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3· 行履眼正

  

(一)公案本文

  

潭州沩山靈佑禅師問仰山曰:「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

  

(緣起現象界,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終究未曾說一字,所有言說均對初中機者權宜設巧方便而說,非真有所說也。)

  

仰山曰:「總是魔說!」

  

(《金剛經》佛言:若謂佛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解佛所說義。)

  

師曰:「以後無人奈子何!」

  

(汝能了悟佛經真實義,身心均能自主,以後無人可謾汝也。)

  

仰山曰:「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麼處?」

  

(吾用功已至開悟之階段,未知下來如何行履保任?)

  

師曰:「祇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袛要汝寶貴在有正法眼、正知見,其他行履功用卻不用去擔心也。蓋有正法眼目,即有能力渡過此魔相期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禅道乃止啼之說,禅師見學人在有破有,在空斥空,雖入中道,還需遣道,遣而不能再遣,滅而不能再滅時,即住空而不能在空,即住有而不執其有,如此寂滅滅已,佛性當能現起,此即大般若波羅蜜多境界。我們常說修佛道、解脫道者要以般若波羅蜜多爲眼,來行眷屬般若境界,眷屬者即禅定、精進、忍辱、淨戒、布施等波羅蜜多,那請問何謂般若波羅蜜多?經雲:般若波羅蜜多其意是「無所有、不可得」,如行者能離一切相,對諸相「空有」無所執,能如此即何境能讓行者煩惱乎!此即如實知般若波羅蜜多,能行般若波羅蜜多。

  

佛者意譯覺者、知者,覺悟真理者之意,佛具足福德兩足尊,福報無邊、德行圓滿無瑕,能自覺、覺他圓滿義,且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如實認知法性真如相,能由緣起法生萬有相,因有無上正等正覺而能成佛,佛且具有叁身(化身、報身、法身)、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更具有佛十八不共法,非他行者所能比擬,且能常恒住舍性,具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故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應萬緣生法而度一切衆生,故佛的功德無量無邊,非我等凡夫所能知量。

  

而魔者全稱爲魔羅,意譯爲殺害者、奪命者、障礙者,專幹一些毀人慧命或讓修行人生病、失命者。最重要者是諸修行人要成道業之時,都有魔王波旬等前來擾亂,無智行者不查,會相信自己有特殊神能,而忘記修法中要能真妄不執,不能妄執一些魔相,因而著了魔道而不自知,當然最後變成魔子魔孫。魔者古譯爲磨,至南朝梁武帝時始改譯爲魔,前者磨者有磨練行者之意,後者魔字有不祥擾亂之意。在世尊要成道時,魔王波旬曾派遣欲妃、悅彼、快觀、見從等四魔女前來勾引世尊、擾亂世尊,也就是說要以女色來擾亂世尊成道,使世尊不能超越叁界,好在世尊能住長定舍性中,不爲一切外境所迷,故天上美女也就不能迷惑世尊的心地起魔法想。進一步說明魔王是住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上,第六天有福報天,另一爲魔界天。魔爲破壞正教之神,稱爲天子魔或天魔波旬,魔力有多大呢?用什麼東西來加害修行人呢?魔者具有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等五力,魔能統轄十二大部隊,做些不外下列之魔事:(1)欲衆貪,尤其淫欲、(2)不喜心隨處現、(3)讓行人行饑渴寒熱、(4)愛著諸境、(5)深迷神異、(6)嗜睡不用功、(7)驚怖恐懼、(8)狐疑迷惑、(9)瞋恚忿怒、(10)爭名奪利、(11)愚癡無智、(12)自譽貢高、(13)恒常毀他名譽,(14)亂收徒衆,良莠不拘,僅施有爲諸法。

  

魔是有不可思議的神變力量,也能幻化成佛陀的卅二相、八十種隨好相,讓無智者相信自己所睹見的是佛的金身,故往往會著魔而不自知。真要能認識佛、魔之分,僅有一法:除諸法實相(無相)外,其他一切都是魔境,這是《大般若經》所說,是《大智度論》中所說。我們修行當能從空有之處著手,以空相見如來即能見如來,若以色相見如來,定會有機會見魔王波旬幻化的假如來等。故真修行人定當守無相、空寂,當不會爲諸魔所趁。

  

魔不著之意境,我們懂;但佛境不著之修證,無智者可能會無所適從,産生懷疑心。其實佛者以實相、無相才能相見,一個修行人越能不執著一切境,那怕連善境界都能不著,始能算是真正的大修行人。佛所教化者除空、無相外,越是悟空、證空者,更是佛陀所嘉許,佛不會因您修證中不尊重祂、不禮拜祂而起煩惱,若行者還有如此顧忌,即還有微細的煩惱法,即不能稱爲覺者,還不能真見佛也。

  

2.釋題

  

這公案名稱爲「行履眼正」,修行中一念覺即是佛境,一念迷即是魔境,成佛、成魔都在于自己的一念間,自己的智慧上。故在行履功用中,依靠的是自己的慧眼,要有正法眼即不會犯戒而不自知,也不會著魔道而無覺知。如果行者能夠完全的放下,諸法都不管的話,你就有自在解脫能力了,這些都要境界來磨,有的人觀念轉不過來,有的人就常常想得太多,還沒有到的事就先想在那裏,這樣不好。我們以凡夫的心態,常常在想:如果現在怎麼樣,那以後就會怎麼樣,那個時候就該要怎麼樣,這種都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們常說不要先預設角色、立場,什麼事都想在前面就不好。

  

如果你是憨厚的人,這種人是最好修行的,你說他真的不知嗎?他也知道,說他真知嘛,他好像又不知,反正知不知都無所謂,呆呆的不怕死地,這樣修行才會有進步;若有人,一下想想怕那個,一下想想怕這個,這樣不會有進步的,有怕的心理,就是有法的執著,有一個我在裏面,就還有一個法的執著,這樣就沒辦法解脫了,永遠會被外魔耍來耍去。越是不怕死,越不會死,因爲您不欠它的命;你越不怕不如意,越不會不如意,即使真的不如意,您也會覺得很如意呀!

  

這樣一直超越你心裏面的執著,誰來作文章都不會被考倒,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很簡單,「舍一切法」就能得度,一切法包括正的、反的、順的、逆的、善的、惡的,都要放下,這樣就什麼都不怕了。不管是怨親債主或諸魔軍來,你練到心沒有隙罅、虛縫,能像銅牆鐵壁一樣,一切法都滲不進來,這樣的話,你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不被物謾了。

  

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到,那怎麼辦呢?就要用方便法,用智慧去轉,用一些所聽到的佛法來告訴自己,譬如說你對那一件事情怕怕的,事情再來的時候,你就一直會生起害怕的心。突然間靈光一閃,怕什麼?該死就死,或者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佛句從心中憶起,這樣提醒你自己,那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

  

如果做不到逍遙自在第一法門,那只有用第二個法門,不能夠如如不動對那個境,觀空觀不到,那只有轉你的心,不讓它一直生起害怕的心,越是執著的話,心就越是不定,那煩惱就越多,煩惱多那心就越亂。

  

最後的問題是:魔境是可以去除的,那佛境爲什麼亦要否定呢?修禅或修大乘法是佛魔不認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幹淨利落,心地清淨不拖泥帶水,何等自在呢?爲什麼說把佛看成魔,佛不會生氣嗎?既然是佛了,還會有習氣來生您的氣嗎?真正讓佛會高興的(其實祂也不會高興)是您能守住空寂,讓諸魔軍都無所下手處,如此佛就會贊歎您是真佛子,若也能行菩薩道將正知見弘揚于世間,續佛慧命于大衆,那佛陀更會高興,更會再教導您進一步的修證。修佛法的路途上,我們不能得少爲滿足,不能未證謂證,未得謂得,那才是大妄語,當墮無間地獄,故我等佛子當要注意。

  

3.語題文解

  

潭州沩山靈佑禅師有一日考仰山師說:「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涅槃經》是世尊于年八十歲二月廿五日要入涅槃時,一日夜間爲尚有疑問未解者做最後的啓問,《涅槃經》又稱《大般涅槃經》,其中闡述如來常住不變,佛雖入滅法身法性常住不壞,非如世間一切法性是無常性、是幻滅性,並于《大般涅槃經》中辨以佛魔正邪教化之別。佛言若聞大涅槃微妙經典而生信敬心者,當知是人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

  

《大般涅槃經》有好幾種譯本,北涼昙無忏法師譯者有四十卷十叁品,宋慧嚴法師等譯者有卅六卷廿五品,其中加有《泥洹經》等故,東晉法顯法師譯者有六卷十八品。此處沩山靈佑禅師問仰山師,應是以北涼昙無忏法師譯者爲准說。

  

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曾說,佛陀講經應祇有九部,若有十部等其余的都是魔說。我們現在常講叁藏十二部經,可見很多都是佛滅度後,後人又強加上去的,故不是完全是佛陀當時所說的,此點留待有興趣者去考證。

  

現先將「佛、魔」做一解說,魔境雖然有四,曰五蘊魔、煩惱魔、天子魔、生死魔等四。但這裏所謂的「魔」是指天魔,壞人不出叁界、得解脫生…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3· 行履眼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