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的天魔,不是講非人、鬼神、毘那夜迦、阿修羅等衆生。你內心如果沒有一些挂礙,沒有好、壞、順、逆想,沒有願求,沒有害怕,沒有執取諸境,這些心都沒有的話,或處于人間界,芸芸衆生給你的諸法境界都轉不了你,您修行本身就已修行斷掉這些執著,我的執著、法的執著,不執取順、逆、善、惡、好、壞、佛、魔等境界,真是有點「佛」的樣子了。
如果你有執著的話,第一個執著什麼呢?佛跟魔這兩個絕對的名相會在那裏攪和,如果沒有智慧超越的話,用世間的智慧來講,《涅槃經》四十卷是佛說的,那仰山師怎麼會說是魔說的;但是如果是從理地上來觀的話,一切有相、有所作爲都是魔業,「魔」不是說不好的,魔就是會造成你的輪回,你做善事也會輪回,做惡事當然更要輪回,你要超越善惡的這些觀念,不去做惡事,或做很多善事都忘記了、空了,就像無住相布施一樣,如果有相布施的話,就有善報,那怎麼解脫?這也就是所做的魔業不讓我們超越叁界,它們都是輪回的種子。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終究未曾說一字,所有言說均是對初中機者權宜設巧方便而說,非真有所說也。《涅槃經》四十卷到底是有多少是佛說的,有多少是魔說的呢?這是現象界在探討《涅槃經》四十卷是誰說的,我們應該從《金剛經》經文裏來認知,佛陀有沒有說法?《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其中五百七十七卷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裏面曾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由上得知,如來實無所說法,如果你說如來有所說法,你就是謗佛。佛是無所說法,沒有說什麼法。那叁藏十二部經說了那麼多的法,怎麼說佛無所說法呢?這要從兩個方向去看,一個是一些初基的人或是叁聖法(聲聞、緣覺、菩薩)這些行者,不能一下子就悟到一乘佛法,所以就有權宜設施,來建立叁乘教法,何謂聖法?就是聲聞、緣覺是小乘法,菩薩是大乘法。菩薩雖是大乘行者,但還未達成佛境界。這樣一層一層到了菩薩以後,就跟他說一乘佛法,慢慢的導入,由小到大,最後導入真正的佛教精髓。
《法華經》就是在說一乘佛法,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因緣假立去說的,如果是真的佛法是無所說的,其實無一法可說,所以《金剛經》說,如果你說如來有所說法,你就是在謗佛,有所說僅是權宜設施而說的。
靈佑禅師考仰山,仰山師就說了:「總是魔說!」大家都很喜歡佛,一看到佛相就心生歡喜,一看到魔,心就害怕,最好不要去碰它,不要去提這個「魔」字。其實佛跟魔,魔跟佛是一念之間,你的心意念起了善,那就是佛,心意念起了邪,就是魔,那你的心常常在正、邪、逆、順、善、惡之間打滾,一念覺是佛,一念迷就是魔。仰山說:「總是魔說!」因爲有爲之法都是不究竟,所以他說是魔說,敢把釋迦牟尼佛說的法說成魔說的,或者有所說法都是魔說的,有這種見解的人,表示已真悟道了,什麼都不怕了。佛陀有所說法都是方便法門,不是究竟法,究竟法是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不能用比量意思來說的。故仰山師說《涅槃經》四十卷總是魔說,是有相當的證悟的。
只要你心裏面看清楚了佛法究竟是什麼,你就無所謂了,對佛境、對魔境都是能超越了心裏面的恭敬與障礙。我們按語說:《金剛經》裏面說的,若謂佛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解佛所說義。有所證悟當如是,跳出火宅,這樣就能自度了。
接下來靈佑禅師又說了:「以後無人奈子何!」既然您敢說《涅槃經》四十卷是魔說的,你好大的膽子呀!也因爲你有這麼大的膽子,以後就沒有人敢來欺負你了,沒有人能奈何了你,不能夠再侮辱你了,欺騙您的。我們按語說:汝能了悟佛經真實義,身心均能自主,以後無人可謾汝也。大家一定要知道,教您解脫法的是世尊,得解脫後不是祇有心存恭敬世尊就好,而是要有菩提心發起,要能行菩薩道,這是對佛陀的最大尊敬與供養。
仰山師經過靈佑禅師考驗後,這樣對應以後,就提出問題來了:「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麼處?」慧寂(即仰山)我對你所提問的觀念考題,是考及格了,能夠從觀念上悟得空理,不被一切的現象來影響,可說即“完成”或”達到”一期修證事,但以後要怎麼來用功呢?「行履」是禅宗所謂的行履功用處,一切的行爲要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來修持一切法呢?功用在禅宗講是要能選擇最利、最好的法,這個「功」放在前面,是有其不同的意思的。「功用」只有在佛教禅宗裏頭有講,我們普通講的是「用功」,我們常說的「用功」是很被動、很消極的做某事;而「功用」是找一些非常好的、有用的方法來使用。而用功也就是對什麼方法拿來用,是很勉強地在用,用的很辛苦,就像讀書一樣,我不愛讀書,但爲了要考試,所以一直要去讀書,很勉強的去讀,這就是用功。日本人將「用功」這兩個字用得很傳神,「勉強」意思就是「用功」,好像不大願意,但是勉強去做似地;我們禅宗講的方法是要將有效性放在前面,如果這樣我才會拿來用。所以要斷掉你內心的妄想習氣,要用最好的方法(功用行)來滅掉它。
慧寂是仰山的法名,慧寂我已修到開悟的一期事畢,那行履要怎麼來做呢?行履功用要從甚麼處著手呢?某些不明就裏的修行者或指導者,認爲一開悟就萬事OK了,就成佛了,真是誤人子弟,當入無間地獄。行者悟後才是真修實練的開始,對靈知靈覺的心要如何來超越,使它能悟入空境,得解脫知見。
我們按語說:「吾用功開悟已至一階段,未知下來如何保任?」沒有開悟就很難用你那個真正的心去轉它(習氣、毛病),所以爲什麼我們說修行一定要開悟;沒有開悟,腦殼蓋住你的心,不管如何去轉您的心也轉不了它,都是觀念在轉,觀念在轉是不管用的,因它是根深柢固的!
你如果開悟以後,心地坦蕩蕩的體現,然後你的習氣就一直去抓某境,但是有一個坦蕩蕩的體不動,此時即可觀察你的心,唉啊!有一個攀緣的心在那裏動,一靜一動之間你看得很清楚,你能住于不動這邊的話,就不會讓你妄心去抓妄境而讓它得逞。這樣慢慢磨練的話,什麼法對你來講都粘不上,那自然就可以悟到解脫了。所以真正修行不是你學的多好,不是你學的理念多高深,或者是你的身體、心力能起了什麼怪力亂神的事端,這些對解脫道都沒有用處的,一定要把它自性打開來。
看你們這一班,有的還怕怕的不敢進去,有的很用功想進去又進不去,所以每一個都很矛盾,大家抱著平常心,天天我就這麼用功,能不能進去,不要太在意,你也不要預設,先想:如果進去了,要怎麼辦?想的都是多余的,能不能進去,還是個問題,對不對?不要在那裏想:如果進去要怎麼樣?進去很好!看的事情很潇灑,不會迷糊,沒有挂礙,還是照樣吃飯、睡覺、上班,所以開悟的人智慧有多大呀!
最後靈佑禅師告訴他說:「祇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一開悟行者定有銳利的智慧,更有正法眼藏,一切魔境是不能左右他的。故禅師說「袛貴子眼正」,「眼正」是最重要的事,「子」是仰山;禅師說你祇要有正法眼藏,觀一切法的眼睛,都要有正法眼,像剛剛考你的《涅槃經》四十卷是佛說?魔說?有所言說都不對,所以不管佛說或魔說都一樣,是不對的!就是從理地上來講,現象界裏面第一個要先修空,我常講修行的人,第一個不修空的話,那以後會是很累的,智慧有但無定力,如此是修不好的,會散亂掉的。此等人常常會執著有相,那就證不到解脫道,所以一定要先悟空,腳根才會站得穩。
有禅的境界,裏面才能有空觀修,若無禅修什麼空觀,不修空觀,腳根不站穩的話,專門在玩一切法,那怎麼解脫?小障礙還可以化解,大障礙就沒有辦法轉了,這也就是爲什麼一定要先悟入空,不是只會講空,一切空呀!講空是很簡單的,但等到大事情真來了,你就都不空了,有境執境,有相著相,有念執念,放不開的,空到哪裏去了?像碰到家庭的事情,如夫妻、子女、婆媳之間或是自己生命的問題的話,那就更亂了,更放不開了。
禅師說:「袛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仰山問要如何行履呢?你要真正的有正知見的話,一個念頭一起,一起觀就看開了,爲什麼還要去行履?有正法眼、正知見,就不必要去行履用功了,多輕松阿!所以你真的有這種功夫的話。諸佛、菩薩有時候很喜歡考人,看他這個人在休息,突然間給你一念,你有警覺的話,你怎麼會無聊到想這個念呢?馬上就警覺有考試官來了,不能隨他轉,兩秒鍾後這個考題就沒有下文了。要不要去用功?要不要去行履?是不必的,就怕你眼不正,心不清。眼不正,人家丟一個念頭出來,你就抓住這個念頭起想,第一念想、第二念想、...,無數念想,一直的想,想得沒完沒了,這樣就沒有正法眼,所以眼不正的話,你當然就亂了,隨緣亂轉了。所以禅宗講的都是真正的境界,腦筋要搞清楚,要眼正、心淨,主要觀念正確的話,就不必要用功的。我們按語說:袛要汝貴在有正法眼、正知見,其他行履功用卻不用去擔心也。蓋有正法眼目,即有能力渡過此魔相期也!有正法眼其他的行履就不要去擔心,要怎麼樣的去做,其實你就知道要怎麼去做。
(86年11月28日講于龍潭)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3· 行履眼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