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起皈依的信解,爲了令信解增上穩固不退,在數日中應勵力數數串修念誦此四句金剛偈。最好按儀軌念誦藏文譯音,因爲全知麥彭仁波切造此儀軌時使用的是藏文,對此藏文儀軌做了殊勝加持,若念藏文音憶念漢文義,很容易得全知麥彭仁波切金剛語之加持。當然,若發心念漢譯文句也可以。偈文意義即是:“安住于虛空,並且遍滿了整個虛空的皈依境者,其中有上師本尊空行諸叁根本會衆,諸佛正法以及聖者僧衆叁寶,于如是福田之前,我與六道一切衆生恭敬地皈依上師叁寶叁根本。”倘若未修過頂禮加行者,可以在此與皈依合修。

  彼亦,觀想自己身體變爲無數,和一切六道衆生同時一邊發誓,一邊觀想,一邊念誦皈依偈,一邊至誠頂禮。頂禮時,雙手先于心間合十,掌心含空好似握一如意寶珠,十手指輕輕相合,這是表示恭敬之相,然後將手至于頭頂,向上師會衆的身頂禮,心念上師叁寶叁根本加持我身業清淨,雙手再落于喉間,向上師會衆的語頂禮,心念上師叁寶叁根本加持我語業清淨,雙手下落至心間,向上師會衆的意頂禮,心想上師叁寶叁根本加持我意業清淨。然後,額頭、雙手、雙膝著地,向上師會衆的身、語、意、功德、事業頂禮,觀想清淨一切叁門所造惡業。

  頂禮時不可身不正直、手不合掌、兩眼東張西望等,以及口說雜話意作他思,或者于斜坡上偷懶頂禮等,這些都是依善法造惡業的行爲,所以應當遮止。如是邊頂禮邊念誦此偈,至少應修十萬遍。在此過程中應一手持念珠,如法記數,以便攝心修持。尤其心心念念中,要不離“縱遇命難,不舍叁寶”的誓言決心。如果此決心不能生起,雖然頂禮念誦已滿十萬,也不算是修滿,直到此決心達到穩固時,皈依方算圓滿修成。

  五、皈依的後行

  若一坐修習圓滿,欲收座時,行者應以虔誠無僞的信心,明觀皈依境放出無邊光網,照射自己與一切六道衆生,此時好似巨石從高處落入平靜的湖面,“咚”的一聲,自他一切衆生象濺起的浪花般快速融入諸聖尊中,其諸聖尊又從邊沿次第化光,逐漸融于上師,上師化光消融于法界。行者若有甚深離戲之見解,應于念一遍百字明的時間中安住,後得時念誦:“我速以此善,成就叁寶尊,願將無余衆,安置于佛地。”之後,串修一遍後後引導,繼之念回向文等回向善根。

  在一切威儀中,吃飯時觀想皈依境于喉間而供養;行走時觀想于自己的右肩而作右繞;睡臥時觀想皈依境安住于心間;坐立時觀想皈依境于頂上加持;平時見悅意物時,觀想供養皈依境,恒時而修持皈依。

  六、皈依的學處

  皈依的學處分四:一、所舍;二、所取;叁、同分學處;四、共同學處。

  一、所舍學處:皈依佛後,不應皈依世間鬼神,因爲自己還在輪回中流轉的世間天神,以及心緒變化無常,恒時加害衆生的鬼神,對衆生沒有任何好處,所以不應皈依;皈依法後,不能害衆生,因爲僅僅皈依法即可播下解脫種子,繼之遠離不善業,增上善法,如理依法行持,這才是皈依法。如果害衆生,則是造不善業,與佛法相違,就不是真皈依佛法,所以不能害衆生;皈依僧衆後,不能與外道者同居,以免他人影響自己的決心,或令他誹謗造罪等。如果已進入密宗者,對于恨自己的金剛上師及誹謗佛法和密宗的人,應當遠離,以免染汙自己的清淨相續。

  二、所取學處:皈依佛後,對于一切佛陀的聖像都應恭敬,乃至連佛像上脫落的紙片、碎片等,都應恭敬,如捧佛足一樣,將彼安置于清淨處;皈依法後,當恭敬一切佛經論典,乃至一個字,也應護如眼目,何況脫頁掉字,皆應以頭頂禮,供置淨處;皈依僧衆後,應恭敬一切僧衆,乃至僧衣上的一個布片也應當成福田,誠心祈求加持,置于淨處,或帶在身上以求庇護。

  叁同分學處:⑴爲自己傳法的上師善知識應看作真佛而常恭敬。⑵善知識之教言,應看作法寶而不違半句。⑶善知識的眷屬及自己的道友,應看作真僧寶,當以身口意叁門而恭敬。

  共同之學處:雖遇命難亦不舍叁寶;雖獲大獎也不舍叁寶;遇何災難只求叁寶的加持,得病時若要醫療,把藥看作叁寶的事業作用;去何處也頂禮其處之叁寶;常常一心皈依叁寶並念皈依偈,勸他人皈依叁寶,恒時不忘叁寶。如果在夢中見恐怖現象時能祈禱叁寶的話,在中陰的時候也能祈禱叁寶。乃至未達此境界之前應耐心修持皈依。

  七、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福德非常大,如果它有色相,就連虛空也容納不下,所以爲了生起真實的皈依決心或者增上、穩固已生起的決心,日常生活中應多憶念叁寶的功德,多誦持《隨念叁寶經》,這樣會引發真正的皈依叁寶的信心。尤其初入佛門的人,更應隨時思維憶念,如下皈依的利益:如《無垢經》雲:“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滿虛空界,彼將勝虛空。”又如《月藏經》雲:“有情誰人皈依佛,俱胝魔衆不能害,縱破戒律心散亂,彼亦定能趨彼岸。”皈依的利益可歸納爲八種即①進入佛門;②成爲一切戒之基礎;③滅盡往昔所造諸惡;④不受人與非人的障礙;⑤成就心所想之事;⑥具大福德;⑦不墮落惡趣;⑧速得佛果。

  第一引導皈依竟

  如是反複地勵煉決心,直到達到所修之量。假如自己一心皈投叁寶,指望叁寶,但在現實生活中,所作並不順利,仍舊生活坎坷、違緣重重,病魔障難時常折磨自己,此時如能不僅不退信心,反而越遇違緣越對叁寶生信,心中除叁寶外不再依賴其他,有此信心和決心即是修成皈依的驗相。

  第二引導 發菩提心

  在修習大乘根本的菩提心引導時,加行念誦如前,正行首先修念前前引導,生發出離心與皈依之決心後,依次串修四無量心等,在四無量心次第逐一修到相應之量後,方才著重念修儀軌中發心之金剛句,並依觀察、輪番、安置修而令生起菩提心。爲使此心增上穩固乃至不退,應念發心偈最少十萬遍,若能超過十萬,當然越多越好,在修法期間,每日應定相應數目,不可懈怠,勵力精勤,後行時串修一遍後後引導之義,然後念《普賢行願品》等,回向善根,且在一切時處,嚴整威儀、密護諸根、正知行持、飲食知量、精勤覺悟瑜伽等,具足叁殊勝而修持。

  第一、皈依境前發心

  于如上皈依境前而發心者:

  皈依是區分內外道之標志,發菩提心是內道大小乘之分水嶺。由于修菩提心是大乘顯宗與密宗之入道根本,無有此心不能進入五道之修法,故欲成就菩提道果,決定應生發無上菩提心。

  一般菩提心分世俗與勝義二種。其中勝義菩提心是指大乘菩薩見道以後安住勝義本性所發之殊勝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指名言中所發之心,分爲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二種,平常我們所說的發心,大部分都是指發世俗菩提心。

  凡夫流轉輪回,對我及我所非常執著,導致無意義累劫墮于六道中,感受本來無實的假立痛苦,雖然給他宣說諸多實相法要,但因其反複流轉輪回,早已熟悉叁界之路,對解脫道之見修行果極爲陌生,從未串習過的實相要點,很難與心相應,心是心、法是法,心與法無有絲毫關系。而欲轉迷成悟,先應修習世俗菩提心。因此心愈真實無僞,對我與我所之執著愈可減輕,空性慧也可逐漸與心相應,發菩提心證悟空性相輔相成,究竟之時,現前無緣勝義菩提心之大樂妙果。

  由上可知,凡夫修持世俗菩提心極爲重要,故在此處,應依次如法而修。即:行者應至誠于如上一引導中所說的皈依境前,請諸聖尊爲作證明,爲利一切衆生而修持發菩提心之學處,其修法者如下宣說:

  第二、修四無量心

  初修四無量心:

  願諸衆生永具安樂等

  菩提心的基礎即四無量心,故最初應先修持四無量心,即數數憶念“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願諸衆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等四句偈之深義。因爲沒有四無量心的基礎,菩提心決定無法修成,加之修四無量心本身就具足無量功德:如以修悲無量心,暫時無有損害,究竟可以成就法身;修慈無量心,暫時令大衆悅意,究竟可以成就報身;修喜無量心,暫時無有嫉妒,究竟可以成就化身;修舍無量心,暫時自心堪能,究竟可以成就自性身。故應修習此四無量心。

  修習四無量心之方法有四種,即:一、依竅訣之修法;二、依次第之修法;叁、依逆倒之修法;四、依輪番之修法。其具體修法如下:一、依竅訣之修法:即提前先修舍無量心,然後依次第修慈、悲、喜無量心。因爲若不先修舍無量心,其他叁心容易修成偏袒自方親友之煩惱心,故依竅訣首先應修舍無量心。二、依次第之修法:依竅訣修法修好後,爲了增上修行,可按慈、悲、喜、舍之次第數數串修。叁、依逆倒之修法:于前二修法修好後,爲令修行娴熟,當依舍、喜、悲、慈之逆行次序反複而修。四、依輪番之修法:前叁修法娴熟後,爲使修行穩固不退,應慈喜、悲舍交替而修。此爲修習四無量心之方法。于初中後,皆應以叁殊勝攝持,逐一重點修持各無量心。其修如下:

  一、舍無量心之修法

  普通世間人對親朋好友非常貪愛,對怨仇敵人特別仇恨,對一般中庸之人漠不關心。我們修行人對此,應不貪自方,不恨怨方,不漠視中方,以其都曾作過我的父母怨敵之故。如今生貪戀的父母妻兒,在前世之時,決定當過我的怨敵;現世的怨敵,于前世之時,決定亦曾作過養育我的父母,只因業力的迷幻藥,讓我們彼此迷失,互不相識。

  若善思擇,今生的親怨之人,在過去無量生死中,都曾無數次交替地作過我的親友與怨敵,此時我爲何于其生貪生怨呢?再觀今生,現世的親友阻攔我修學正法,搶奪我的財産,說各種不悅之語等,與怨敵無別,而怨敵不能恒常害我,也許給他說些好話,給些小利隨其心順其意,又會成爲摯友,今生親怨不定,又有什麼可貪可嗔呢?

  若觀察未來,假若我未修行成就,今生的…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紀律教誡甘露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