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死的天魔,不是讲非人、鬼神、毘那夜迦、阿修罗等众生。你内心如果没有一些挂碍,没有好、坏、顺、逆想,没有愿求,没有害怕,没有执取诸境,这些心都没有的话,或处于人间界,芸芸众生给你的诸法境界都转不了你,您修行本身就已修行断掉这些执着,我的执着、法的执着,不执取顺、逆、善、恶、好、坏、佛、魔等境界,真是有点「佛」的样子了。
如果你有执着的话,第一个执着什么呢?佛跟魔这两个绝对的名相会在那里搅和,如果没有智慧超越的话,用世间的智慧来讲,《涅槃经》四十卷是佛说的,那仰山师怎么会说是魔说的;但是如果是从理地上来观的话,一切有相、有所作为都是魔业,「魔」不是说不好的,魔就是会造成你的轮回,你做善事也会轮回,做恶事当然更要轮回,你要超越善恶的这些观念,不去做恶事,或做很多善事都忘记了、空了,就像无住相布施一样,如果有相布施的话,就有善报,那怎么解脱?这也就是所做的魔业不让我们超越三界,它们都是轮回的种子。
按语说:缘起现象界,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终究未曾说一字,所有言说均是对初中机者权宜设巧方便而说,非真有所说也。《涅槃经》四十卷到底是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呢?这是现象界在探讨《涅槃经》四十卷是谁说的,我们应该从《金刚经》经文里来认知,佛陀有没有说法?《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其中五百七十七卷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里面曾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由上得知,如来实无所说法,如果你说如来有所说法,你就是谤佛。佛是无所说法,没有说什么法。那三藏十二部经说了那么多的法,怎么说佛无所说法呢?这要从两个方向去看,一个是一些初基的人或是三圣法(声闻、缘觉、菩萨)这些行者,不能一下子就悟到一乘佛法,所以就有权宜设施,来建立三乘教法,何谓圣法?就是声闻、缘觉是小乘法,菩萨是大乘法。菩萨虽是大乘行者,但还未达成佛境界。这样一层一层到了菩萨以后,就跟他说一乘佛法,慢慢的导入,由小到大,最后导入真正的佛教精髓。
《法华经》就是在说一乘佛法,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都是因缘假立去说的,如果是真的佛法是无所说的,其实无一法可说,所以《金刚经》说,如果你说如来有所说法,你就是在谤佛,有所说仅是权宜设施而说的。
灵佑禅师考仰山,仰山师就说了:「总是魔说!」大家都很喜欢佛,一看到佛相就心生欢喜,一看到魔,心就害怕,最好不要去碰它,不要去提这个「魔」字。其实佛跟魔,魔跟佛是一念之间,你的心意念起了善,那就是佛,心意念起了邪,就是魔,那你的心常常在正、邪、逆、顺、善、恶之间打滚,一念觉是佛,一念迷就是魔。仰山说:「总是魔说!」因为有为之法都是不究竟,所以他说是魔说,敢把释迦牟尼佛说的法说成魔说的,或者有所说法都是魔说的,有这种见解的人,表示已真悟道了,什么都不怕了。佛陀有所说法都是方便法门,不是究竟法,究竟法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不能用比量意思来说的。故仰山师说《涅槃经》四十卷总是魔说,是有相当的证悟的。
只要你心里面看清楚了佛法究竟是什么,你就无所谓了,对佛境、对魔境都是能超越了心里面的恭敬与障碍。我们按语说:《金刚经》里面说的,若谓佛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解佛所说义。有所证悟当如是,跳出火宅,这样就能自度了。
接下来灵佑禅师又说了:「以后无人奈子何!」既然您敢说《涅槃经》四十卷是魔说的,你好大的胆子呀!也因为你有这么大的胆子,以后就没有人敢来欺负你了,没有人能奈何了你,不能够再侮辱你了,欺骗您的。我们按语说:汝能了悟佛经真实义,身心均能自主,以后无人可谩汝也。大家一定要知道,教您解脱法的是世尊,得解脱后不是祇有心存恭敬世尊就好,而是要有菩提心发起,要能行菩萨道,这是对佛陀的最大尊敬与供养。
仰山师经过灵佑禅师考验后,这样对应以后,就提出问题来了:「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么处?」慧寂(即仰山)我对你所提问的观念考题,是考及格了,能够从观念上悟得空理,不被一切的现象来影响,可说即“完成”或”达到”一期修证事,但以后要怎么来用功呢?「行履」是禅宗所谓的行履功用处,一切的行为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来修持一切法呢?功用在禅宗讲是要能选择最利、最好的法,这个「功」放在前面,是有其不同的意思的。「功用」只有在佛教禅宗里头有讲,我们普通讲的是「用功」,我们常说的「用功」是很被动、很消极的做某事;而「功用」是找一些非常好的、有用的方法来使用。而用功也就是对什么方法拿来用,是很勉强地在用,用的很辛苦,就像读书一样,我不爱读书,但为了要考试,所以一直要去读书,很勉强的去读,这就是用功。日本人将「用功」这两个字用得很传神,「勉强」意思就是「用功」,好像不大愿意,但是勉强去做似地;我们禅宗讲的方法是要将有效性放在前面,如果这样我才会拿来用。所以要断掉你内心的妄想习气,要用最好的方法(功用行)来灭掉它。
慧寂是仰山的法名,慧寂我已修到开悟的一期事毕,那行履要怎么来做呢?行履功用要从甚么处着手呢?某些不明就里的修行者或指导者,认为一开悟就万事OK了,就成佛了,真是误人子弟,当入无间地狱。行者悟后才是真修实练的开始,对灵知灵觉的心要如何来超越,使它能悟入空境,得解脱知见。
我们按语说:「吾用功开悟已至一阶段,未知下来如何保任?」没有开悟就很难用你那个真正的心去转它(习气、毛病),所以为什么我们说修行一定要开悟;没有开悟,脑壳盖住你的心,不管如何去转您的心也转不了它,都是观念在转,观念在转是不管用的,因它是根深柢固的!
你如果开悟以后,心地坦荡荡的体现,然后你的习气就一直去抓某境,但是有一个坦荡荡的体不动,此时即可观察你的心,唉啊!有一个攀缘的心在那里动,一静一动之间你看得很清楚,你能住于不动这边的话,就不会让你妄心去抓妄境而让它得逞。这样慢慢磨练的话,什么法对你来讲都粘不上,那自然就可以悟到解脱了。所以真正修行不是你学的多好,不是你学的理念多高深,或者是你的身体、心力能起了什么怪力乱神的事端,这些对解脱道都没有用处的,一定要把它自性打开来。
看你们这一班,有的还怕怕的不敢进去,有的很用功想进去又进不去,所以每一个都很矛盾,大家抱着平常心,天天我就这么用功,能不能进去,不要太在意,你也不要预设,先想:如果进去了,要怎么办?想的都是多余的,能不能进去,还是个问题,对不对?不要在那里想:如果进去要怎么样?进去很好!看的事情很潇洒,不会迷糊,没有挂碍,还是照样吃饭、睡觉、上班,所以开悟的人智慧有多大呀!
最后灵佑禅师告诉他说:「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一开悟行者定有锐利的智慧,更有正法眼藏,一切魔境是不能左右他的。故禅师说「袛贵子眼正」,「眼正」是最重要的事,「子」是仰山;禅师说你祇要有正法眼藏,观一切法的眼睛,都要有正法眼,像刚刚考你的《涅槃经》四十卷是佛说?魔说?有所言说都不对,所以不管佛说或魔说都一样,是不对的!就是从理地上来讲,现象界里面第一个要先修空,我常讲修行的人,第一个不修空的话,那以后会是很累的,智慧有但无定力,如此是修不好的,会散乱掉的。此等人常常会执着有相,那就证不到解脱道,所以一定要先悟空,脚根才会站得稳。
有禅的境界,里面才能有空观修,若无禅修什么空观,不修空观,脚根不站稳的话,专门在玩一切法,那怎么解脱?小障碍还可以化解,大障碍就没有办法转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先悟入空,不是只会讲空,一切空呀!讲空是很简单的,但等到大事情真来了,你就都不空了,有境执境,有相着相,有念执念,放不开的,空到哪里去了?像碰到家庭的事情,如夫妻、子女、婆媳之间或是自己生命的问题的话,那就更乱了,更放不开了。
禅师说:「袛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仰山问要如何行履呢?你要真正的有正知见的话,一个念头一起,一起观就看开了,为什么还要去行履?有正法眼、正知见,就不必要去行履用功了,多轻松阿!所以你真的有这种功夫的话。诸佛、菩萨有时候很喜欢考人,看他这个人在休息,突然间给你一念,你有警觉的话,你怎么会无聊到想这个念呢?马上就警觉有考试官来了,不能随他转,两秒钟后这个考题就没有下文了。要不要去用功?要不要去行履?是不必的,就怕你眼不正,心不清。眼不正,人家丢一个念头出来,你就抓住这个念头起想,第一念想、第二念想、...,无数念想,一直的想,想得没完没了,这样就没有正法眼,所以眼不正的话,你当然就乱了,随缘乱转了。所以禅宗讲的都是真正的境界,脑筋要搞清楚,要眼正、心净,主要观念正确的话,就不必要用功的。我们按语说:袛要汝贵在有正法眼、正知见,其他行履功用却不用去担心也。盖有正法眼目,即有能力渡过此魔相期也!有正法眼其他的行履就不要去担心,要怎么样的去做,其实你就知道要怎么去做。
(86年11月28日讲于龙潭)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3· 行履眼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