面裝東西。)這時阿那律尊者也從舍衛國起程,准備到毗舍離國,正好遇見了這個女人。女人問:“尊者,您要去哪裏?”“去毗舍離。”“我可以和您同路嗎?”“可以。”(阿那律尊者雖然有天眼,但有時候天眼也沒有觀察好。)于是尊者就與此女人同行。女人的丈夫回來後,問母親:“我妻子哪裏去了?”母親說:“跟我鬥嘴,不知道去哪裏了。”丈夫便急速追趕,看到女人正與阿那律尊者在一起。他先責罵阿那律尊者,雖然尊者和女人竭力解釋他們沒有任何染汙,但丈夫不信,便毆打尊者,打得快斷命根了。這時尊者正念于心,結跏趺坐,入火光叁昧。見此瑞相,丈夫方知錯怪尊者,忙于尊者前進行忏悔。後來佛陀知道此事,作了一番呵責後,教誡比丘從此不得與女人同行。就戒律來講,這是對出家人製定的戒條,但間接也可以說明,凡是發心的人,行爲應該如理如法,不要與其他異性有不清淨的關系。

  現在社會上對道德規範不太注重,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有些在家人的行爲不如法,會給佛法乃至家庭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外面學習《入行論》的道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行爲應該非常如法,但也有個別人,聽說以學習爲借口,做各種不如法的行爲。這是很多老年人告訴我的——“我一看就知道他們怎麼回事。一目了然,肯定不行的!”也許的確是這樣,有些老年人真要通達經論,不一定有這個能力,但若了解這樣那樣的情況,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真能一目了然也不知道。當然,作爲欲界衆生,沒有一點煩惱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要以佛法爲手段,做一些不清淨的事情,否則對你自己來講,學習這部論典不但沒有意義,反而成爲解脫的障礙了。

  總而言之,凡是世間人不起信心的各種行爲,通過自己的智慧觀察後,應該全部予以斷除。如果不太清楚取舍的界限,則應詢問上師、阿阇黎或者有智慧的長老,詳細了知自己的行爲是否如法,吃飯、走路、宣講佛法等會不會有過失。有些人經常說:“我很想把事情做得非常圓滿,但自己的智慧有限,到底這樣做合不合理啊?我要去問一些有智慧的人。”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到一些別的地方去,首先應了知當地的風土人情,然後入鄉隨俗,對能讓他人生信之事,應當盡力行持;原本如法的行爲,假如與當地習慣沖突,則應舍棄,按照當地的傳統來。這些很重要,佛陀也是再叁要求,只要能讓衆生起信心,自己的行爲應隨順他們。

  作爲出家人或在家人,言行舉止應該打動世間人的心,吸引他們步入佛門,漸漸對佛陀的正法生起信心。即便不能生起信心,也千萬不要在他們相續中種下邪知邪見的種子,留下特別不好的印象。有些人說:“現在他的脾氣越來越大,學《入行論》已經到了這種程度……”所謂旁觀者清,有些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一方面應該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彼此提醒,有意義、有價值的良言,別人應該會接納的。

  法王如意寶以前也講過:“凡是世間中不信仰、不贊歎之事,皆應盡量舍棄,我們學佛者,必須要給世人起表率作用,維護佛教的聖潔形象。”所以大家在行持佛法的過程中,要盡量地觀察自己,這是真正的竅訣精華!

  單指莫示意,心當懷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爲別人指路時,不應該用單個手指來指示,在印度來講,這是對他人不恭敬的行爲。一定要滿懷恭敬之心,平伸右手掌而指點道路。

  具體而言,右手掌應該五指並攏、掌心向上,指尖朝著該指示的地方,用恭敬的態度告訴對方。比如有人問:“某人的房子在哪裏?”或者“去某地的路怎麼走?”我們應該態度和藹地以右手掌來指示他。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在密法當中,如《蓮花生大士傳記》中記載,也有用一個手指來直指心性的。例如,有些上師在傳授密法時,用手指直指“虛空在何處”,從而令弟子證悟心的本性。

  雖然各地的傳統不同,但總的來講,我們應該用最恭敬、別人最滿意的姿勢來指示。不管是伸手也好、伸指也好,只要別人覺得恭敬,都可以。

  我剛才也說了,在密宗當中,單指的指示,是開悟心性的一種表示方法。而所謂的伸手,依靠上師不可思議的加持,同樣也能讓人明心見性。禅宗中就有這樣的公案:以前有位德山禅師,祖籍四川,他對《金剛經》的信心很大,立誓要廣弘這部經典。後來,聽說《金剛經》在南方弘揚得不錯,于是他特意到那裏去。路途當中,有一次他肚子餓了,看到有個婦女在賣點心,就拿出錢來准備買。婦女見他背了一筐書,便問:“你背的是什麼書?”他回答說:“這裏有《金剛經》。”婦女就說:“那好,我問你一個問題。若答得上來,點心免費送你吃;若答不上來,點心不賣,你到別處去買吧。《金剛經》裏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心的話,點的是哪一個心?”德山禅師左思右想想了半天,也答不上來,只好餓著肚子繼續趕路。他來到龍潭禅師的家裏後,二人心心相印,談話很投機,一直聊到晚上。天黑以後,龍潭禅師問:“你怎麼還不回去?”德山禅師出去一瞧,說:“外面漆黑一片,我看不見路。”龍潭禅師就給他點一根蠟燭,德山禅師伸手來接時,龍潭禅師馬上用一口氣把蠟燭吹滅,德山禅師當下開悟。

  在禅宗中,對利根者來講,上師不需要講許多文字教言,因緣成熟之際,通過一些表示方法,即可令其開悟。而在我們密法中,布瑪莫紮、釀萬登珍桑波等高僧大德,通過手勢讓弟子開悟的公案也爲數頗多。然而,這種根基的人,現在可能非常少!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