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问仰山曰:「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
(缘起现象界,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终究未曾说一字,所有言说均对初中机者权宜设巧方便而说,非真有所说也。)
仰山曰:「总是魔说!」
(《金刚经》佛言:若谓佛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解佛所说义。)
师曰:「以后无人奈子何!」
(汝能了悟佛经真实义,身心均能自主,以后无人可谩汝也。)
仰山曰:「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么处?」
(吾用功已至开悟之阶段,未知下来如何行履保任?)
师曰:「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袛要汝宝贵在有正法眼、正知见,其他行履功用却不用去担心也。盖有正法眼目,即有能力渡过此魔相期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禅道乃止啼之说,禅师见学人在有破有,在空斥空,虽入中道,还需遣道,遣而不能再遣,灭而不能再灭时,即住空而不能在空,即住有而不执其有,如此寂灭灭已,佛性当能现起,此即大般若波罗蜜多境界。我们常说修佛道、解脱道者要以般若波罗蜜多为眼,来行眷属般若境界,眷属者即禅定、精进、忍辱、净戒、布施等波罗蜜多,那请问何谓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般若波罗蜜多其意是「无所有、不可得」,如行者能离一切相,对诸相「空有」无所执,能如此即何境能让行者烦恼乎!此即如实知般若波罗蜜多,能行般若波罗蜜多。
佛者意译觉者、知者,觉悟真理者之意,佛具足福德两足尊,福报无边、德行圆满无瑕,能自觉、觉他圆满义,且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如实认知法性真如相,能由缘起法生万有相,因有无上正等正觉而能成佛,佛且具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更具有佛十八不共法,非他行者所能比拟,且能常恒住舍性,具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故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应万缘生法而度一切众生,故佛的功德无量无边,非我等凡夫所能知量。
而魔者全称为魔罗,意译为杀害者、夺命者、障碍者,专干一些毁人慧命或让修行人生病、失命者。最重要者是诸修行人要成道业之时,都有魔王波旬等前来扰乱,无智行者不查,会相信自己有特殊神能,而忘记修法中要能真妄不执,不能妄执一些魔相,因而着了魔道而不自知,当然最后变成魔子魔孙。魔者古译为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译为魔,前者磨者有磨练行者之意,后者魔字有不祥扰乱之意。在世尊要成道时,魔王波旬曾派遣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魔女前来勾引世尊、扰乱世尊,也就是说要以女色来扰乱世尊成道,使世尊不能超越三界,好在世尊能住长定舍性中,不为一切外境所迷,故天上美女也就不能迷惑世尊的心地起魔法想。进一步说明魔王是住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上,第六天有福报天,另一为魔界天。魔为破坏正教之神,称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魔力有多大呢?用什么东西来加害修行人呢?魔者具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魔能统辖十二大部队,做些不外下列之魔事:(1)欲众贪,尤其淫欲、(2)不喜心随处现、(3)让行人行饥渴寒热、(4)爱着诸境、(5)深迷神异、(6)嗜睡不用功、(7)惊怖恐惧、(8)狐疑迷惑、(9)瞋恚忿怒、(10)争名夺利、(11)愚痴无智、(12)自誉贡高、(13)恒常毁他名誉,(14)乱收徒众,良莠不拘,仅施有为诸法。
魔是有不可思议的神变力量,也能幻化成佛陀的卅二相、八十种随好相,让无智者相信自己所睹见的是佛的金身,故往往会着魔而不自知。真要能认识佛、魔之分,仅有一法:除诸法实相(无相)外,其他一切都是魔境,这是《大般若经》所说,是《大智度论》中所说。我们修行当能从空有之处着手,以空相见如来即能见如来,若以色相见如来,定会有机会见魔王波旬幻化的假如来等。故真修行人定当守无相、空寂,当不会为诸魔所趁。
魔不着之意境,我们懂;但佛境不着之修证,无智者可能会无所适从,产生怀疑心。其实佛者以实相、无相才能相见,一个修行人越能不执着一切境,那怕连善境界都能不着,始能算是真正的大修行人。佛所教化者除空、无相外,越是悟空、证空者,更是佛陀所嘉许,佛不会因您修证中不尊重祂、不礼拜祂而起烦恼,若行者还有如此顾忌,即还有微细的烦恼法,即不能称为觉者,还不能真见佛也。
2.释题
这公案名称为「行履眼正」,修行中一念觉即是佛境,一念迷即是魔境,成佛、成魔都在于自己的一念间,自己的智慧上。故在行履功用中,依靠的是自己的慧眼,要有正法眼即不会犯戒而不自知,也不会着魔道而无觉知。如果行者能够完全的放下,诸法都不管的话,你就有自在解脱能力了,这些都要境界来磨,有的人观念转不过来,有的人就常常想得太多,还没有到的事就先想在那里,这样不好。我们以凡夫的心态,常常在想:如果现在怎么样,那以后就会怎么样,那个时候就该要怎么样,这种都是你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们常说不要先预设角色、立场,什么事都想在前面就不好。
如果你是憨厚的人,这种人是最好修行的,你说他真的不知吗?他也知道,说他真知嘛,他好像又不知,反正知不知都无所谓,呆呆的不怕死地,这样修行才会有进步;若有人,一下想想怕那个,一下想想怕这个,这样不会有进步的,有怕的心理,就是有法的执着,有一个我在里面,就还有一个法的执着,这样就没办法解脱了,永远会被外魔耍来耍去。越是不怕死,越不会死,因为您不欠它的命;你越不怕不如意,越不会不如意,即使真的不如意,您也会觉得很如意呀!
这样一直超越你心里面的执着,谁来作文章都不会被考倒,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很简单,「舍一切法」就能得度,一切法包括正的、反的、顺的、逆的、善的、恶的,都要放下,这样就什么都不怕了。不管是怨亲债主或诸魔军来,你练到心没有隙罅、虚缝,能像铜墙铁壁一样,一切法都渗不进来,这样的话,你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不被物谩了。
刚开始的时候做不到,那怎么办呢?就要用方便法,用智慧去转,用一些所听到的佛法来告诉自己,譬如说你对那一件事情怕怕的,事情再来的时候,你就一直会生起害怕的心。突然间灵光一闪,怕什么?该死就死,或者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佛句从心中忆起,这样提醒你自己,那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如果做不到逍遥自在第一法门,那只有用第二个法门,不能够如如不动对那个境,观空观不到,那只有转你的心,不让它一直生起害怕的心,越是执着的话,心就越是不定,那烦恼就越多,烦恼多那心就越乱。
最后的问题是:魔境是可以去除的,那佛境为什么亦要否定呢?修禅或修大乘法是佛魔不认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干净利落,心地清净不拖泥带水,何等自在呢?为什么说把佛看成魔,佛不会生气吗?既然是佛了,还会有习气来生您的气吗?真正让佛会高兴的(其实祂也不会高兴)是您能守住空寂,让诸魔军都无所下手处,如此佛就会赞叹您是真佛子,若也能行菩萨道将正知见弘扬于世间,续佛慧命于大众,那佛陀更会高兴,更会再教导您进一步的修证。修佛法的路途上,我们不能得少为满足,不能未证谓证,未得谓得,那才是大妄语,当堕无间地狱,故我等佛子当要注意。
3.语题文解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有一日考仰山师说:「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涅槃经》是世尊于年八十岁二月廿五日要入涅槃时,一日夜间为尚有疑问未解者做最后的启问,《涅槃经》又称《大般涅槃经》,其中阐述如来常住不变,佛虽入灭法身法性常住不坏,非如世间一切法性是无常性、是幻灭性,并于《大般涅槃经》中辨以佛魔正邪教化之别。佛言若闻大涅槃微妙经典而生信敬心者,当知是人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
《大般涅槃经》有好几种译本,北凉昙无忏法师译者有四十卷十三品,宋慧严法师等译者有卅六卷廿五品,其中加有《泥洹经》等故,东晋法显法师译者有六卷十八品。此处沩山灵佑禅师问仰山师,应是以北凉昙无忏法师译者为准说。
世尊在《大般涅槃经》中曾说,佛陀讲经应祇有九部,若有十部等其余的都是魔说。我们现在常讲三藏十二部经,可见很多都是佛灭度后,后人又强加上去的,故不是完全是佛陀当时所说的,此点留待有兴趣者去考证。
现先将「佛、魔」做一解说,魔境虽然有四,曰五蕴魔、烦恼魔、天子魔、生死魔等四。但这里所谓的「魔」是指天魔,坏人不出三界、得解脱生…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3· 行履眼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