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皈依的信解,为了令信解增上稳固不退,在数日中应励力数数串修念诵此四句金刚偈。最好按仪轨念诵藏文译音,因为全知麦彭仁波切造此仪轨时使用的是藏文,对此藏文仪轨做了殊胜加持,若念藏文音忆念汉文义,很容易得全知麦彭仁波切金刚语之加持。当然,若发心念汉译文句也可以。偈文意义即是:“安住于虚空,并且遍满了整个虚空的皈依境者,其中有上师本尊空行诸三根本会众,诸佛正法以及圣者僧众三宝,于如是福田之前,我与六道一切众生恭敬地皈依上师三宝三根本。”倘若未修过顶礼加行者,可以在此与皈依合修。
彼亦,观想自己身体变为无数,和一切六道众生同时一边发誓,一边观想,一边念诵皈依偈,一边至诚顶礼。顶礼时,双手先于心间合十,掌心含空好似握一如意宝珠,十手指轻轻相合,这是表示恭敬之相,然后将手至于头顶,向上师会众的身顶礼,心念上师三宝三根本加持我身业清净,双手再落于喉间,向上师会众的语顶礼,心念上师三宝三根本加持我语业清净,双手下落至心间,向上师会众的意顶礼,心想上师三宝三根本加持我意业清净。然后,额头、双手、双膝着地,向上师会众的身、语、意、功德、事业顶礼,观想清净一切三门所造恶业。
顶礼时不可身不正直、手不合掌、两眼东张西望等,以及口说杂话意作他思,或者于斜坡上偷懒顶礼等,这些都是依善法造恶业的行为,所以应当遮止。如是边顶礼边念诵此偈,至少应修十万遍。在此过程中应一手持念珠,如法记数,以便摄心修持。尤其心心念念中,要不离“纵遇命难,不舍三宝”的誓言决心。如果此决心不能生起,虽然顶礼念诵已满十万,也不算是修满,直到此决心达到稳固时,皈依方算圆满修成。
五、皈依的后行
若一坐修习圆满,欲收座时,行者应以虔诚无伪的信心,明观皈依境放出无边光网,照射自己与一切六道众生,此时好似巨石从高处落入平静的湖面,“咚”的一声,自他一切众生象溅起的浪花般快速融入诸圣尊中,其诸圣尊又从边沿次第化光,逐渐融于上师,上师化光消融于法界。行者若有甚深离戏之见解,应于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中安住,后得时念诵:“我速以此善,成就三宝尊,愿将无余众,安置于佛地。”之后,串修一遍后后引导,继之念回向文等回向善根。
在一切威仪中,吃饭时观想皈依境于喉间而供养;行走时观想于自己的右肩而作右绕;睡卧时观想皈依境安住于心间;坐立时观想皈依境于顶上加持;平时见悦意物时,观想供养皈依境,恒时而修持皈依。
六、皈依的学处
皈依的学处分四:一、所舍;二、所取;三、同分学处;四、共同学处。
一、所舍学处:皈依佛后,不应皈依世间鬼神,因为自己还在轮回中流转的世间天神,以及心绪变化无常,恒时加害众生的鬼神,对众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不应皈依;皈依法后,不能害众生,因为仅仅皈依法即可播下解脱种子,继之远离不善业,增上善法,如理依法行持,这才是皈依法。如果害众生,则是造不善业,与佛法相违,就不是真皈依佛法,所以不能害众生;皈依僧众后,不能与外道者同居,以免他人影响自己的决心,或令他诽谤造罪等。如果已进入密宗者,对于恨自己的金刚上师及诽谤佛法和密宗的人,应当远离,以免染污自己的清净相续。
二、所取学处:皈依佛后,对于一切佛陀的圣像都应恭敬,乃至连佛像上脱落的纸片、碎片等,都应恭敬,如捧佛足一样,将彼安置于清净处;皈依法后,当恭敬一切佛经论典,乃至一个字,也应护如眼目,何况脱页掉字,皆应以头顶礼,供置净处;皈依僧众后,应恭敬一切僧众,乃至僧衣上的一个布片也应当成福田,诚心祈求加持,置于净处,或带在身上以求庇护。
三同分学处:⑴为自己传法的上师善知识应看作真佛而常恭敬。⑵善知识之教言,应看作法宝而不违半句。⑶善知识的眷属及自己的道友,应看作真僧宝,当以身口意三门而恭敬。
共同之学处:虽遇命难亦不舍三宝;虽获大奖也不舍三宝;遇何灾难只求三宝的加持,得病时若要医疗,把药看作三宝的事业作用;去何处也顶礼其处之三宝;常常一心皈依三宝并念皈依偈,劝他人皈依三宝,恒时不忘三宝。如果在梦中见恐怖现象时能祈祷三宝的话,在中阴的时候也能祈祷三宝。乃至未达此境界之前应耐心修持皈依。
七、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福德非常大,如果它有色相,就连虚空也容纳不下,所以为了生起真实的皈依决心或者增上、稳固已生起的决心,日常生活中应多忆念三宝的功德,多诵持《随念三宝经》,这样会引发真正的皈依三宝的信心。尤其初入佛门的人,更应随时思维忆念,如下皈依的利益:如《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又如《月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彼岸。”皈依的利益可归纳为八种即①进入佛门;②成为一切戒之基础;③灭尽往昔所造诸恶;④不受人与非人的障碍;⑤成就心所想之事;⑥具大福德;⑦不堕落恶趣;⑧速得佛果。
第一引导皈依竟
如是反复地励炼决心,直到达到所修之量。假如自己一心皈投三宝,指望三宝,但在现实生活中,所作并不顺利,仍旧生活坎坷、违缘重重,病魔障难时常折磨自己,此时如能不仅不退信心,反而越遇违缘越对三宝生信,心中除三宝外不再依赖其他,有此信心和决心即是修成皈依的验相。
第二引导 发菩提心
在修习大乘根本的菩提心引导时,加行念诵如前,正行首先修念前前引导,生发出离心与皈依之决心后,依次串修四无量心等,在四无量心次第逐一修到相应之量后,方才着重念修仪轨中发心之金刚句,并依观察、轮番、安置修而令生起菩提心。为使此心增上稳固乃至不退,应念发心偈最少十万遍,若能超过十万,当然越多越好,在修法期间,每日应定相应数目,不可懈怠,励力精勤,后行时串修一遍后后引导之义,然后念《普贤行愿品》等,回向善根,且在一切时处,严整威仪、密护诸根、正知行持、饮食知量、精勤觉悟瑜伽等,具足三殊胜而修持。
第一、皈依境前发心
于如上皈依境前而发心者:
皈依是区分内外道之标志,发菩提心是内道大小乘之分水岭。由于修菩提心是大乘显宗与密宗之入道根本,无有此心不能进入五道之修法,故欲成就菩提道果,决定应生发无上菩提心。
一般菩提心分世俗与胜义二种。其中胜义菩提心是指大乘菩萨见道以后安住胜义本性所发之殊胜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指名言中所发之心,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二种,平常我们所说的发心,大部分都是指发世俗菩提心。
凡夫流转轮回,对我及我所非常执著,导致无意义累劫堕于六道中,感受本来无实的假立痛苦,虽然给他宣说诸多实相法要,但因其反复流转轮回,早已熟悉三界之路,对解脱道之见修行果极为陌生,从未串习过的实相要点,很难与心相应,心是心、法是法,心与法无有丝毫关系。而欲转迷成悟,先应修习世俗菩提心。因此心愈真实无伪,对我与我所之执著愈可减轻,空性慧也可逐渐与心相应,发菩提心证悟空性相辅相成,究竟之时,现前无缘胜义菩提心之大乐妙果。
由上可知,凡夫修持世俗菩提心极为重要,故在此处,应依次如法而修。即:行者应至诚于如上一引导中所说的皈依境前,请诸圣尊为作证明,为利一切众生而修持发菩提心之学处,其修法者如下宣说:
第二、修四无量心
初修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等
菩提心的基础即四无量心,故最初应先修持四无量心,即数数忆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等四句偈之深义。因为没有四无量心的基础,菩提心决定无法修成,加之修四无量心本身就具足无量功德:如以修悲无量心,暂时无有损害,究竟可以成就法身;修慈无量心,暂时令大众悦意,究竟可以成就报身;修喜无量心,暂时无有嫉妒,究竟可以成就化身;修舍无量心,暂时自心堪能,究竟可以成就自性身。故应修习此四无量心。
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有四种,即:一、依窍诀之修法;二、依次第之修法;三、依逆倒之修法;四、依轮番之修法。其具体修法如下:一、依窍诀之修法:即提前先修舍无量心,然后依次第修慈、悲、喜无量心。因为若不先修舍无量心,其他三心容易修成偏袒自方亲友之烦恼心,故依窍诀首先应修舍无量心。二、依次第之修法:依窍诀修法修好后,为了增上修行,可按慈、悲、喜、舍之次第数数串修。三、依逆倒之修法:于前二修法修好后,为令修行娴熟,当依舍、喜、悲、慈之逆行次序反复而修。四、依轮番之修法:前三修法娴熟后,为使修行稳固不退,应慈喜、悲舍交替而修。此为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于初中后,皆应以三殊胜摄持,逐一重点修持各无量心。其修如下:
一、舍无量心之修法
普通世间人对亲朋好友非常贪爱,对怨仇敌人特别仇恨,对一般中庸之人漠不关心。我们修行人对此,应不贪自方,不恨怨方,不漠视中方,以其都曾作过我的父母怨敌之故。如今生贪恋的父母妻儿,在前世之时,决定当过我的怨敌;现世的怨敌,于前世之时,决定亦曾作过养育我的父母,只因业力的迷幻药,让我们彼此迷失,互不相识。
若善思择,今生的亲怨之人,在过去无量生死中,都曾无数次交替地作过我的亲友与怨敌,此时我为何于其生贪生怨呢?再观今生,现世的亲友阻拦我修学正法,抢夺我的财产,说各种不悦之语等,与怨敌无别,而怨敌不能恒常害我,也许给他说些好话,给些小利随其心顺其意,又会成为挚友,今生亲怨不定,又有什么可贪可嗔呢?
若观察未来,假若我未修行成就,今生的…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