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P9

  ..續本文上一頁大悲心,尤其是對無依怙的痛苦衆生,更是迫切悲愍。”具有如此功德的怙主上師,經常以大悲之眼注視著如我一般無依無靠痛苦的濁世衆生,故爾爲了能令相續中生起出離叁界之意樂,祈求上師叁寶加持垂念我這個可憐的有情。如是以急切、猛烈、至誠的敬心祈求加持。

  第四修法竟

  如是在數日內,數數串修輪回過患之引導,于相續中應生起定解,並對輪回安樂不生羨慕之情,內心趨入正法,舍棄來世希求輪回安樂之心,令心住于希求解脫法上,努力修持正法。生起界限之相,當如朗日塘巴尊者,他的侍者告訴朗日塘巴尊者:“其他人都稱你是黑臉朗日塘巴。”尊者說:“想到叁界輪回的痛苦,怎麼會有笑容呢?”達到了如是標准,即可修持下一引導。

  此上修持了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等四種厭世心之引導,通過前二引導,于今生之執著願意舍棄,通過後二引導,于希求來生安樂的執著可以舍棄,和合四種修法,于輪回可以生起無僞的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不論修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或是僅修皈依、發心、金剛薩埵等,一切修法都會得心應手,自己疲軟的懈怠心自然可以調順,不會象以前一樣找種種借口推遲修習正法,唯有一心一意專注修持。是故,一切正行之前,若有出離之心,好似如虎添翼,生發此心爲真實正行之催化劑。切記!

  共同前行修法竟

  不共同內前行

  經過共同前行之修習,相續中生起了穩固的出離心,爲了得到種種出世的功德于此應進一步修習不共內前行的五種引導,即:趣入佛門,建立一切解脫之基爲皈依;爲了廣度一切衆生,趣入最勝大乘,發殊勝菩提心;爲了積累福德資糧而修供曼茶羅;爲忏悔一切罪障而念修金剛薩埵;究竟依賴上師瑜伽之方便,使自相續生起證悟智慧。

  第一引導 皈依

  修習此皈依引導時,加行念誦如前。正行之時,先修共同前行四引導法,安住出離心中,然後再著重念誦及數數修習此引導。皈依修法中甯舍生命不舍叁寶之決心至爲關要,通過觀察、輪番、安置修之教言已能生起此決心時,爲令決心信心增長穩固,亦應念誦儀軌中皈依偈十萬遍以上。每日中應定相應數目,勵力勤修,後行時串修後後引導一遍,繼之善根回向,並在一切時處,嚴謹威儀、都攝諸根、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覺寤瑜伽等,具足前行、正行、後行而實修。

  複次不共前行之皈依者:

  複次修習不共同前行之皈依者,在正行皈依修法之前,首先應明確皈依之發心、皈依之對境、皈依的本體、皈依的修法、後行及皈依的學處與利益。

  一、皈依之發心

  一般皈依之發心分爲叁種,即:因畏懼叁惡趣的痛苦,希求今生來世人天善趣安樂而皈依者,由于他只是尋求暫時的安樂,所以爲小士道皈依;了知六道不離苦性,唯求自己脫離輪回得到涅槃而皈依者,爲中士道皈依;因見衆生墮于輪回感受無量痛苦,爲令他們成佛而發菩提心皈依者,乃大士道之皈依。如是小士道皈依不離輪回,理當舍棄,中士道皈依不顧苦海衆生,亦非應理,唯有爲了一切衆生成佛而皈依之大士皈依,才是這裏所應修持的皈依。

  二、皈依之對境

  皈依即皈投依靠之義。爲得圓滿吉祥叁寶果位之皈依是爲果皈依;發起以佛爲導師、法爲道、僧爲道友之決心乃得圓滿叁寶之因,此是因皈依。其對境可分爲共同乘的皈依境、不共同總密乘的皈依境、殊勝方便金剛藏乘的皈依境與究竟無欺實相金剛乘的皈依境四種。①共同乘之皈依境即佛法僧叁寶。佛爲導師,圓滿證悟法報化叁身;法爲道,爲經律論藏教法與戒定慧叁學證法,僧爲初地以上的菩薩或四比丘以上之僧團,爲道之助伴、道友。②不共總密乘之皈依境即上師、本尊、空行,上師爲叁寶總集,爲弟子身語意恭敬起信之供養處,是一切加持的來源;本尊爲修行依止的成就處,爲殊勝悉地之道;空行爲修道之助伴,遣除內在煩惱之道友。③殊勝方便金剛藏之皈依境即:脈、風、明點。行者脈清淨現化身,風清淨爲報身,明點清淨爲法身,此爲法報化叁身之捷徑皈依處。④究竟無欺實相金剛乘之皈依境即: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的叁相無別智慧。此爲直接依靠智慧無勤獲得究竟實相之無作皈依處。于此修皈依時,行者應當善察自己的根機與見解,憑借相應的定解,依次第皈依對境,或者雖無甚深信解,亦能對密乘殊勝皈依境生信,這種皈依也能獲得諸多功德。無論何者,至少共同乘之皈依法一定要修持,否則于實修時無有少許利益。

  叁、皈依的本體

  皈依的本體,即是于皈依之對境生起一種決心,如:從今乃至成佛間決定以佛爲導師、法爲道、僧爲助伴,甯舍生命不舍叁寶;或者從今乃至成佛間決定以上師爲導師、本尊爲道、空行爲道友,甯舍生命不舍叁根本;或者從今乃至成佛間決定依止清淨脈、風、明點,甯舍生命不舍此捷徑;或者從今乃至成佛間決定皈依本體空、自性明、大悲周遍,甯舍生命不舍究竟實相。此依不同定解之人而說不同皈依宗旨之決心,行者應量己之根機而生相應決心,尤其于上師叁寶之決心,一定需要生起、增上、穩固。如果沒有上述決心,相續中沒有生起對上師叁寶的強烈信心,即便參加了皈依的儀式,取了法名,領了皈依證也不能算是佛教徒,不算是真皈依。因此努力使自己生起如上所說的決心與信心極爲重要。

  四、皈依的修法

  于前如意寶樹五枝上

  中央上師烏金金剛持

  傳承上師本尊空行聚

  在念誦此金剛句時,應觀想皈依境。于觀想時,不能把自己所見的庸俗外境當作皈依境,而應把周圍的四方四隅觀爲諸種妙寶莊嚴、地平如掌、寬闊無垠、具有無量功德裝飾之清淨刹土。于皈依者前方,正對自己的方向有一株果實累累、無量嚴飾的如意寶樹,寶樹有五枝,枝分東西南北中,葉與枝之中,各種珍珠、妙寶、纓珞、琉璃、瑪瑙、鈴铎等由微風吹動,互相撞擊,發出美妙的音樂,令人聞之,自然欲皈依佛法僧叁寶。在此如意寶樹中央一枝樹端上,有一八大獅子所擡,具有各種妙寶裝飾的莊嚴法座,于此座上,有一雜色蓮花,花心日月相疊的座墊上安坐著佛法僧叁寶總集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形象爲銅色吉祥山邬金刹土之大金剛持蓮花生大師。身爲白紅色,一面兩臂,二足國王遊戲式,右手于心間以期克印執持五股黃金杵。左手以定印平托充滿無死甘露、內有長壽寶瓶、瓶口有如意樹葉嚴飾之天靈蓋。上師面向自己而坐,從內到外依次而穿白色金剛密衣、紅色上衣、蘭色咒衣、藏紅色祖衣、紅色絲綢大氅,頭戴蓮花帽,左臂靠著天杖。頭頂上空爲傳承上師托嘎如意寶(法王之上師)、堪布擁嘎、根華仁波切、麥彭仁波切、蔣揚親哲旺波、持明無畏洲、遍知無垢光尊者、空行母益西措嘉、譯師貝洛紮那、法王赤松德真、蓮花生大師、布瑪目紮、嘉那斯劄、西日桑哈、文殊友、化身極喜金剛、報身金剛薩埵、法身普賢王如來,各具圓滿服飾,層層上下不接觸,次第而安坐。此時諸傳承上師放出具有無量智悲力,好似百千萬億太陽之耀眼強光照觸著我們,籠罩著我們,于其上師周圍由四續部或六續部無量難思之本尊勇士空行聚會圍繞。

  前方師尊叁世一切佛

  右旁親子大乘聖者衆

  後枝安奉善說衆經卷

  左側八大尊者聲緣僧

  周圍智慧護法衆環繞

  所有十方叁世皈依境

  悉皆明觀猶如芝麻莢

  在如意寶樹前方的樹枝上,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周圍賢劫千佛等世尊及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諸佛而行圍繞,皆著化身梵行出家服飾,頭有頂髻無見頂相等,具足叁十二相及八十隨好,兩足金剛跏趺坐,身色白黃紅綠藍,皆放出不可思議各色的智悲力光芒;如意樹右旁的樹枝上,觀想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叁怙主爲主的八大親子菩薩等,周圍環繞諸大乘聖者僧衆,悉爲報身十叁種裝飾,身色白黃紅綠藍,兩足以平等式站立;在如意樹的後枝上,安奉著叁世諸佛菩薩種種善說的衆多經卷,以大圓滿六百四十萬續爲首,經卷的標簽對著自己,發出五彩的耀目光網,自然發出 “啊勒、嘎勒”的聲音;于其左側的樹枝上,以目犍連、舍利弗等八大尊者爲主,周圍環繞身色白色、披著叁衣、手持錫杖缽盂、兩足站立之衆聲聞緣覺僧衆。在此樹枝空隙周圍,充滿了智慧護法神與業成護法神衆,其男相護法面朝外,表示成辦和保護修持菩提正法,遣除違緣障礙以及阻止外部障礙進入內部的事業;女相護法面朝內環繞,表示成辦內成就不流失于外的事業。如是將所有十方叁世殊勝的皈依境,悉皆明觀猶如把芝麻莢打開灑向虛空一樣,自前虛空遍滿了上師叁寶叁根本等,彼等皆以無量大悲注視著我等一切衆生。

  于前我與母等衆親眷

  及諸遍天有情敬頂禮

  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

  發起殊勝信解而皈依

  皈依境觀好後,于自己的前方應觀想自己前生、今生中的怨敵及損害自己的魔障等,無邊無際的聚于一起;自己的右側爲今生的父親,左側爲今生的母親。觀想我與父母等衆親眷屬,及諸遍滿無邊天際的有情聚集在一處,朝向皈依境恭敬至誠地頂禮。每個有情心中都在虔誠祈禱:“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無論何時,不論我生在六道何處,除了大恩上師叁寶叁根本外,我再也不尋找其他之怙主,甯舍生命也不舍離此唯一的依靠處。”或“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供養您、依靠您、除您無有其余指望處、皈依處。”發起如是等殊勝信解而皈依。若未生起此信解者,當令生起,若已生起者,當使增上穩固。假若此信解未能生起,雖然表面修了十萬皈依,亦只是種個善根,于實際修行並無多大利益,唯有生起信解,方能掌握此皈依之關要。

  安住虛空遍滿虛空者

  上師本尊空行諸會衆

  諸佛正法以及聖衆前

  我與六道衆生敬皈依

  通過上面觀想皈依境及發起皈依的決心等,此時行者心中速速會生…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紀律教誡甘露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