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之修行次第
——璀璨日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趋入佛子律仪法,今当依教略宣说。
此论分为四个方面:一、入者所依之补特伽罗;二、能入之意乐;三、如何趋入之行为;四、所入之果。
一、入者所依的补特伽罗,是指拥有暇满、具有信心、怀有悲心的人。
二、意乐发心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说明愿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他众而渴求获得佛果的意乐。
行菩提心:即立誓要学修菩萨的学处。想在自相续中受持如此菩萨戒的人,如果在上师面前得受,就要按照中观、唯识其中之一的仪轨来受。
这里讲关于自己受戒的方法,包括加行、正行与后行。
第一、加行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想对菩提心的利益功德产生兴趣,要依据《入行论·第一品》。
其二、积累资粮作七支供,首先观想在诸位真实安住的如来菩萨福田面前,我与其余一切有情一起随念佛菩萨的功德来作七支供。
(一)、供养:真实陈设花、薰香、涂香、灯、净水和各种饮料、神馐等应有尽有的供品,心里观想取来珍宝山、悦意林、寂静赏心的地方等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无主供品,念诵“为持珍宝心……”来作(真实供品和无主供品)这两种供养;念诵“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献上三门甘愿为仆的供养;念诵“馥郁一净室……”作意幻供养;念诵“别此亦奉献……”作发愿力供养;念诵“犹如妙吉祥……”作无上供养;念诵“我以海潮音……”作赞音供养;念诵“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三世一切佛……”作顶礼供养,随着以上的词句忆念意义而作这八种供养。这些也是在清净刹土的三宝面前,用不染有罪恶、不被吝啬所缚的清净物品,怀着不求回报、果报的清净意乐心来作供养。
(二)、皈依:心里想:殊胜的皈依对境——大乘的不共三宝前,以为利一切有情的殊胜意乐,在没有获得圆满菩提之间的时间里皈依。随着这种观想念诵三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三)、忏罪:念诵“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向忏悔的对境——佛菩萨祈祷垂念,生起四想。所谓的四想,即以往所造的罪业就像毒入腹内一样、所依三宝就像治愈毒病的名医一样、对治正法就像灵丹妙药一样、今后不再就犯的戒心就像恢复身体元气的甘露醍醐一样。“无始轮回起……”是讲厌患对治力;“若惧寻常疾……”是讲现行对治力;“此既非善行,立誓后不为”这两句是讲返回对治力。要以这四种对治力发自内心进行忏罪。
(四)、随喜:诚心诚意欣悦随喜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善根及善果,颂文中说“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五)、请转*轮;(六)、祈请不涅槃;(七)、回向。随着“我于十方佛,合常诚祈请……”的文句忆念意义。
其三、此后修炼自心,念诵“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及三时积累的善根为成办众生利益而毫不吝惜地作回向,真心真意祈愿暂时究竟成为一切有情至高无上的生存之因。
第二、正行:以祈祷佛菩萨垂念作为前提,依靠念诵三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同时得受愿行菩萨戒。
第三、后行:“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是令自己生起欢喜心;“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是让他众生起欢喜心。继此之后,也要以“殊胜菩提心……”来发愿。这以上讲述了自相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意乐菩提心。
三、如何趋入之行为,包括在行持六度当中。六度的本体依次是具有四种特法的施舍心、断除心、不恼心、欢喜心、不散心、辨别法。所谓的四种特法,如云:“摧毁施违品,无念具智慧,圆满诸所愿,成熟众有情。”六度的违品依次是悭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乱及邪慧。满足有情愿望的道理:依靠布施给予他们财产受用等;依靠持戒使他们内心纯净;依靠安忍承受损害;精进作为必不可少的助伴;依靠静虑使他们对神变神通有渴求心;依靠智慧能宣讲取舍的道理。依靠这些满足心愿以后,直接或间接令他们获得声闻、缘觉、圆满佛果三菩提任意一种果位,这就是能成熟有情。
这些波罗蜜多均包含在修心行为中的道理:
第一、布施度,想到对自己的身体、受用、三时善根割舍不下的过患、慷慨施舍的功德、有必要施舍的原因等等以后发自内心发放布施,这就是修心。
第二、持戒度,包括护戒方便与守戒方式。
其一、护戒方便,有对取舍之处谨小慎微的不放逸、不忘失取舍的正念、观察三门状态的正知三种。
其二、守戒方式,首先依靠正念牢牢不忘取舍,接着再凭借正知来观察自己身语意的状态。此后,一旦萌生了不去奉行应行善法和想要着手去做应断不善业的心态,必须要认清它,当时依靠不放逸来忆念善法的功德利益进而认真去奉行,想到不善恶行的过患后坚决屏弃。而这些的因也在于对业果诚信不疑。所以,作为无误如来教的追随者一定要生起虔诚的坚信,从此以后要深刻地认识到:造了恶业必然要下堕恶趣,如果已经投生到恶趣当中,那么只有受苦受难,不用说是利他,就连自利也无法办到。对于轮回痛苦的正念一定要在相续中真正生起来。
菩萨学处的数目虽然有许许多多,但最主要的就是防护愿心的违品——舍弃有情、发心得声闻缘觉果位以及断除四黑法。所谓的四黑法是指(《三戒论》中)所说的“欺骗应供令生悔,诽谤圣者谄诳行。即四黑法当断除,相反四白法皆行。”对于同品的果——圆满菩提与它的因——菩提行要诚心信受,对于别人所作的任何善行要由衷随喜,并将他们的善根为利他而回向圆满菩提。总之,对于大乘的这三种修道,绝对要脚踏实地修行。
行菩提心戒的违品,一般来说就是断除害他为主的一切恶行。尤其是对过患最大的夺取僧财、诽谤菩萨、造舍法业等等,要不惜生命代价加以防护。对于同品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在内也不能满不在乎、藐藐视之,而要以三殊胜摄持来身体力行。
第三、安忍度:安忍的对境——包括对自己轻蔑、口出粗语、暗地恶语中伤以及造成痛苦四种;对自己的上师与亲戚朋友等也做这四种事;相反,对自己的敌人和反方带来快乐、恭敬供养、褒扬赞叹、说动听话。总共有十二种不愿意之事。对于与此相反的十二种渴求之事制造障碍者。总之,安忍的对境有二十四类。这二十四种每一种也包括三个,即对于以种种理由造成的痛苦心不厌烦、承受痛苦;对于作害者不嗔不怒、堪忍加害;心接受空性深义。这样一来,能安忍者的内部要修行安忍的数目就有七十二种。
其一、以三种理由来承受痛苦:(一)依靠痛苦能尽除自己的罪业,认识到痛苦就是罪恶的扫帚以后甘心情愿接受痛苦;(二)依靠痛苦能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有情生起悲悯心、生起弃恶从善之心等等,认识到痛苦是行善的鞭策而甘心情愿接受;(三)依靠痛苦能压制我慢、铲除嫉妒、消灭贪欲、引生成就,因此了知痛苦是内心的妙力庄严而甘心情愿接受。
其二、由三种理由修行堪忍加害的安忍:(一)心里想:一切有情愚昧无知被烦恼控制,甚至连自身也进行损害,更何况说对别人呢?想到这一点而把作害者看成悲悯的对象,忍耐承受。(二)自己的宿业与暂时的举止不谨慎才招致别人加害于我,一切都归咎于自己,并修安忍。(三)想到依靠敌人能圆满我的安忍资粮并且成为菩提行的助伴,所以他们才是饶益我的亲人,从而做到安忍。
其三、以三种理由决定性地思考深法而修安忍:(一)当思维胜义空性离戏时,想到所害能害无有自性而修安忍;(二)当思维世俗缘起如幻时,想到一切由缘激发,作害者身不由己、痛苦随之而起,从而修安忍。(三)当思维双运自之心性时,想到嗔恨无基离根而清净来修安忍。
第四、精进度,包括断除三种懒惰违品和发起同品六力。
其一、断除三种懒惰:即以无常鞭策来断除无加行之懒惰;想到法喜而断除同恶懒惰;以提高自己的心力来断除懈怠懒惰。
其二、六力:
(一)思维善业的功德与罪恶的过患以后对正法产生兴趣,这是加行胜解力;
(二)由具足心力的坚定誓言所从事的善根才会善始善终,这是正行稳固力。此力也分为三种,以世间升起太阳为例,不随其他违缘所转,不被外缘所害;以太阳独自为因作比喻,自己孑然一身而不靠他人打败魔军,进而修行圆满菩提;就像太阳普照一样,依靠菩萨的智慧、悲心、宏愿而加持自己成为众生的生存因,心甘情愿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这三种是业慢。将自己看得最为殊胜,能够做到不染大大小小的堕罪,这是力慢。将一切烦恼视为低劣,轻视违品,这是烦恼慢。
(三)对于自己所为的善行善根,无比欢喜认为最殊胜而不图报应、欣然接受,这是欢喜力。
(四)如果自己失去力量,过于悲伤,就会暂时停止所为的事,遣除这种障碍,就是舍弃力。
(五)积极投入以正念正知摧毁烦恼的事中来,摧毁所断,这是承受力。
(六)任运驾驭自己的三门,忆念不放逸的忠言,从而自由自在学修一切学处,这是驾驭力。
共有以上六力。
第五、静虑度,包括断除静虑的违品、正行修禅两个方面。
其一、断除静虑的违品也分为舍离俗世与舍离妄念两个方面。
(一)舍离俗世: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双亲、亲戚朋友、眷属仆人等内有情贪恋,进而随着他们转,那么自心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入定。因此一定要远离与他们牵连的一切繁杂事,独自一人居于寂静的地方。在寂静的地方,如果贪执名闻利养、恭敬赞叹、暂时所需的资具等等,进而谋求这些,那么就会对修道造成障碍,所以要杜绝患得患失,做…
《《入行论》之修行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