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离,不是中阴身出离,中阴身是道家常用的,他们甚至可以出阳神,但那是没有用的!
以前吕洞宾到黄龙禅师那里,那时已经修得可以出阳神,不是化身,幻化身是可给人看到的。他飞到黄龙山见紫云成盖,乃入谒。在说法的黄龙禅师马上就警觉说道:「有人窃法!」他不是真的来听法,是来偷法或踢馆的。被叫破後就站出来,他说:「我修练成长生不死了。」禅师就骂说:「这守 鬼!」吕洞宾听了很不爽,说道:「我是有长生不死!」禅师又说:「饶经八万大劫,终是落空亡。」吕洞宾很生气就把道家的飞剑射出,但剑不能靠近禅师身体,黄龙禅师很轻松的抓住他,吕洞宾才知道遇到高人,就说:「自从一见黄龙後,始觉从前错用心。」马上忏悔,请禅师开示。
黄龙禅师告诉他说:「执着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有生命,没有解脱,纵使你有八万大劫的寿命,还是要死亡。」这是在讲什麽?在无色界的境界,以菩萨道来讲,修到第叁菩萨地也就是明地、发光地,所谓「意生身」就是你想到他,他马上现个化身给你看,但本尊仍然还在,你没有想他,他不会起化身。以宋某来讲,若真有化身也是鬼化的,不是他自己化身的,鬼在变的。鬼可以变佛、菩萨,有时候魔也会乱化身成佛身的,所以你不要说我看到那一尊佛,就很高兴的认为是真的!
证到入地菩萨,法身活起来,但没有像弥勒菩萨这种十地以上的菩萨,可以千万亿化身,也就是同时有千万亿的人在呼唤他,他就可以化千万亿化身,观世音菩萨也是一样;你看世间上有多少佛像,就有多少化身,所以有来有去的那个还不真的,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经》里面所开示,我的体就是虚空,虚空就是我了,还去那里呢?十方一切的相都在我心中。
无色界天有四空处定,一个是空无边处定,第二是识无边处定,第叁是无所有处定,虽然是世间禅,但是它能对法不去执着,因为从无所有处才能证入法空。识无边处定还执着这个心,就没有办法放下,若识缘相都不执着了,那是无所有的境界,这跟磨练佛法的解脱道-「灭尽定」有点相似,但灭尽定是灭掉受想二心所,因生死是受想所支配,「诸欲从受生,诸见从想生」,此定最为寂静,是为佛教圣者所修,依此定,然後再发出你的神通力,可以观很多事,但不被这些事所烦恼,这才真正解脱,不像石头,石头是无知无觉,管你外面冷、热,管你..,那没有解脱!我有能力,有境界,但没有挂碍,这样才是佛法的解脱。
第四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释迦牟尼佛在雪山六年就是证到这个境界,但是他潜意识里总认为这样不对,没有解脱,好像还有事情没有办完,不要再走错路了,乾脆不修,下山来,到了尼莲禅河去洗个澡,然後受牧羊女的供养羊乳。身体洗清净了,血液循环好,又喝羊乳有营养,就产生後来证悟的境界。
在波罗门教里牛奶或羊奶算是荤食,所以吃了羊奶或牛奶是犯戒,释迦牟尼佛後来不是这样想,既然这个人要供养我,不吃就是不接受他的供养,这样是不慈悲的,所以还是吃了,吃了就犯戒。他的舅舅---也就是国王派来保护他的五比丘之一,看他喝羊奶就说:「你犯戒了,我们不再守护你了!」就离开了释迦牟尼佛,不再跟他修行了。
以前释迦牟尼佛一天吃一麻麦,等於是饥饿修行,所以脑筋转不过来,气通是通,要窍不具足。也有神通,但没有解脱,也没有用,所以最後这种因缘让他开悟了,真正开发出本来的智慧。如果你修了很久,都没有智慧的话,你就没开悟,不要说你知道过去、知道未来,若某某外道讲一句话,你也分不清楚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连这种智慧都没有,怎麽叫开悟呢?
我们也有很多人认为我很自在了,但是看到人家的一举一动就有气,怎麽说自在呢?自在就是不管人家讲的对不对,都不会在意,都能容纳,所以我们要像虚空,这样才能容纳一切相,很多人讲的跟做的不一样,这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练出来的,是修行过程中开发出来的。
般若智慧是气走到後自然出来的,那要怎麽走到呢?在坐有人有兴趣吗?气走中脉然後进入脑部去,从脑户穴进入,一进去智慧自然就来了,不要特别去学!不要像科班的教育,老师怎麽讲,你就怎麽说;不用这样!你看到文句,就自然而然的会说;若气不通,所以智慧就没有。同样的道理,出世间智慧也是自然得到的,我心里有烦恼,心里还有挂碍,但是智慧起来的时候,却不执它而成烦恼。虽不像诸佛、菩萨一样心清净,但是你挂碍的事情起来的时候,能不被它迷惑,譬如说你身在这里,但是心里担心家里的什麽事情,这个念头起的话,你不会再有第二念想下去。「担心」是你的习气,「智慧」让你在一秒、二秒钟中转过来,很轻松的转过来,不是你去学来的,根本不必学!本来你就有这种智慧。
为什麽不必学呢?因为你还没有开发出来,为什麽会被钱迷惑呢?千亿、百亿、几千万的,因为你没有开发出你的智慧,所以被钱迷惑了。修行,要一个一个的去破色身,色身破就是开悟,开悟就有智慧,有解脱的智慧,习气毛病还很重,没关系!慢慢修!
为什麽六祖桩米叁个月就开悟了呢?因为六祖个子小、没有力气,就把石头绑在身上,边跳边桩米,跳了叁个月,色身破了!所谓「开悟」,就是气脉通了,虽然六祖他不认识字,但可以讲出「菩提本无事,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一看就知道这家伙真的开悟了,怕人家害他,就故意去厨房看他,说道:「米筛熟了没?」六祖说:「熟了!」禅师看他开悟了,有那个境界,然後就将 锡在地上振敲叁下,六祖就知道今晚叁更师父召见他。
见到五祖後,五祖就将衣钵传给六祖,并要六祖明天一早就往南走下。其实我们知道,以前很多修行的人就像武侠小说一样打来打去的,心不清净,还是会争来争去。最後六祖躲到猎人队去,因为「悟」是一回事,心要清净又是一回事,心还不清净,业还没转,所以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里面。他是用般若智慧在转他的业,转他的所知障,转他的一切法,回到清净的本体,什麽都无所学,本来具足的,也不必师父跟在後面提醒。所以我们公案这里介绍法空智,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定,是佛法修行的有顶天境界,以这个境界来修至灭尽定。
再下来就是骏马不动,有如理性不动,不动就可以应一切变,可以产生一切法来摆脱或者根本就不动,改变你的业,对你周围的因缘不被它所动;钝鸟者,事相也,那钝鸟之间,也就是证到体性的人,他可以从空之间又产生有相,所以你在起心动念之间,就可以成就很多事。
刚刚讲到一个人证到初地的时候,他起心动念,只要有个念,只要有个法身就可以去应那个缘,随便起一个念,这个念从心地起不必学来的,十方世界一切因缘那麽复杂,那怎麽知道是什麽缘,又怎麽知道应什麽法?这在你心清净的时候,它可以从体性中,现起一法相应,就是从钝鸟之间得来的功夫,一切事相之间才能够起心动念,如何抓住这一个起心动念,这个是在讲「明了底人」的境界。
( 86 年 3 月 4 日 讲於 龙潭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7· 骏马钝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