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P4

  ..续本文上一页般的大圆满智慧及不共同、广大的愿力所致。

  初学者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生起信心极难,往往白天生起信心,晚上就退失,今天的信心,明天就退失。如果我们不断闻思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论著,则能真实了知他的功德,就能产生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坚定信心,即使一切诸佛再显现一个宣说了义法的化身,也无过于其上。

  信心与愿心只有闻思修行才能使其增上,大家今天听到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功德,很是欢喜,但这还远远不够,因通过听闻功德而生起的信心大多肤浅,容易飘摇,只有通过闻思修行,感受了尊者传下来的甘露法味时,信心才会坚固、广大,故应好好背诵闻思修他的论典。

  敦珠法王和法王晋美彭措都著有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传记,欲广知功德可详阅之。

  至于想真正地学习、了知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传记,应该背诵、闻思修尊者的《定解宝灯论》、《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等论著。

  丁二:所从属的经典或论典

  从经典方面说,《定解宝灯论》属于显宗经典与密宗的续部。具体来讲,在显宗方面,第一、七问题讲述般若的究竟空性,故属于第二转般若*轮,第二问题直接抉择了小乘罗汉仅证得圆满人无我空性,故属于第一转四谛*轮,间接抉择出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是大乘圣者所证,并抉择了究竟一乘,故也属于第二转般若*轮。第六问题讲述如来藏光明及其功德,故属于第三转*轮中的了义经典;第三、四和第六问题讲述初学者正行时,抉择万法唯识,识为空性,从修法上包括了唯识观点,故也属于第三转*轮的不了义唯识经典。在密宗方面,第五问题等讲述了外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也讲述了内密宗的旧密与新密,第五问题等讲九乘佛法时,讲了旧密的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并且在第六问题中以窍诀方式讲述了它们的究竟意义,同时也涉及到了新密的嘎举、格鲁、萨迦以及时轮金刚等法。

  《定解宝灯论》尤其应包括在大圆满的窍诀部中。第六问题中以窍诀方式详细抉择了普贤王如来尚未成佛、众生尚未转入轮回时的基的本性。在本论的后善部分,讲到了安住于了义的文殊,修究竟的大圆满法,以及成就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从论部方面来说,在印度可归于龙树菩萨、月称菩萨所造之论,因为第一、二、七问题中抉择了《中论》、《入中论》中的观点;也可归于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与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等,因为第六问题抉择了如来藏光明,在第二问题末尾论证了龙树菩萨、弥勒菩萨观点互不相违。在藏地雪域,主要归于龙钦巴尊者与荣素班智达所造之论,因为第二、七问题主要依龙钦巴尊者的观点而抉择,第一、六问题依荣素班智达的窍诀而抉择。

  丁三:总义

  在第七问题的末尾,从“如是此容此妙器,阿者不生之法门”到“德者甚深智慧门”,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将全论的精华归纳在了文殊六字心咒中。法王如意宝在北京“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等地讲授此论时,又将此归纳为能遣除一切疑惑与增益损减的邪见,对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究竟之义产生的坚固定解,此定解贯穿于全论始终。

  《定解宝灯论》的注疏有很多,普遍流传的有三种,即由楚西降央多吉堪布所著广的注疏,及由堪布刚华和堪布尼登著的较略的注疏。此外,法王如意宝还不共同地指出,上根人可以通过《定解宝灯论》这一书名直接理解全论,就如高明的医生摸了脉便能了知病情一样;中根人通过从顶礼句“何意蒙闭犹豫网”到“以理观察善说义”即可理解全论的缘起、总义;下根人则从“嘎单见谓是无遮”到“如同胜达瓦名也”逐步、详细地理解七个难题,抉择自宗、他宗观点,明了修行的次第。最后又为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人,用窍诀方式以文殊六字心咒归纳全论(基道果或见修行果的一切诸法都归纳无遗),并以悟入文殊大圆满定任运度化众生。

  丁四:为谁而作

  论首“何意蒙闭犹豫网”一句即已明示,本论是为有无明执著、没有定解、但又追求解脱的内道弟子而宣说。这是法王在学院广讲《定解宝灯论》时首先提出的。

  因明中把一切心识与智慧归纳为不悟、颠倒、疑虑、证悟四种。不悟心识:如世间放牧人,他们不会长时去闻思修行,无缘了达显密教法;颠倒心识:是指外道颠倒计执诸法真义。此《定解宝灯论》主要不是讲轮回的过患,因果的取舍,而是了义地抉择显密的深义,世间人与外道并非这类法的法器,或许听受后反而产生邪见,从而使传讲者也破三昧耶戒,对有这两种心识的人,应渐渐以不了义的方便法接引他们进入佛门后,再次第传予空性、大圆满等法。而第四种具证悟心识的是三世诸佛以及弥勒、地藏等菩萨,他们已通达了诸法实相,故不必再为遣除相续中的疑惑而去闻思。因此,从理论上也可以看出,正是为了指引已入内道、期望成就、然相续中仍有疑惑的众生,全知麦彭仁波切才造了《定解宝灯论》,此论能使他们对诸法实相产生定解,然后精进修行,在有限的一生中证得佛果。

  丁五:作论必要

  可分为暂时的必要与究竟的必要两种。佛所宣说的显密教法可归纳在文殊六字心咒中,通过闻思,即可相似通达。又文殊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分,了义文殊为分别心的胜义本性,现空大双运的境界;不了义幻化的文殊有身语意三种,身文殊是指显现于众生面前的十地菩萨,因本论可归纳为文殊心咒的六字,故此为语文殊,念诵文殊心咒时应了知心咒中包含了基道果,包含了显密诸法的精华为意文殊,如此则语文殊的加持速入自己的心间,就象坐近火炉自然能感到热量一样,以上是暂时的必要。

  究竟的必要:是闻思《定解宝灯论》后,对诸法究竟本性遣除了疑心与增损的邪见,通达了明空无别的大圆满本性,如此修行则一生可得普贤王如来果位,任运度生。

  甲三、弟子听法的规矩

  分二:一、发心;二、行为。

  乙一、发心

  发心有恶心、无记心、善心之分。弟子在听法前应观察相续中的发心,要将恶心、无记心改成善心,按大乘来说即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区分大小乘的标志。凡夫要生起清净、圆满的菩提心很困难,因此首先应培养相似的菩提心,即应竭力发起对众生的悲心与为利众生求佛果智慧的决心。从悲心方面讲,应知三有的众生往昔必曾作过自己的父母亲,他们对自己的恩德可由现世的父母那里推知,现世父母将妙衣美食让给自己,他们自己病了并不在意,而子女病了则心急如焚,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最大幸福,视子女的痛苦为自己最大的痛苦。而这些过去世的父母亲,现在仍是众生,所作所为都是转生轮回之因,且大都在操持罪恶之业,绝少有时间行善修法。比如牧民、农民每天二十四小时,除放牧、耕作外,能否有半小时去修法?又如旁生,即使告诉它:只要念一句观音心咒,即可成佛,它还是一样的蒙昧愚痴,不会念诵。现在我们得到了人身,遇到了功德圆满的金刚上师,懂得了因果的取舍,更得到了上根精进者六个月修持即能证悟的大圆满法,故应精进地忏悔业障,祈祷诸佛上师,修行大圆满,为救度六道的父母众生而愿迅速证得佛果。成佛后便具备了度化众生的一切方便,能无勤、迅速地救度众生。而挂在嘴上的成佛、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等。并不算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不在于语言与外面的行为,而是看在相续中是否产生了悲心和求得佛果智慧的决心。我们每天在念经、听法、绕佛塔坛城、打坐修法时,都应观察自己的发心,比如,若仅仅是因为人家听法去了,我也茫茫然随大家去听,那是无记发心,若为将来能荣归故里,名噪一时,则是不如法的恶心,这些在形相上虽为善事,实无多大功德,甚至是恶业。故发心至为重要,菩提心生起了,连一件小小的善行都会生出无穷的福德资粮来。

  密宗在听法时有五圆满的观想(即本师圆满、境圆满、眷属圆满、时圆满、法圆满),依此观想可获得无量的功德。没有菩提心,大乘的见修行果都不会得到,无论修唯识、中观、密宗的加行与正行,都应一开始就发菩提心。在每次讲法前,都要提醒大家发菩提心即是此理。如果口中高唱要马上证悟大圆满,度化众生,其实一切都只为自己打算,并未思及过众生,这样怎么可能证悟?

  乙二、行为

  分二:一、所断之过失;二、所取之行为。

  丙一、所断之过失

  分三:一、器之三过;二、六种垢染;三、五种不持。

  所断之过失,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已作广述,此作略说:即器之三过、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丁一、器之三过

  耳不注如覆器之过:闻法时只是身在经堂,而心不在焉,于妙法无丝毫收获,如碗口倒置,不可能倒进去东西一样。

  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听法时对所讲内容并未一一次第铭记于心,事后只得了个大概印象,与未闻法并无差别。这样根本无法产生修行的智慧,就象碗已破漏,存不住东西一样。

  杂烦恼如毒器之过:若夹杂了为得名利、争强好胜等不纯正的发心,犹如盛有毒液的碗中倾入甘露一般,使学法反成了增长傲慢等烦恼的助缘。

  丁二、六种垢染

  在上师前生起傲慢心;对上师与法不生信心;不精进求法;分别心外散;分别心内收太紧;因时间长,天气冷、热等而生疲厌。

  丁三、五种不持

  持文不持义:如儿童采花一般,只求文字语句的精妙而不求实义。

  持义不持文:只注重意义,忽视文字的作用,如不背诵颂词等,最后导致意义难于忆持与通达。

  未领会而持:对了义的执为不了义,不了义的反执为了义。

  上下错谬而持:如把外道观点误认为是内道的观点,他宗观点误认为自宗的观点,把该取的舍掉,把该舍的又执持。

  颠倒而持:领会的意义与佛法本义相违,非但虚掷光阴,且易导致谤法。

  每个人都有自证分,对自己的发心与行为应时时观察,若没有清净的发心…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