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親友,來生也許成爲我的怨敵,現世的怨敵,也許變成撫育自己的父母親友。可見叁世之中,自己的親友怨敵皆是不定,我又何必貪親恨敵呢?如是反複觀察思維,明白此理後,應對一切衆生無貪無嗔地平等修持大慈大悲。
其觀修之方法,即是先觀想自己最熟悉、最貪戀的一個親友,如父親、母親、兄弟、姊妹等在自己的前方,然後依靠上述親怨兩方面的理論進行觀察而修平等之心;繼之選一中庸之人,如不認識的商店賣貨的人、走路的人,依上述理而修;接著觀一仇敵于自前方而依理觀修,就這樣從一個衆生、兩個、叁個、四個……乃至一幢住宅樓、一個住宅區、一個社區、一個鎮、一個城、一個地區、一個省、一個國家、一個地球……乃至盡虛空之一切無邊有情,次第依理觀修,不可超越次第而直接緣修一切有情,應一個一個地修,否則一個有情尚未修好,只是從表面上說我已修了舍無量心,這是不真實之修法,一遇對境,仍然生貪生嗔,此爲不堅實之泡沫修法,故應次第認真地如理修持。修煉要點,內心生起無有親疏偏袒,對所有衆生一視同仁的定解時,在無緣中盡量安住,後行回向善根。
二、慈無量心之修法
一切衆生皆欲離苦得樂,但是不懂得獲得安樂之方法,導致無量劫流轉于叁界六道,感受無量難忍之苦。通過舍無量心之修法,知道一切衆生,不論親怨,都曾于無始劫中無數次作過我的大恩父母,故應于彼等平等饒益。
一切衆生做父母時都曾精心哺育我,爲了我的一點安樂,辛苦勞作,忙碌不堪,乃至行持非法,依止十惡業,令我得暫時之安樂,而他們卻造下了彌天大罪。現在這些父母,有的轉生爲現前的父母,不懂佛法繼續在造十不善業;有的轉生于怨恨的仇家,不明正法複造惡趣之業;有的轉生地獄,正在感受寒熱諸苦;有的轉生于餓鬼,正感受饑餓等衆苦;有的轉生于傍生,正感受役使被啖等諸苦;有的轉生于修羅,正感受戰爭之苦;有的轉生于天界,正感受下墮之苦;有的……,他們各自因不同業力習氣,分別感受不同之苦。如今我已得自由自在之人身,遇到上師叁寶,並且有緣修持殊勝善法,看到父母正在受苦,豈有不報恩之理。
如是觀想所有不具安樂之衆生,都值遇暫時人天的安樂乃至究竟解脫的大樂。自己一切時處之大小善根皆如是作回向。明觀之時,如前從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次第而修。修煉的要點,應以慈心視所有衆生爲我所,希望一切不樂衆生獲得安樂,最後在無緣中入定片刻,後行回向,願一切衆生獲得暫時究竟之安樂。
叁、悲無量心之修法
輪回爲痛苦的自性,通過慈無量心之修法,明白一切六道衆生于我皆爲有恩,我應于彼等平等饒益。然而這些老母有情被猛烈惡業逼迫,正在輪回中感受不欲忍受之難忍痛苦。行者此時應思維叁惡趣之衆生皆爲往昔我之老母,憑著各自所造之業,承受著人間難以思維之苦。逐一次第明觀,此受苦者是我現前之母,如是自心會情不自禁生起拔其巨苦之心。
複次,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如飯館中活吃海蝦、活燒鮮魚、活剝蛇皮、活吃猴腦、活煮烏龜、活喝雞血等;又如屠宰場中割喉、剝皮、抽筋、斷骨、拔毛、掏出五髒等殺法……此時應思維:彼時受害者,若是我毫無罪過之老母,被無辜抓到屠殺之處,馬上要離開可愛的生命了,想逃已是無路,想掙紮已是無力,想求救已是無人可救,身體萬分疲憊,不斷地發著抖,內心已經絕望,恐懼得即將昏厥,唯有等待著難忍的痛苦及死亡的臨身,見到此情此景,自己又將如何呢?思維至此,拔濟衆生痛苦之心當會油然生起,悲傷之淚情不自禁自然流淌,欲拔衆生苦之決心不斷于內心盤旋,這就算是生起了悲心。
複次,于具體觀修時,明白以上之理,在觀修中,應于自己前方觀想一個正在受苦之衆生,最好是選擇一個對自己震撼最深,對之能情不自禁引發悲心的可憐衆生,然後從此開始,緣無量有情而如是修持。修煉要點,應以真實無僞、不假造作的悲心,希望衆生遠離痛苦的逼迫,生起修量後,盡量入定在空性中,後行回向,願一切具苦衆生,超離諸苦。
四、喜無量心之修法
修習之時,先于自前明觀一自己敬愛之人,如父母等,觀想其于世間與出世間方面都很吉祥圓滿,如觀想其無病、安樂、長壽、健康、鄰裏和睦、遠離一切損害違緣、聞思修行圓滿、了脫生死等,由此自己生起歡喜之心。特別見到他所欲成辦,獲得種種安樂,內心應情不自禁地願他不要遠離這一圓滿的安樂,並且再再增上圓滿。此修已獲穩固之時,可對普通人修喜無量心,最後見到今生的怨敵得樂,內心應更加祝願他不要遠離一切圓滿的安樂,本來我應報答他往昔當父母時給予我的養育之恩,但卻一直沒有成辦,今天他自己得到了安樂,我爲何不生起大歡喜心呢?如是從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悉願他們所願成辦,事事如意,究竟得到解脫之無上安樂。修煉要點,願所有衆生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恒時不離安樂,並且長壽健康,眷屬衆多,受用圓滿,無損無害,無憂無怨,智慧方便廣大,尤其今生的怨敵與嫉妒的人,應反複隨喜他的安樂,數數觀察喜心是否真實,最後于無緣中入定,後行回向善根,特別對怨敵與嫉妒之人,應別別回向。
第叁、正行發心
一、發菩提心的利益
在一切大乘佛法之中,發起菩提心是最殊勝的。因爲叁菩提果位中的聲聞與緣覺,是由佛語而出生,而佛果卻是從菩薩生,菩薩除了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以外,沒有其它根本生因,所以不發起菩提心,不能成就佛果,唯有發起菩提心,才能步入佛位。初入大乘還未生起菩提心的道友,應時時憶念此心的利益:由于發心,自己從此便播下了涅槃安樂的種子,當來因此可擺脫輪回的痛苦;由于發心利他,可以減輕我執,能與佛法極易相應,自可遣除煩惱的憂苦;由于發心利他,不爲自己求安樂,但爲衆生謀佛果,遠遠勝過聲聞緣覺自利之乘;由于發心利他,猶如將善根之水倒進功德大海,令善根無盡增長;由于發心利他,心量廣大勝過虛空界,所獲福德尤爲廣大;由于發心利他,便可成爲佛的意子,將來一定繼承佛陀的法王位;由于發心利他,爲安樂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由于發心利他,福智猶如如意寶樹,成爲世間衆生的應供處;由于發心利他,白法天尊相隨護佑,實現一切所原,尤其利他的偉大事業;由于發心利他,迅速成就菩提果位……發心有無邊利益,無法盡述凡想成佛者,爲何不速速發起菩提心呢?
二、大乘顯宗之發心
次正行發心者:
吙!如同叁世佛佛子
已發最勝菩提心
我亦爲度遍天衆
願發無上勝覺心
複次,正行發菩提心之修法者,自己應知願菩提心之中心要點就是“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及對猶如無盡虛空般之不可思議有情生發廣大之慈悲心。修此要點時,觀想自己前方虛空中,充滿了上師叁寶叁根本,我與一切有情于此無比殊勝的皈依境前至誠地立誓。首先以驚歎稀有之心,念一聲“吙”,表示發心之重大與關鍵,然後念誦憶念“如同叁世”等四句偈,其意義爲:無邊有情從無始來,由于業力之召感,沈溺于叁界火宅之中,無實義地遭受難忍之苦,于如是有情,如同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及佛子已發最殊勝之無上菩提心,我亦應爲了度化一切周遍天際的衆生,而願無有任何虛僞、真誠地發起無上殊勝的正等正覺之菩提心。如是一心憶念金剛句的意義,一邊立無邊的誓願,一邊口中念誦。念誦之時,可以于藏音或漢義中任選一種。無論如何,不能有口無心,認爲只要念得象唱歌一樣好聽即可,而應法與心相應,口與心一致。此偈應念誦至少十萬遍,若圓滿數量時仍未生起勝心,仍應勵力念誦,直至到量爲止。
行者于相續中生起(或相似生起)菩提心後,若有密乘清淨見解,則可繼修密乘之發心。
叁、殊勝密咒果乘之發心
上頌誦十萬遍後,次修殊勝密咒果乘之發心:
我與無邊諸有情,本來即是正覺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發殊勝菩提心。
如是隨力誦。
通過修習與大乘顯宗共同的菩提心,依上頌生發菩提心之偈語,數數串修誦持十萬遍之後,複次具足密乘見解之學密宗者,當修殊勝密咒果乘之發心。其意義爲:我與無邊無際猶如無盡虛空般之諸有情,因突然性的無明客塵之染汙,從此便沈溺于種種假立的迷亂顯現中,無意義感受不實六道之諸類苦樂。其實,衆生雖在迷亂之中,但卻從未離開過無生的法界體性,此爲本來大平等。自現不滅的顯現,爲本來清淨大光明。輪回之當下,即本來等淨無二之雙運體性。因衆生未見如此本面,不知自己本具如來德相,枉受輪回諸苦。在此修道時,顯宗講衆生爲成佛之因,修道爲成佛之緣,因聚緣和時,究竟成就佛果。若按密宗了義之修法,衆生本來與佛無別,唯因突然客塵無明遮蔽,不能顯發自己的本來佛性,于此正在迷現之時,亦需暫時如幻修道,自心安住本性。因爲一切分別心的本體即是無二的大空與光明,本來即是究竟的上師正覺尊,一刹那亦未離開過本來具足的究竟佛果。所以自己的五蘊爲五佛之體性,一切分別心爲佛智之體性,了知如是之自性後,見衆生不明此義,仍沈迷于六道之幻現中,我今值遇此殊勝密乘之殊勝見修行果,即應情不自禁發起殊勝菩提心,令一切有情早悟本來覺性,速脫輪回苦海,顯發本來具足一切功德之體性。如是隨自己的力能誦持而修習此密乘之無上發心。
第四、後行結座
在每座修圓滿時,行者對皈依境應再叁祈禱,未生起菩提之心願令生起,已生起之心願令不壞,究竟唯願此心穩固不退。接著觀想皈依境融入自身,令自相續逐漸與上師之相續變成無二,在甚深的離戲實相中,初學者大概安住念一遍百字明的時間,然後串修後後引導,繼之念回向文等回向善根。于一切威儀中,盡力修持願菩提心的自他平等、…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