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悲心,尤其是对无依怙的痛苦众生,更是迫切悲愍。”具有如此功德的怙主上师,经常以大悲之眼注视着如我一般无依无靠痛苦的浊世众生,故尔为了能令相续中生起出离三界之意乐,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垂念我这个可怜的有情。如是以急切、猛烈、至诚的敬心祈求加持。
第四修法竟
如是在数日内,数数串修轮回过患之引导,于相续中应生起定解,并对轮回安乐不生羡慕之情,内心趋入正法,舍弃来世希求轮回安乐之心,令心住于希求解脱法上,努力修持正法。生起界限之相,当如朗日塘巴尊者,他的侍者告诉朗日塘巴尊者:“其他人都称你是黑脸朗日塘巴。”尊者说:“想到三界轮回的痛苦,怎么会有笑容呢?”达到了如是标准,即可修持下一引导。
此上修持了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等四种厌世心之引导,通过前二引导,于今生之执著愿意舍弃,通过后二引导,于希求来生安乐的执著可以舍弃,和合四种修法,于轮回可以生起无伪的出离心。有了出离心,不论修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或是仅修皈依、发心、金刚萨埵等,一切修法都会得心应手,自己疲软的懈怠心自然可以调顺,不会象以前一样找种种借口推迟修习正法,唯有一心一意专注修持。是故,一切正行之前,若有出离之心,好似如虎添翼,生发此心为真实正行之催化剂。切记!
共同前行修法竟
不共同内前行
经过共同前行之修习,相续中生起了稳固的出离心,为了得到种种出世的功德于此应进一步修习不共内前行的五种引导,即:趣入佛门,建立一切解脱之基为皈依;为了广度一切众生,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为了积累福德资粮而修供曼茶罗;为忏悔一切罪障而念修金刚萨埵;究竟依赖上师瑜伽之方便,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
第一引导 皈依
修习此皈依引导时,加行念诵如前。正行之时,先修共同前行四引导法,安住出离心中,然后再着重念诵及数数修习此引导。皈依修法中宁舍生命不舍三宝之决心至为关要,通过观察、轮番、安置修之教言已能生起此决心时,为令决心信心增长稳固,亦应念诵仪轨中皈依偈十万遍以上。每日中应定相应数目,励力勤修,后行时串修后后引导一遍,继之善根回向,并在一切时处,严谨威仪、都摄诸根、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觉寤瑜伽等,具足前行、正行、后行而实修。
复次不共前行之皈依者:
复次修习不共同前行之皈依者,在正行皈依修法之前,首先应明确皈依之发心、皈依之对境、皈依的本体、皈依的修法、后行及皈依的学处与利益。
一、皈依之发心
一般皈依之发心分为三种,即:因畏惧三恶趣的痛苦,希求今生来世人天善趣安乐而皈依者,由于他只是寻求暂时的安乐,所以为小士道皈依;了知六道不离苦性,唯求自己脱离轮回得到涅槃而皈依者,为中士道皈依;因见众生堕于轮回感受无量痛苦,为令他们成佛而发菩提心皈依者,乃大士道之皈依。如是小士道皈依不离轮回,理当舍弃,中士道皈依不顾苦海众生,亦非应理,唯有为了一切众生成佛而皈依之大士皈依,才是这里所应修持的皈依。
二、皈依之对境
皈依即皈投依靠之义。为得圆满吉祥三宝果位之皈依是为果皈依;发起以佛为导师、法为道、僧为道友之决心乃得圆满三宝之因,此是因皈依。其对境可分为共同乘的皈依境、不共同总密乘的皈依境、殊胜方便金刚藏乘的皈依境与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四种。①共同乘之皈依境即佛法僧三宝。佛为导师,圆满证悟法报化三身;法为道,为经律论藏教法与戒定慧三学证法,僧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或四比丘以上之僧团,为道之助伴、道友。②不共总密乘之皈依境即上师、本尊、空行,上师为三宝总集,为弟子身语意恭敬起信之供养处,是一切加持的来源;本尊为修行依止的成就处,为殊胜悉地之道;空行为修道之助伴,遣除内在烦恼之道友。③殊胜方便金刚藏之皈依境即:脉、风、明点。行者脉清净现化身,风清净为报身,明点清净为法身,此为法报化三身之捷径皈依处。④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之皈依境即: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的三相无别智慧。此为直接依靠智慧无勤获得究竟实相之无作皈依处。于此修皈依时,行者应当善察自己的根机与见解,凭借相应的定解,依次第皈依对境,或者虽无甚深信解,亦能对密乘殊胜皈依境生信,这种皈依也能获得诸多功德。无论何者,至少共同乘之皈依法一定要修持,否则于实修时无有少许利益。
三、皈依的本体
皈依的本体,即是于皈依之对境生起一种决心,如:从今乃至成佛间决定以佛为导师、法为道、僧为助伴,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或者从今乃至成佛间决定以上师为导师、本尊为道、空行为道友,宁舍生命不舍三根本;或者从今乃至成佛间决定依止清净脉、风、明点,宁舍生命不舍此捷径;或者从今乃至成佛间决定皈依本体空、自性明、大悲周遍,宁舍生命不舍究竟实相。此依不同定解之人而说不同皈依宗旨之决心,行者应量己之根机而生相应决心,尤其于上师三宝之决心,一定需要生起、增上、稳固。如果没有上述决心,相续中没有生起对上师三宝的强烈信心,即便参加了皈依的仪式,取了法名,领了皈依证也不能算是佛教徒,不算是真皈依。因此努力使自己生起如上所说的决心与信心极为重要。
四、皈依的修法
于前如意宝树五枝上
中央上师乌金金刚持
传承上师本尊空行聚
在念诵此金刚句时,应观想皈依境。于观想时,不能把自己所见的庸俗外境当作皈依境,而应把周围的四方四隅观为诸种妙宝庄严、地平如掌、宽阔无垠、具有无量功德装饰之清净刹土。于皈依者前方,正对自己的方向有一株果实累累、无量严饰的如意宝树,宝树有五枝,枝分东西南北中,叶与枝之中,各种珍珠、妙宝、缨珞、琉璃、玛瑙、铃铎等由微风吹动,互相撞击,发出美妙的音乐,令人闻之,自然欲皈依佛法僧三宝。在此如意宝树中央一枝树端上,有一八大狮子所抬,具有各种妙宝装饰的庄严法座,于此座上,有一杂色莲花,花心日月相叠的座垫上安坐着佛法僧三宝总集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形象为铜色吉祥山邬金刹土之大金刚持莲花生大师。身为白红色,一面两臂,二足国王游戏式,右手于心间以期克印执持五股黄金杵。左手以定印平托充满无死甘露、内有长寿宝瓶、瓶口有如意树叶严饰之天灵盖。上师面向自己而坐,从内到外依次而穿白色金刚密衣、红色上衣、兰色咒衣、藏红色祖衣、红色丝绸大氅,头戴莲花帽,左臂靠着天杖。头顶上空为传承上师托嘎如意宝(法王之上师)、堪布拥嘎、根华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蒋扬亲哲旺波、持明无畏洲、遍知无垢光尊者、空行母益西措嘉、译师贝洛扎那、法王赤松德真、莲花生大师、布玛目扎、嘉那斯札、西日桑哈、文殊友、化身极喜金刚、报身金刚萨埵、法身普贤王如来,各具圆满服饰,层层上下不接触,次第而安坐。此时诸传承上师放出具有无量智悲力,好似百千万亿太阳之耀眼强光照触着我们,笼罩着我们,于其上师周围由四续部或六续部无量难思之本尊勇士空行聚会围绕。
前方师尊三世一切佛
右旁亲子大乘圣者众
后枝安奉善说众经卷
左侧八大尊者声缘僧
周围智慧护法众环绕
所有十方三世皈依境
悉皆明观犹如芝麻荚
在如意宝树前方的树枝上,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周围贤劫千佛等世尊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而行围绕,皆著化身梵行出家服饰,头有顶髻无见顶相等,具足三十二相及八十随好,两足金刚跏趺坐,身色白黄红绿蓝,皆放出不可思议各色的智悲力光芒;如意树右旁的树枝上,观想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三怙主为主的八大亲子菩萨等,周围环绕诸大乘圣者僧众,悉为报身十三种装饰,身色白黄红绿蓝,两足以平等式站立;在如意树的后枝上,安奉着三世诸佛菩萨种种善说的众多经卷,以大圆满六百四十万续为首,经卷的标签对着自己,发出五彩的耀目光网,自然发出 “啊勒、嘎勒”的声音;于其左侧的树枝上,以目犍连、舍利弗等八大尊者为主,周围环绕身色白色、披着三衣、手持锡杖钵盂、两足站立之众声闻缘觉僧众。在此树枝空隙周围,充满了智慧护法神与业成护法神众,其男相护法面朝外,表示成办和保护修持菩提正法,遣除违缘障碍以及阻止外部障碍进入内部的事业;女相护法面朝内环绕,表示成办内成就不流失于外的事业。如是将所有十方三世殊胜的皈依境,悉皆明观犹如把芝麻荚打开洒向虚空一样,自前虚空遍满了上师三宝三根本等,彼等皆以无量大悲注视着我等一切众生。
于前我与母等众亲眷
及诸遍天有情敬顶礼
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
发起殊胜信解而皈依
皈依境观好后,于自己的前方应观想自己前生、今生中的怨敌及损害自己的魔障等,无边无际的聚于一起;自己的右侧为今生的父亲,左侧为今生的母亲。观想我与父母等众亲眷属,及诸遍满无边天际的有情聚集在一处,朝向皈依境恭敬至诚地顶礼。每个有情心中都在虔诚祈祷:“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无论何时,不论我生在六道何处,除了大恩上师三宝三根本外,我再也不寻找其他之怙主,宁舍生命也不舍离此唯一的依靠处。”或“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供养您、依靠您、除您无有其余指望处、皈依处。”发起如是等殊胜信解而皈依。若未生起此信解者,当令生起,若已生起者,当使增上稳固。假若此信解未能生起,虽然表面修了十万皈依,亦只是种个善根,于实际修行并无多大利益,唯有生起信解,方能掌握此皈依之关要。
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
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诸佛正法以及圣众前
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通过上面观想皈依境及发起皈依的决心等,此时行者心中速速会生…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